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來,《貨幣戰爭》一書在國內流行。其實中國走向開放的今天,還面臨著另一個正在醞釀中的戰爭,這就是“糧食戰爭”。最近幾年德意志銀行、高盛等公司紛紛介入中國生豬養殖業,孟山都、杜邦、拜耳和先正達等國外生物制品公司虎視眈眈,正在插手中國的種子業。以益海嘉里為代表的外資企業控制了中國小包裝食用油40%的市場份額;投資基金凱雷近期也宣布進軍中國飼料業。從今年秋季開始,外資已經在中國的糧食主產區高價收購糧食。種種跡象表明:跨國資本在中國演繹的“糧食戰爭”,經過幾年謀劃布局后,正在發起正面的進攻。
面對跨國資本引發的糧食戰爭,我們在應對戰略選擇上,已不僅僅是思考如何做大做強中國糧食企業的問題,而是如何從生態文明的高度立足中國國情,思考中國的農業經濟走什么路、發展什么模式的問題。
首先,圍繞目前中國農業發展模式,有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這就是中國農業經濟,可否像工業品那樣走完全放開與充分競爭的市場之路?圍繞這個問題會形成兩種不同的戰略思路。如果認為中國糧食市場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那么應對糧食戰爭的戰略,就不是在如何設定市場競爭的規則上做文章,而是要在既定的規則下,如何增強我們的競爭力上做文章。這也是目前國內一些學者主張的,不管我們是否歡迎,對于中國農業“資本時代”的到來,我們只能以做大做強自己來應對農業資本的戰爭。如果我們認為中國糧食市場是一個有限競爭市場,那么我們應對糧食戰爭的著力點,就是要在如何設定競爭規則上做文章。
也許人們會認為,農業經濟是受到國家保護的經濟,自然屬于有限競爭的市場經濟,這是一個經濟學的常識問題。但是無論從目前各級政府對待農業發展的實際做法看,還是從滿足跨國資本馳騁于世界農業領域的貿易政策看,都存在一個明顯的傾向,就是過度地夸大了市場化、國際化與資本化對農業經濟帶來的好處,低估和忽視了農業經濟市場化與資本化的風險。正是在這樣一種思路的指導下,才使得阿根廷、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因過度相信農業國際化與資本化的好處,而陷入農業經濟危機中不能自拔。正是在這種思路的作用下,我國許多地方政府將發展農業經濟像發展工業經濟那樣,納入招商引資的范疇,希望通過農業快速的國際化、市場化與資本化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正是這種做法為跨國資本長驅直入中國農業領域提供了便利。
在此,我們不是認為農業經濟發展不能市場化,而是農業經濟所具有的獨特性,對市場化、資本化、國際化的承受力比我們所預期的要低得多。對此我們必須有足夠的認識。
中國以占世界6.8%的耕地,養育著占世界21.8%的人口。中國人均耕地面積1.40畝,相當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37%左右,加拿大的1/18,俄羅斯的1/10,美國的1/8,印度的1/2。中國土地資源稀缺性決定了中國農業對市場化、國際化的承受能力更弱。中國不僅要把農業經濟作為有限競爭的市場來對待,而且要根據中國的國情,創立一種中國特色的有限市場化、生態化、新能源支持的農業發展模式。
第一,中國的農業經濟模式,決不能簡單模仿美國式放任大資本左右的資本化、市場化模式。美國農業的模式是一個在政府補貼支持下的自由競爭、放任大資本經營的國際化模式。在美國農業中的政府補貼,主要解決的是農業資本與工業資本之間獲利均衡化問題,其他問題可以不考慮。但鑒于目前中國18萬畝土地承擔著中國7億農民生計功能的國情,決不能簡單模仿美國的模式。中國的農業市場化應該受到比美國模式更多的約束和制約。如果美國農業的市場化模式是“野外放養模式”,那么中國則應是“籠養模式”。圍繞中國特色鳥籠式市場化模式,在上限上,要對外資進入中國農業領域設置防線,即不能讓盤旋在空中的鷹威脅籠中的雞;在下限上,不僅需要確保目前已經出臺的18萬畝耕地紅線,還要增加一條新的防線,即要確保中國農產品的定價權不被大資本壟斷與左右,其前提之一,就是中國應出臺專門遏制在農業領域壟斷的反壟斷法。
第二,通過培育內生發展力,探索中國特色的兩元文明的新城鎮化道路,使中國農業承擔其養育農民、傳承中國五千年農耕文化的功能。從工業經濟的財富觀與純市場化理念看,中國農業與農村,似乎處在落后、被瓦解和淘汰的地位。但是,從生態文明的高度看,當代中國農村與農業、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不僅與當今所提倡的生態文明相吻合,而且凝聚著中國傳統智慧中農業對現代生態農業所具有的極高的傳承與借鑒價值。在中國改革30年中及在新農村建設推動下形成的一大批中國新農村證明,中國傳統鄉村文明在生態文明時代具有城市所沒有的獨特價值。中國許多農村能夠作為承載現代經濟與現代文明的載體而存在。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我們必須反思目前單一城市文明主導下的城市化模式是不是適合中國國情,需要探索中國城市與鄉村兩元文明共同發展的新城鎮化之路。中國兩元文明之路,既是保留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結合之路,也是中國多元文化、多元文明的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目前存在一種認識誤區,認為中國農業只承擔著中國糧食需求的功能,城市化才是中國農民走向現代化的唯一出路。按照這種思路,就是要盡快地讓資本進村,讓農民進城,完成農民的市民化與農業的現代化的雙贏。這是一個極具風險的目標定位。中國農業市場化與現代化必須堅持的一個底線,就是中國農民作為農業經濟經營主體的地位不能動搖。中國農業的市場化與現代化,必須走培育內生增長力的道路,而不是走資本替代農民的外部替代之路。
第三,通過傳統農業與新能源、智能技術相結合,探索中國特色生態農業、低碳農業、新能源、智能農業的發展之路。鑒于轉基因技術、化學工業給現代世界農業發展帶來的風險與危機,我們必須重新定位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方向與模式。在現代新能源、生物技術與智能化技術支撐下,中國的農業現代化要實現三個轉型:一是從依靠現代工業技術的化學化農業,向挖掘東方智慧價值的傳統農業復興的生態化農業轉型。二是從希望于轉基因技術的農業革命,向基于新能源技術的新能源農業革命轉型。三是從滿足工業化需求的單一種植業,向滿足生態化、多樣化需要的多元化農業轉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