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形勢下應選擇什么樣的宏觀調控工具?
——順回水皮先生“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升值”
占 豪
12月4日在《華夏時報》“水皮雜談”看到《求求你,加息吧》一文,有感而發寫了《駁水皮之“求求你,趕緊加息吧!”》。戰友們反響強烈,有戰友就文章內容與水皮先生交流,于是有了本周一期“水皮雜談”的回應,并在《華夏時報》評論版部分刊載。筆者對水皮先生和《華夏時報》這種君子坦蕩蕩的作人和做事的方式和態度由衷贊賞。基于對水皮先生和《華夏時報》的尊重、以及和廣大戰友們分享,個人想就當前形勢談點個人看法。這些內容,本是要放入筆者在寫的連載《貨幣戰爭背景下的中國經濟與應對方略》中,但由于最近主要精力放在《黃金游戲》第五本的寫作,連載一直沒能完成。借此機會,就將部分觀點與大家商榷。
貨幣政策是一國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政策之一。它必須以現實環境為基礎、且必須為一國經濟的長期利益服務,這是貨幣政策的根本。貨幣政策的現實環境在于兩方面:一、外環境范疇的國際經濟形勢;二、內環境范疇的國內經濟形勢。在制定貨幣政策時,首先考量的不是某個單一群體利益,而是整個中國的宏觀利益,這是貨幣政策的立足點。因為,國內分配可以通過法律、行政、市場的調節手段完成,只要方向正確,收入分配的不公平能夠解決。但,國際分配卻不是法律、行政和市場手段能夠完成的,國際分配一定是利益上的博弈。那么,在制定關系到宏觀發展的貨幣政策時,必須基于內外部現實環境而非僅根據經濟數據的癥狀去進行“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式的調控。
上一輪宏觀經濟調控中,太注重單一國內環境和經濟數據表現出來的癥狀,忽略了國際形勢下的外環境。結果是,越調控虛擬經濟越熱,越調控數據越熱,通脹壓力越大。事實上,在數據過熱時,實體經濟已經開始趨冷。這就是為什么當次貸危機發生后,中國經濟跳水速度比美國經濟還快的根本原因之一。幸虧,宏觀經濟政策2008年及時轉向,我國經濟從通脹向通縮逆轉的勢頭被扼制。
經濟學是一門實用科學,不存在一成不變的原理,所有的原理都不過是某種邏輯前提下的教條式經驗主義。所謂經濟模式,隨著人口規模、社會發展階段、工業化程度、城市化程度等不同因素會有根本性不同。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14億人口如此巨大的經濟體進行工業化、城市化過程沒有范本,沒有原理教條可以機械化地套用。我們必須從歐美所有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過程吸取經驗,同時還要基于自己的現實制定符合自己發展的戰略和策略。
當前國際形勢: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歸根結底還要歸到二戰即將結束時達成的“布林頓森林體系”。這一體系,學術觀點認為由于美元黃金脫鉤已經導致崩潰。對此,筆者在《貨幣戰爭背景下的中國經濟與應對方略》中曾給出論斷:即其體系根基絕不是黃金本位制。金本位,頂多是“布林頓森林體系”這座“廟”的門檻,門檻拿掉只是方便進出而已,誰家房子也不會因為拆了門檻就坍塌。布林頓森林體系的三根核心支柱是關貿總協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它們穩穩地支撐著“布林頓森林體系”,哪里有什么倒塌?反而是脫鉤金本位制后,沒了黃金對紙幣的束縛,貨幣發行量出現泛濫。七八十年代美國的一系列布局和前蘇聯的解體,單極化的世界使得石油美元徹底捆綁,這一切才是整個國際形勢的大環境。
