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熱錢的社會涌動
2010-12-07
作者:陳和午 來源:南風窗
中美人民幣匯率戰的余音未了,中國央行象征性地祭出了利率之劍,美聯儲的印鈔機則繼續大肆開閘放水,砸下6000億美元購買美國長期國債,進一步加大全球流動性泛濫壓力,海外熱錢蜂擁中國的勢頭又再次加碼,外匯監管部門的警報不斷拉響,國內新一輪“熱錢狙擊戰”正在進行時!
熱錢的神秘面紗
當前,社會各界對熱錢尚沒有明確統一的界定,爭議也很多。但一般認為,熱錢(Hot Money)是一種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迅速流動的高收益與高風險并存的投機性資本,又稱游資或叫投機性短期資本。海外熱錢進出中國的渠道很多,虛假貿易、增資擴股、地下錢莊、直接走私的非法流入等等無處不在,甚至有人開玩笑說用潛水艇運進來都可能。海外熱錢通常快進快出的演繹路徑是,當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不景氣、投資機會難尋時,它們便會沖出國門,游離到新興市場或發展中國家,加劇流動性泛濫,推升當地資產價格泡沫和通脹風險,造成虛假繁榮;而當新興市場或發展中國家的資產泡沫高度積聚且通脹惡劣時,這些大賺了一把的熱錢又會及時跑路,抽身回流故土,剩下的便是新興市場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崩盤。
不少人認為,熱錢都是從海外市場涌入國內市場的,但其實不盡然,如果從熱錢短期逐利的本性來理解,國內市場自身實際上也存在著許多變異的熱錢,特別是貨幣濫發之下沒有進入實體經濟的信貸熱錢化。
熱錢因利而生,為利而戰,可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不過,簡單獲取中美利率息差和人民幣升值的“雙重利差”只是小算盤而已,更厲害的是,熱錢一般很少進入實體經濟之中,而是進入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期貨市場、商品市場、債券市場、黃金市場、民間借貸市場等,追逐商品、資產價格的漲跌起伏,快速獲取高利潤。熱錢看起來非常神秘,它好像長了一雙隱形的翅膀,來無影,去無蹤,一會炒樓,一會炒股,一會炒紅木,一會炒藝術品,一會炒有色金屬,一會又炒農產品,一會全身而退,一會又卷土重來,所竄之處價格無不滋滋冒泡,連監管部門很多時候也是抓不到摸不著。顯然,猶如幽靈的熱錢找市場突破口、打資本游擊戰的功夫真可謂了得!
辯證地看,熱錢有著天使和魔鬼兩張面孔,天使的一面表現在經濟不景氣、投資者信心不足時,熱錢的進場可以提振市場、提升消費者的信心,而且熱錢參與金融角逐,無形中促進了制度進步;而魔鬼的一面則是會造成瘋狂泡沫的瞬間爆破,留給所經之地滿目瘡痍。但現實情況是,熱錢更多是扮演著魔鬼的角色,而天使的尊容卻難顯露。例如,1994 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 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都無不閃爍著熱錢的魅影;2007~2008年中國股票市場、有色金屬的過山車行情,熱錢也是從中掀起大風大浪,讓廣大散戶和基民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痛。
海外熱錢加速圍攻中國
此輪海外熱錢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是與中國經濟的強勁復蘇相伴隨的。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熱錢在中國市場上一度消停,但從2009年二季度開始,海外熱錢開始卷土重來,數以百億千億計的境外資金屯兵香港,伺機流入中國內地,連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都感慨,“此番熱錢涌入的規模是‘前所未見、聞所未聞’。”香港金管局的數據顯示,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底,共有6400億港元資金流入香港;其中,2009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共流入約4200億港元。這種勢頭一直延續到今年一季度的大舉蜂擁,內地流入規模明顯加大。數據顯示,用外匯占款規模扣除新增外貿順差和新增FDI,今年一季度熱錢規模高達720.85億美元,而2009年全年該值為695.46億美元。
