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涌:貨幣戰的中國策
中國首先要阻止的就是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阻止美元貶值
最近一段時間,美國再度把矛頭指向人民幣,要求人民幣大幅升值。原定于10月15日出爐的美國新匯率報告是否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一度成為全球焦點。雖然美國財政部推遲發布報告,但匯率之爭仍懸而未決。
在近日召開的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之前,有關“貨幣戰”的言論甚囂塵上。
日益復雜的“貨幣戰”是國際儲備貨幣危機,也即是美元危機。這一危機是次貸危機的延續。為應對危機,美國政府全力介入,將金融企業的債務承接過來,實行“私人債務國家化”。但是,由于財政收入有限,而支出卻趨于無限,當美國政府不能承受巨額債務重壓后,便通過“量化寬松”的政策(實際就是肆意印刷和發行美元),利用其國際儲備貨幣地位,將“國家債務國際化”,由美國的債權國來承擔。
在美國高達4萬億美元的外債中,中國持有一半的份額,是美國的最大債權國。對于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中國的態度自然是關鍵。于是,美國又拿“人民幣匯率問題”說事,指責中國蓄意壓低人民幣匯率。因此,所謂“貨幣戰”,一言以蔽之,是美國向中國轉嫁危機,旨在稀釋中國的美元資產。美國的“利己”毫無疑問是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不僅讓中國等債權國為其危機埋單,還有更深層次的目的。
貨幣金融問題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也是中國經濟安全最薄弱環節。美國曾經成功地對日本、墨西哥和印尼等國發起“貨幣戰”,令相關國家損失慘重,有的甚至一蹶不振。
指責中國實施“廉價貨幣”的始作俑者是日本,2004年美國從日本手中接過議題,自此人民幣匯率問題開始被美國政治化、工具化。美國正是利用人民幣問題的似是而非,持久地、周期性地敲打中國,想迫使中國在美國關切的重大利益上讓步。用“切香腸”的方法,“積小勝為大勝”。
從表面上看,美國試圖通過人民幣升值與美元貶值,擴大對華出口,縮小對華逆差;實際上,其意圖是在縮水中國持有的巨額美元資產,向中國轉嫁危機,并依照美國金融資本的意志,撬開中國金融市場大門。
回顧近百年來的歷史,利用兩次世界大戰后自身經濟一枝獨秀的地位,美國在金融上對歐洲國家強積累起龐大的債權,進而在政治上將這些國家打壓成為二流國家,自己由此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如今,中國是美國的最大債權國,卻不斷遭受美國的敲打。中國持有巨額美元資產,理當是最有力武器。
歐美有專家稱,中國若拋售美元資產,會加速美元貶值,正中美國下懷。此說在邏輯上顯然站不住腳。美元霸權是美國的核心利益,美國希望的美元貶值是有序的,從而確保其在國際秩序中的地位。中國若拋售美元資產,“羊群效應”極可能使美元成為“自由落體”,直接導致美元霸權崩潰,這是美國所不能承受的。
中國若放任美國“量化寬松”,中國的美元資產絕對不只是40%的縮水(這是日本接受《廣場協議》后其持有的美元資產縮水幅度),極可能在60%以上。因此,中國首先要阻止的就是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阻止美元貶值。但是,在“維護美國霸權”與“實施美元貶值”之間,美國肯定選擇“美元貶值”,因為清償債務必然要放棄霸權。
在次貸危機爆發后,美國政府通過“私人債務國家化”,持有大量美國企業的股票。中國的第二個選擇是要求“債轉股”,將所持美元債券“置換”美國政府手中持有的援救企業股票,進而“置換”波音、微軟等美國500強企業的優先股。
中國的第三個選擇,是美國長期經濟趨勢研究所所長邁克爾·赫德森向中國的獻策,“用手里的美元買在中國的美國公司”。
若擔心有“國有化”之嫌,可通過民營企業間接“贖買”美國在華企業股份。如此,不僅可以極大改善中資企業經營環境,提升國家經濟安全,同時還可防范外匯儲備被美國稀釋的風險。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