在越來越全球化及歷史規則背景下,一個國家不可能有完全獨立而不受外在因素影響的貨幣政策和完全獨立的央行,準世界央行美聯儲的作用力無時無刻不左右著他國的貨幣政策,稍有不慎就可能成為博弈的犧牲品。中國的貨幣非儲備貨幣、非貿易結算貨幣,中國無大宗商品定價權,中國經濟嚴重依賴資源、低端產品出口。美元占據儲備貨幣七成的份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結算貨幣,華爾街掌控著大宗商品的價格和世界上最主要的資源。而今,美聯儲仍在通過N次量化寬松來稀釋美元的幣值,從而調整美國的資產負債表以圖將其自身危機轉嫁。量化寬松出的資金,由于貼現率幾乎為零且沒有任何實物抵押,成本幾乎為零。在此條件下,我們與歐美迄今仍有2—3%的利差。利差保持穩定,基本上可以讓資本的流動保持在一種經濟可承受狀態,且長期資本流入狀態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非常重要。美國的量化寬松不可能將多發的貨幣放在美國經濟體內,否則美國的低增長高通脹會讓美國無法承受。這些由美聯儲向世界釋放的流動性,一定會選擇風險最小、利潤最大的經濟體進行投機,中國無疑是最重要目標之一。此時,我們加息,客觀上人為降低了熱錢風險,提高了熱錢利潤率。于是,熱錢會加速向中國流入,而加速流入又會導致人民幣升值壓力,人民幣升值又會吸引更多熱錢。如此,幾乎相當于我國貨幣政策在配合美國的量化寬松,央行持有的美元外匯大幅增加,隨著美元貶值央行資產負債表會出現惡化,這相當于我國資產向美國直接流失。
與此同時,美國釋放的流動性通過華爾街會炒作大宗商品,中國加息和人民幣升值會人為提高購買力,這種購買力在大宗商品市場構成上漲的概念動力,大宗商品漲價又極大地推高了對外資源依賴性很強的我國經濟成本,致使通脹壓力加大。通脹壓力加大,按照上述邏輯就會更大幅加息,之后通脹更嚴重,熱錢更猛烈,央行加息所能遏制的流動性將抵不過成本推動和熱錢流動性雙向夾擊,最終通脹將使資產價格泡沫嚴重到不可控制。如此,宏觀經濟將有陷入完全不可收拾的風險之中。
當前內部形勢與應對策略:
中國近些年發展積累了一些內部問題,解決絕非一日之功。就眼前說,困擾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是經濟結構轉型與通脹壓力之間的矛盾,貨幣政策兩難也正基于此。中國通脹壓力主要來自于哪里:貨幣超發是一方面,但最根本的因素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的輸入性通脹。
由于外部大環境的規則還沒到改變時機,且單憑中國自身也沒改變的能力。那么,中國就必須根據形勢盡量避免將自己率先拖入一個惡性循環,成為現有國際游戲規則的犧牲品。加息,直接的風險就是相當于配合美國量化寬松,導致熱錢大量涌入,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加,大宗商品加速上漲壓力以及流動性繼續泛濫。這一切,一旦形成趨勢將極難逆轉。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要做的應該是反其道而行之,即穩住貨幣政策、打掉加息預期,從而降低熱錢涌入中國的積極性、以及不給大宗商品上漲提供概念預期。如此,單從貨幣政策上雖不能解決通脹問題,但至少貨幣政策不會促使通脹加速來臨。同時,由于利息總體維持在低位,中小企業運行成本也就僅面臨成本上漲一項壓力而非加上資金使用成本增加的兩項壓力。如此,可以提高中國經濟的抗擊打能力。
在這種背景下,宏觀政策上應該打出如下配套組合拳:
第一、央行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1%同時降息0.25%打掉加息預期,同時為了避免投機涌向房市應加強貸款窗口指導,壓低房貸在貸款中的比例從而避免降息對樓市的刺激。同時,增加房屋供給,配套針對樓市投機的打擊措施。只要加息預期降低,央票回收流動性的能力會重新恢復,加上存款準備金的配合,央行貨幣政策空間將會被重新打開空間。