盡管今年二季度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加劇,讓海外熱錢跳了一場搖擺舞,但是隨著三季度以來歐洲債務危機的緩和與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加快,嗅覺一貫靈敏的熱錢開始逆轉并大軍壓境。據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境外熱錢研究課題組”監測發現,8月下旬開始至10月20日境外熱錢大量流入內地。以月度計算,9月、10月中國內地出現2002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熱錢流入量。而當11月3日美聯儲宣布“投6000億美元買國債,維持零至0.25%的聯邦利率水平不變”的第二輪定量寬松貨幣政策之后,熱錢流竄新興市場開始呈發狂之勢,而圍攻中國市場的景象再度上演,輸入性通脹壓力顯著增大。
國內信貸熱錢化
海外熱錢瘋涌只是其一,而國內信貸熱錢化則是央行開閘大放水、低利率局面持續的必然。眾所周知,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2008年11月,中央政府出臺了4萬億投資刺激計劃,即使今年央行適當收緊了貨幣政策,但信貸相比于金融危機之前的年度仍然是非常可觀,1~10月累計新增人民幣貸款達6.88萬億元;如果將時間拉長,觀察從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的兩年時間里,新增信貸規模則達到了17.7萬億,市場上的錢實在是太多了。
如此天量的貨幣流入到市場中,必然是要尋找出路的,許多貨幣并不熱衷于進行實體經濟投資,而是寄希望于賺“快錢”,事實上也就演變成了熱錢,即國內信貸資金的熱錢化。信貸狂增的背后到底超發了多少鈔票呢?有學者統計,根據央行數據顯示,今年9月末,廣義貨幣余額(M2)已經達到了69.64萬億元,而前3季度GDP為26.866萬億元,超發貨幣將近42.774萬億元。央行官員11月9日明確表態稱“中國貨幣超發論不科學”,否認會因此引致高通脹。然而,中國的貨幣迷失卻并無終結之勢,有學者發現,若M2未來兩年回歸17%的設定增長目標,2012年中國M2將如預期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大關。
內外熱錢“共振”推升通脹老虎
海外熱錢涌入和國內信貸熱錢化的“共振”,推升著物價的高漲和通脹老虎的出籠,加劇沖癟著老百姓的錢袋子。
現實中,在樓市緊密的調控聲浪下,今年熱錢發動資本游擊戰的一個重要襲擊靶子指向了農產品,對國內農產品價格的輪番上漲潮“功不可沒”。“菜奴”、“果奴”也開始與“房奴”一道紅火起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頓感壓力。即使是相關監管部門三令五申高調重拳打擊游資投機炒作農產品,有效抑制農產品價格的上漲。11月上旬,農產品價格繼續上漲,全國36個大中城市18種主要蔬菜平均批發價格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漲了11.3%,比去年同期上漲了62.4%;其中大蒜、生姜批發價格同比上漲則高達九成。而隨著物價的上漲,深圳民眾跨境赴香港買“菜”的增多。
另一方面,盡管有不少熱錢從樓市流出,去炒作農產品,不過又有另一部分熱錢進入樓市,填補了中國樓市調控下一些房企的融資大坑,對高房價的堅挺也是多少有著一定“功勞”的,這從房企利用外資增幅的飆升中可見一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10月房地產開發企業利用外資539億元,增長43.3%,這已是自6月以來連續5個月保持增長,同時增幅也創下了近兩年來的新高。而值得警惕的是,業內人士透露,熱錢現在還有提速潛入樓市之勢,特別是在二三線城市擁有大量項目及土地儲備的房企成為受追捧的對象。
