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大革命前夜,法蘭西紙幣泛濫爆發(fā)惡性通貨膨脹
1729年,一位叫約翰·勞的58歲流亡蘇格蘭人在威尼斯慘淡去世。法國報紙得知約翰·勞去世的消息,為他刊登了如下一篇墓志銘:一位蘇格蘭名人死去了,這位天才用神奇的數學法則,讓法蘭西傾家蕩產。
這位約翰·勞先生到底是什么人,何以在他死后要遭受法國人如此的詛咒呢?
l716年5月5日,法國攝政王授權約翰·勞成立法國第一家私人銀行通用銀行,開始發(fā)行紙幣。
約翰·勞的想法是,在經濟蕭條、就業(yè)不足的前提下,大量發(fā) 行紙幣,增加貨幣供應,刺激需求,繁榮法國經濟,增加就業(yè)。
約翰·勞發(fā)行的紙幣以金屬貨幣和土地莊園作為幣值擔保物,承諾隨時兌換,因此人們信任紙幣。紙幣需求上升,大幅升值,一度紙幣的市值甚至超過了面值規(guī)定的金屬貨幣。
約翰·勞的刺激計劃也產生了效果,法國凋零的商業(yè)開始復蘇,這更強化了人們對紙幣的信心。在一年內紙幣價格上漲15%。而法國國債債券則無人問津市值下降21.5%。
約翰·勞提出第二個振興經濟的開發(fā)計劃──“密西西比計劃”,成立一家“密西西比公司”,專門開發(fā)當時法國的北美殖民地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1717年8月公司成立,獲得了密西西比河廣闊流域的貿易特許權以及加拿大的皮貨貿易壟斷權,并以每股500利弗爾的價格開始發(fā)行股票。這些股票可以用當時市值跌價三分之二的公債來抵付。
約翰·勞向公眾描繪了密西西比流域開發(fā)的美好前景:那里到處都是金、銀、銅、鉛、水銀等貴金屬礦藏,只要用小刀和鏡子之類的物品就能從當地印第安人那里換來金 塊。之后,約翰·勞又兼并了幾家經營不善的法國殖民地公司。最終,約翰·勞的公司壟斷了法國所有的殖民地貿易。1718年12月,勞的銀行變?yōu)榉ㄌm西皇家銀 行,密西西比公司也與法國經營外貿的東印度公司合并。
1719年,約翰·勞宣布密西西比公司增發(fā)5萬新股。他承諾,每份500利弗爾的股票每年派發(fā)紅利200利弗爾,即年收益率高達40%,如此高額的回報使投資者瘋狂,競相爭購。勞還宣布股票可以用貶值的公債來抵購,所以一份票面價值 500利弗爾的股權券僅100利弗爾就可以買到。整個法國陷入了投機競購的狂潮,數十萬人攜資前來申購這5萬份新股。
公眾如此瘋狂,約翰·勞的股價當然節(jié)節(jié)高升,以至一天之內上漲兩三成。法國攝政王有一天找不到女兒,有人告訴他:“到約翰·勞家里找,全法國的貴婦都在那里買賣股票呢!”
據說頭腦清醒的威拉斯元帥路過約翰·勞家,看到聚集的人們在瘋狂地炒作股票,十分氣憤,停下車向人群大聲疾呼,要求他們冷靜,獲得的回應卻是人們 憤怒的噓聲。
約翰·勞模式是后來(1919年)在美國重演的龐氏集資詐局的先聲。所謂龐氏詐局又稱龐茲騙局(Ponzi scheme),在中國俗稱“老鼠會”,是一種層疊式吸金集資方式。集資人承諾給每個投資人高額回報,先加入的投資者會賺到快錢──而他所賺的錢其實是來自新加入的投資者的入股錢,而非公司本身業(yè)務所賺的錢。投資者通過層疊式地不斷吸引新的投資者加入,用新的集資來支付上線投資者的回報,而集資負債的債務底盤則不斷地以幾何級數增大──直到資金流入不足以至無法繼續(xù)維持支付,詐局泡沫就將爆破,金融崩潰隨之發(fā)生。
但是與龐氏詐局不同,約翰·勞掌握著法蘭西的國家信用──他可以靠印刷紙幣來維持游戲。如此瘋狂的投機行為,自然要求有足夠數量的貨幣才能運轉,于是約翰·勞發(fā)行大批量的紙幣。每次增發(fā)股票都伴隨著增發(fā)貨幣。僅僅在 1719年下半年就增發(fā)了大約9億利弗爾紙幣。同年9月勞的銀行又增發(fā)了30萬密西西比公司的新股,每股售價5000里弗爾,收回的錢使法國所有的國債 被清償。銀行回收的鈔票流入股市,繼續(xù)刺激股價暴漲,雪球就這樣越滾越大。
