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井崗山到朝鮮,再到珍寶島,中國人民解放軍面對的所有主要對手都擁有裝備優勢,在裝備劣勢的情況下,這支“鐵少氣多”的英勇軍隊發展出了一套貼身近戰的戰術,借此在一次又一次惡戰中把對手的優勢技術裝備推入無用境地:由于兩軍混戰打成一團,對手的飛機大炮一旦開火,就會把自己的部隊也一起打掉。今天,在國際經濟摩擦中,這種貼身近戰戰術同樣能夠讓實力較強的一方投鼠忌器,從而增進整體實力較弱一方的安全,美國財政部一次又一次在節骨眼上推遲發布《國際經濟和匯率政策報告》(下文簡稱“匯率報告”)就說明了這一點。
美國財政部發布匯率報告敲打別國的做法起源于里根時期的《1988年綜合貿易法》,這部二戰之后截至當時美國保護主義色彩最為濃烈且覆蓋面最為廣泛的法律將匯率政策與美國貿易政策掛鉤,要求財政部長每年研究匯率狀況,就他所決定控制的外匯匯率與有關國家談判,并每年向國會報告兩次貨幣政策和談判情況。在這一輪全球“貨幣戰爭”中,不少西方國家部分勢力企圖將火力集中到中國身上,美國財政部的匯率報告分外引人矚目,美國方面高官和有關人士也做了不少姿態:財長蓋特納放了不少狠話,還威脅要拉攏其它新興市場將匯率戰責任歸咎于中國;在政界聯系廣泛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主管伯格斯坦聲稱,根據蓋特納的對華強硬作風和言論,看不出有什么理由他會不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美國眾議院更于9月29日以348∶79高票通過針對人民幣的《匯率改革促進公平貿易法案》;……然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事到臨頭,美國財政部宣布推遲發布匯率報告。盡管美國財政部發言人以下個月將要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首腦會議為借口,但明眼人都知道這是美國的退卻。
退卻并不是山姆大叔的一貫作風,須知這是一個開宗明義宣布其國內法高于國際法的國家,是一個在印尼、伊朗、智利等許多國家策劃組織了多次血腥政變的國家,是一個干掉了或企圖干掉蔣介石、吳庭艷、李承晚等眾多外國盟友的國家,是中國國家統一的最大障礙,其對中國敵對勢力的支持世人有目共睹,其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公然宣言“美國的政策就是外交支持下的實力”,其前財政部長對盟邦一句關于美元的話在國際財經界流傳數十年不衰: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是你們的問題;其現任總統競選時贏得的肥皂泡般絢麗的聲望大半已化為烏有,亟需乞靈于貿易保護主義之類手段提升支持率和贏得中期選舉;……這樣一個國家放棄通過匯率報告直接敲打中國,顯然不是出于什么國際責任感,而是出于冷靜到冷酷地步的實力盤算,擔心此舉會讓自己兩敗俱傷;而這種兩敗俱傷的可能,相當程度上就來自規模巨大、結合緊密、錯綜復雜的中美經貿,它使得中美經濟利益處于類似貼身近戰的狀態,迫使美國決策者只能炫耀展示自己擁有這樣那樣的“經貿核武器”,卻不敢貿然動用。
正如美國前財長勞倫斯·薩默斯所分析的那樣,中國持有的巨額美國債券和美國市場對中國出口、中國經濟的重要性已經形成了雙方可以相互發動毀滅性打擊的“恐怖平衡”,但中美經貿的“貼身近戰”關系不止如此。作為中國第二大出口市場和最大的單一國家出口市場,美國對中國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論者多以此作為中國對美依賴性的表現。不錯,如果中國僅僅是一個出口小國,如果中國在美國市場貨源中所占份額微不足道,那么這只能表明中國對美國的單方面依賴;但在中國躍居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和美國最大進口來源地之一的今天,“中國制造”已經遍布美國市場,在美國許多消費品市場上占有巨大份額,而且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不可能找到替代供貨商,美國市場由此對中國貨源地也產生了可觀的依賴性,貿然全面限制中國商品進口,必將使美國市場陷入嚴重混亂。
回顧2005年美歐對華紡織品特保爭端,我們可以充分理解這一點。那次爭端期間,歐盟談判代表曼德爾森起初是與中方談成了一個較低的中國紡織品進口配額,一度在歐洲備受贊譽,結果對華紡織品新配額制實施后,那些百般奔走求助于貿易保護措施的懶惰廠商尚未來得及彈冠相慶,眾多歐盟商家就猛然發現他們已經向中國廠商支付數億歐元貨款的服裝積壓在口岸無法進關,毛衣、褲子等品種甚至有斷貨之虞,市場供需缺口之大,不僅歐盟廠商無力彌補,即使發動除中國之外的世界其它地區廠商也無濟于事,歐盟服裝業市場陷入“二戰以來最大危機”(英國零售業專家語)。當初歐盟貿易部門指控中國紡織品在歐盟造成的“市場擾亂”純屬子虛烏有,限制中國紡織品在歐盟造成的“市場擾亂”則是貨真價實,在市場亂象之中,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的公眾形象發生了急劇變化,短短兩個月內就從成功簽署中歐紡織品備忘錄、為歐盟紡織廠商贏得進一步緩沖期的“英雄”轉變為對中國紡織品重新設限而導致歐盟市場混亂的罪魁,德國商人因所訂購貨物被扣而把曼德爾森告上了法庭,北歐五國商會連名反對限制中國紡織品,德國、荷蘭、瑞典、丹麥等國提出增加中國紡織品進口數量的方案,甚至當初最強烈要求限制中國紡織品的法國、意大利態度也發生了轉變,反對向中國紡織品設限的聲浪空前高漲,……最后,曼德爾森不得不與薄熙來又談了個新的協議,增加從中國進口的紡織品配額。
《1988年綜合貿易法》出籠之時,美國在戰后最大的兩個貿易摩擦對手德國、日本都是二戰戰敗國,本質上仍未擺脫美軍占領地位,美國要整治“擺平”他們比較有把握,其它政治或經貿小國更是多半只能屈服于山姆大叔的淫威。當年,中國對美出口額33.8億美元(美方統計為92.7億美元),在美國市場上所占份額微不足道,美方完全無需擔憂限制中國進口會造成本國市場混亂。克林頓執政時的1994年7月,美國對中國動用了“匯率操縱國”大棒,1993、1994年中國對美出口分別為169.6億美元和214.6億美元(美方統計分別為315.3億美元和387.87億美元),在美國龐大的進口總額中所占份額仍然很低。時至今日,情況已經大不相同:2008、2009兩年,中國對美出口分別高達2522.97億美元、2208.16億美元,今年前8個月,中國對美出口1785.73億美元,同比猛增31.2%,是1994年全年的8倍多。《1988年綜合貿易法》的發起者絕對沒有想到中美經貿會這么快就膨脹到如此規模,想不到中美經濟關系會這樣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這樣一來,美國決策者要對中國發起大規模貿易戰,就必須承擔越來越大的本國市場混亂風險。由是觀之,蓋特納及其老板奧巴馬拖延發布匯率報告,實不足為奇,而我們也可以從中獲得啟示,從而改進我們應對經貿爭端的能力。
(初稿2010.10.19,修訂2010.11.4,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