第二、啟動股市對過剩流動性進行吸附。將大量流出銀行的儲蓄資金和流入的熱錢引入股市,由股市吸附這部分流動性。當前A股對資金吸附能力已經大幅增強,當前股指又處低位,股市可儲蓄流動性從而抑制通脹。這方面美國股市是很好的例子。與此同時,還可以將這些資金引入到宏觀經濟轉型的發展中,為宏觀經濟轉型服務。
第三、加速淘汰落后產能。特別應加強限制“三高”產品出口。這一限制,淘汰的落后產能會直接降低對國際資源的需求,資源價格上漲動力就會下降,這會降低我國通脹壓力。同時,由于降低了“三高”產品出口,會直接推高歐美經濟運行成本,歐美在通脹壓力下貨幣政策就會轉向有利于我國的方向發展。
第四、通過稅收對出口進行調配。降低不容易替代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加大工人工資的提高力度,提高商品出口價格,增加歐美經濟的運行成本,降低我國經濟運行壓力。
第五、加速收入分配改革。過渡期間通過轉移支付盡量提高中低收入者對抗通脹的能力,避免通脹壓力帶來嚴重的民生問題。
第六、加大對商品價格的行政和法律控制力度,打擊對農產品等民生產品的投機,同時加大對農產品種植的補貼。
第七、對于匯率改革,一定要穩妥,且一定要讓匯率保持總體穩定,特別不能是對歐元和美元同時升值。而人民幣的國際化應該繼續加速,特別是鼓勵企業用人民幣進行結算,比如推出人民幣結算可以有退稅措施,如此用人民幣結算就會比用美元結算便宜,那么就會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第八、繼續加大多層次資本市場力度,特別是增加資本市場規模,加快人民幣資本回流投資進程以及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
在這一配套措施中,都必須圍繞中國宏觀經濟轉型來做,而這一些策略將會舒緩通脹壓力,同時可以對經濟轉型帶來好處。當然,這些只是部分,還可以增加不少有利的配套措施。
至于熱錢,筆者一直認為根本不是問題。只要利用得當,“熱錢”能讓它變成“溫錢”從而為我所用。對于熱錢來說,獲利是第一位的,只要有足夠好的盈利預期,同時做好不按規則辦事就“殺無赦”的強制性制度,這些所謂的“熱錢”大部分都會變成為我所用的“溫錢”。那些另有所圖的“政治性熱錢”也會望而生畏,敬而遠之。因為,對于趨利者來說,在老老實實賺錢和“殺頭”之間,它一定會選擇前者。所以,熱錢宜疏不宜堵,應該給熱錢在中國投資流通的合理渠道,同時對于那些對宏觀經濟不利影響的渠道加大打擊力度。這才是站在整個中國戰略高度上去看待和解決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問題。
中國什么時候進入加息周期?等至少歐美有一家進入后我們再進入是最好的選擇。人民幣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升值?那是要根據中國自身的利益、根據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去考量、決策,而且匯率改革也不應該只是單方向的升值,而應該雙向的波動。
水皮先生的文章,顯然是站在投資者的角度去考量問題,這應該是那篇文章的出發點。對于廣大投資者,個人一直倡導“黃金游戲”,即股市是場“游戲”,這場“游戲”不僅僅是金錢的博弈,還是智慧、價值的博弈,這也是“黃金”的內涵延伸。作為這場游戲玩家的投資者,不應該讓其成為生活負累,反而應該成為人生的精彩體驗。這種體驗,淡化輸贏,享受過程,不經意間往往會有意想不到卻理所當然的收獲。
在當前以“加息論”、“升值論”應對通脹滿天飛的時候,上述論述不知是否比簡單以加息、升值對通脹更能應對通脹壓力,對中國宏觀經濟更有好處、更合理科學?謹以此文與水皮先生、諸位經濟學家及各位戰友商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