到這時為止,約翰·勞的計劃似乎運行的很好,事情似乎在朝著約翰·勞的 設想順利發(fā)展:增發(fā)紙幣——刺激經濟——需求旺盛;再增發(fā)紙幣——換成股票——抵消國債。通過不斷增發(fā)紙幣和股票,法國政府背負的債務在一天天的減少,財政充盈。法國錢多得似乎花不完,王室不知道錢應當怎樣花。約翰·勞為取悅攝政王花費了3200萬利弗爾收購當時最著名的一顆大鉆石,鑲嵌在國王的王冠上。
但是,這一切其實都是建筑在沙灘之上的。過度發(fā)行的股票與紙幣泛濫成災,精明的投機者察覺到了即將崩盤的蛛絲馬跡,爭相將手中的股票和紙幣兌換成鑄幣和黃金,或者將金融資產悄悄轉移到國外。物價飛漲,通貨膨脹的端倪早 已顯露,更多的人開始儲存鑄幣和黃金保值,金價高企,鑄幣出現嚴重匱乏。到了最后,法國境內的鑄幣已經匱乏到不足以維持正常的商業(yè)運營了。
與此同時,從路易斯安那傳來沒有新的金礦的消息,公眾的信心動搖了。股價開始下跌,從最高點每股20000利弗爾一路下降,至每股9000利弗爾 時,約翰·勞銀行用鑄幣回購了大量紙幣和股票,暫時穩(wěn)定住幣值和股價。
銀行的鑄幣儲備已經枯竭,政府宣布鑄幣貶值,但沒什么效果。為強力維持紙幣信譽,約翰·勞鋌而走險:宣布禁止鑄幣 在市場流通──人民只能使用信譽大減的紙幣。
1720年2月,法國政府頒布法令,禁止任何人擁有超過500利弗爾的鑄幣,違者除沒收外還將被處以高額罰款。此外法令還嚴禁購買金銀首飾珠寶這些可以 用來保值的貴重物品。鼓勵人們踴躍告密,并承諾告密者可以得到被告發(fā)者違法金額的一半作為報酬。這項法令造成社會動蕩。
1720年5月的國務會議上,據估算流通中的的紙幣總額為26億利弗爾,而鑄幣總值還不到紙幣的一半。支撐不下去的約翰·勞只好同意股票和紙幣一 同貶值,新法令規(guī)定紙幣將貶值一半,股價則從9000利弗爾逐步降到5000利弗爾。這一計劃立即導致民眾的大恐慌,爭先恐后地拋售股票。七天后,政府不得 不宣布此法令作廢。
與此同時,約翰·勞被驅逐出內閣,成為通貨膨脹和金融崩潰的替罪羊。丟了官位的勞在家門口遭到一群無業(yè)暴徒的襲擊,差點丟掉性命。第二天他的家人也遭到襲擊。
6月1日,法國政府宣布廢止此前禁止擁有超過500利弗爾鑄幣的法令,并公開回收和銷毀紙幣。
6月10口,爆發(fā)了擠兌風潮。銀行的周圍人山人 海,有人因擠踏傷亡。
7月9日,一位維持秩序的士兵不慎開槍打死一名市民,幾乎引發(fā)市民暴動。八天后,15個人在銀行混亂中被擠死!憤怒的公眾抬著尸 體,游行到皇宮,把約翰·勞停在皇宮外的馬車砸得粉碎。而當時正在開會的法國國會議員們聞聽此事,竟然一齊拍手齊聲叫好。
這時約翰·勞已經成了人們諷刺挖苦的絕佳對象。街頭流傳的民謠說應當把紙幣當衛(wèi)生紙用。在一幅漫畫中,約翰·勞坐在一口大鍋里,四周狂熱的人們把自己所有的金銀競相扔進大鍋,興奮不已地數著兌換來的鈔票。
股票繼續(xù)下跌,到1720年8月已經跌到發(fā)行價500利弗爾一個月后又跌到至200利弗爾以下,10月,法國政府終于頒布法令禁止紙幣流通,并剝奪了密西西 比公司的一切特權。
約翰·勞見大勢已去,在圣誕節(jié)前灰溜溜地離開法國去。
約翰·勞的失敗徹底破壞了法國的經濟,之后法國人甚至詛咒銀行和股市這種詞匯達100年之久。1789年由于政府深陷財政危機負債累累,憤怒的第三等級爆發(fā)了大革命。卡爾馬克思認為:約翰勞是法國大革命的直接引導者。
歷史總是似曾相識────當前的世界金融危機,各國對策表明,現代經濟學并沒有進步很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執(zhí)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