此外,還可以觀察到熱錢流入效應的是,收藏市場上金銀幣全線上漲,最近3個月里,南京金銀幣交易市場大多數金幣普漲超過30%,題材好的金銀幣漲幅竟然達50%甚至翻番;天價拍品高燒難退,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瘋狂”時代;國內翡翠價格離譜暴漲,儼然成了“瘋狂石頭”,各種寶石的價格也在跟風上漲。
11月9日,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央行副行長杜金富3位重量級官員在同一天警示了通脹風險的攀升,這是中國政府“管理通脹預期”以來的首次;緊接著溫家寶總理11月1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臨時價格干預可能再次啟動。而在此背后的無奈現實是,繼7月、8月和9月CPI漲幅連創新高之后,10月份CPI達到4.4%,創下25個月來的新高,全年CPI超過3%紅線幾乎是板上釘釘。況且,這還尚未考慮到CPI指標的扭曲失真,實際的通脹壓力恐怕更大。如此之勢,也就不難理解緣何央行短短10天之內連續兩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且存款準備金率達歷史高位18%。目前,農產品的輪番吹泡泡并未停息;樓市等資產價格依然高企,連溫家寶總理近日在澳門考察時也承認控制房價確實很難;而煤氣水電等開始競相上漲,越來越貴;釀酒企業“耍酒瘋”一樣地提價,漲聲一片;麥當勞兩年來首度上調產品價格,餐飲業漲價潮如箭在弦;等等。流動性“洪水滔天”和物價四處冒泡沸騰,中國進入防熱錢、防泡沫、防通脹的新時期。
新一輪“熱錢狙擊戰”
實際上,外管局從2009年四季度以來就加大了對熱錢進入國內的監管力度,這一態勢在近期得到進一步升級。10月底,外管局對9家違規辦理外匯業務的銀行分支機構給予了點名通報并處罰,其中包括四大國有銀行。央行行長周小川11月5日在談到熱錢問題時提出了一個“池子理論”,即針對入境的熱錢,中國可采取總量對沖的措施。央行副行長馬德倫釋疑這個“池子”是個政策的組合,包括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對外匯結匯的管理、公開市場操作等調控工具。11月9日,外管局對熱錢的監控再次加碼,將對銀行按照收付實現原則計算的頭寸余額實行“下限”管理,來料加工收匯比例統一由30%調整為20%;同時,外管局還特別加強了對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短期外債的管理,強化了銀行在辦理外匯業務時的真實性審核義務。
此外,住建部與外管局近日還出臺《關于進一步規范境外機構和個人購房的通知》,規定境外個人只能在境內購買一套用于自住的住房,而境外機構只能在注冊城市購買辦公所需的非住宅房屋,實質是控制熱錢流入中國房地產市場。盡管中國目前仍然實行資本項目的嚴格管制,海外熱錢涌入不得不繞道而行,但由于熱錢來源廣泛,渠道多元,國內現有的監管體系能否真正有效阻擋住熱錢快進快出的腳步尚難樂觀。而國內信貸的熱錢化則考驗著中國實體經濟的環境和社會的通脹預期。
由于農產品價格的輪番接力,“煤電油氣”的齊頭并進,社會通脹預期在進一步強化。通脹壓力又刺激著銀行存款活期化加劇,更多資金可能轉戰房產、股市等領域,居民存款可能也將跟風信貸熱錢化一起“共舞”。央行數據顯示,10月份新增人民幣存款1769億元,環比大幅下降88%,而存款減少的最根本原因是居民戶新增存款大規模減少,當月居民戶新增存款為-7003億元,創單月存款增加額的歷史新低。
海外熱錢涌入之勢仍在加速,不斷擠壓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空間,大幅加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也是觸到“天花板”;國內信貸熱錢化的步伐也并未停息,居民存款活期化趨勢進一步延續。外憂內困之下,中國面臨一場嚴峻的高通脹挑戰,新一輪“熱錢狙擊戰”已打響!虎視眈眈的熱錢并不是溫順的羔羊,如何“筑堤防洪”抑或如何給熱錢尋找一個分洪、泄洪之地,這無疑對中國金融體系和監管水平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