2011年1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八項房地產調控政策措施,首次要求落實地方政府責任,合理確認本地區本年度房價調控目標,問題是合理的尺度由誰來確定?是地方政府本身嗎?如果是,那么不可避免地落入自我監督的黑洞之中;不是的話,上級的中央政府管不了,下級的百姓與人大更是不可能管,因此,本條基本是良好的愿望而已。
加大保障房安居工程建設力度,但更重要的是努力增加公共租賃房的供應,只是它的資金來源沒有具體的規定,對于這種沒有油水可撈的工程地方政府的積極性肯定不高,如何調動?
關于稅收再次強調了營業稅,但對于所得稅只是嚴格征管,而沒有采取真正有效的措施:在土地環節,取消70年買斷的土地出讓金,改為征收當年變動地價的使用稅;在房產持有環節,征收累進制的高消費稅;在轉讓環節,征收累進制的所得稅。取消其它各種稅費,這樣既不增加市民的負擔,又切實消除了房地產投資牟利的資本屬性,政府也不必笨拙地掃描囤地、限購、約談。因為土地增值并非因為購買人的行為所致,而是因為道路的暢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學校、醫院、商場的完備、環境綠化的進步所帶來的,這些是需要投入的,所以它的增值應為地方政府所有。這里存在這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認為有期限的土地轉讓反映了公有制,而沒有期限的土地轉讓就是私有的,事實上,兩者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前者一次性躉交70年,后者每年繳納,但后者卻包含了增值。這就是美國土地私有的高明之處。對于國家來講,公有私有只是字面的差異,重要的是要體現征稅的權力。
對于目前飽受質疑的的房產稅法律依據,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回答竟是國務院常務會議同意在部分城市進行對個人住房征收房產稅改革試點。對個人住房征收房產稅,一是有利于合理調節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公平。二是有利于引導居民合理住房消費,促進節約集約用地。事實上依靠房產稅調節貧富分化是緣木求魚,而降低工資所得稅,提高房產轉讓所得才更加直接有效;既然要引導合理住房消費,就不要新增房產稅稅目,只是高消費稅即可,僅對超面積的住房、別墅、二套房增收,個人普通住房免征。而目前的房產稅存在著一種機會主義:財政部稅收專家賈康認為房產稅不是為了調控房價,只是為了健全稅收體制,換句話說,這是中央給了避免自己出讓部分國稅給地方,重新挖到的一個金礦,只是在稅負本已沉重的中國,這種聰明要不得,要治本、長遠的和諧唯有給官僚瘦身。重慶黃奇帆市長也表明了這一立場,盡管目前只針對高端征稅,但并沒有肯定普通住房免稅。而只有清談學者易憲容天真地認為,房產稅是為打壓房價,只針對高端征收。這也是讓大部分人感到疑惑的地方。
大力推廣以“限房價、競地價”方式供應中低價位普通商品住房用地。這條規定有些不著邊際。“限房價、竟地價”這種方式在我的2006年夏的《房地產市場制度選擇》一文中提及,只要是為了建設85%的全國租房大市場而設,并非針對商品房市場,全國性的租房大市場也就是今天的公公在租賃房,它沒有收入、戶籍、身份限制,產權為國家所有,限制房價竟地價可以讓建筑企業提供質優價廉的住房,但它并不適用普通商品房,因為它的產權私有,可能要上市轉讓,其價格千變萬化,政府不宜管,也不可能管得住,否則要么引發類經濟適用房尋租,要么認為扭曲市場。
至于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與提高利率,會對按揭買房起到一定抑制作用,這其中不乏剛性需求,但對于自有資金投資性購房反而是利好,因為減少了競爭對手。另外,如果70年買斷的土地牟利機制不消除,即使高利貸炒房,也是有利可圖的,所以這條規定更有利炒房團,加劇了貧富分化。
至于限購令,不可期望過高,因為地方政府不希望樓市冷淡,很可能陽奉陰違對付,審核不一定嚴格。比如上海的房產稅規定人均60平米才征稅,婚房可享受優惠等。
房價年年調控年年漲,越挑越漲,這是能力不逮還是有意為之?前者尚且可以改進,而后者這是拿政府信用作兒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