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有關“低碳經濟”、或冠以“低碳”的話題日趨升溫,從題為《坎昆大會京都議定書掀起存廢之爭 各方較量升溫》等報道也不難看出,低碳是多么的火爆。那么,什么是低碳經濟呢?
據資料介紹:“低碳經濟”最早見諸于2003年英國政府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含義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和低碳生活的經濟形態,是指在不影響經濟發展的前提下,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降低能源和資源消耗,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和污染物的排放,實現減緩氣候變化的目標,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這個觀點是不是很符合“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理念呢?
然而,自題為《保定擬16億打造“國家光伏發電集中應用示范區”》的報道見諸媒體后,有關打造低碳城市、低碳經濟、生活這類“低碳”似乎如雨后春筍之到處都是“李向陽”一般。可就題為《中國百余座城市欲打造低碳城 大多名不副實》的報道來看,低碳似乎有重蹈“200多個地級市,有183個正在規劃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這種不太切合實際的空談之嫌。
有意思的是,一邊是打造低碳經濟、或生活規劃藍圖、建設的如火如荼,一邊卻又是《我國建筑平均壽命僅30年》之“建筑的平均壽命‘50年罕見、30年普遍’,不及國標規定最低使用年限的60%”,由此每年還產生了數以億噸計的建筑垃圾;何況,《世界前十高樓中國占六是喜是憂?》評論中所列舉的弊端和近期不斷在各類媒體出現的如“東北第一高”、“華中第一高”、“西南第一高”的樂此不疲之高樓競賽,這又是怎樣的一種低碳呢?
就低碳生活而言,占我國人口多數的普通人和家庭的月\年收入,是否能夠承擔得起這類高價格的低碳呢?題為《大中型城市暴發城市病 生活成本上漲難體味幸福》和《中國即將提高貧困標準 可能致貧困人口總數上億》的報道之相互印證,是不是已佐證了這個現實問題呢?由此再來看題為《“金太陽”補貼變雞肋 一期工程開建不足一半》報道所述問題,其核心不還是在于終端消費者是否有財力、或薪酬是否能夠支付的起這個“金太陽”所發出的低碳清潔電力嗎?“抬高造價、低價高報、東挪西建,甚至光報不建現象都出現了”這個現實,是不是又在人為的為用不起推波助瀾呢?
而太陽能光伏發電確實是低碳新型能源;但是,在生產單晶硅、多晶硅等材料的時候其產生的污染物不但危險,且污染也很大。如何很好的解決《多晶硅“國外依賴癥”》、《多晶硅生產:毒污染高耗能不容忽視》、《多晶硅產業:環保標準缺失 國內亂象叢生》等報道中所述的問題,恐怕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事情;如果是這廂邊低碳、清潔,那廂邊污染,這樣的低碳經濟恐怕是得不償失的,對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危害也是巨大的。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這樣的現實教訓我們經歷的還少嗎?題為《百家企業分食千億盛宴 脫硫業墮惡性競爭深淵》的最新報道,就是再次敲響的警鐘吧。或許,這樣的警鐘也是在提醒著我們,普通人的收入問題也是發展低碳經濟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貧富懸殊又是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大阻礙吧;亦或許,此還會將我國置于世界氣候大會、碳排放談判之不利位置,甚至于落入某種彀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