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秀林:有事實,無陰謀?有壟斷,無操縱?
摘 要:美國的次貸危機從2008年發生至今已將近兩年,從美國蔓延到冰島、英國和今天的希臘,不是西方經濟學教給我們的“規律”所能夠解釋的,其背后的操縱早被披露,不是秘密。今天的世界被霸權操縱,但在操縱一方。其行為僅僅是共識基礎上的共同行動,不需要密謀。自由主義理論家傾向于忽視壟斷、否認操縱,似乎是因為承認了壟斷和操縱,西方經濟學的“規律”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恩道爾提示我們思考國際事件中的地緣政治因素。不應因此被定義為陰謀論者。
紀哲在《探索》2009年第6期發表綜述《怎樣認識美國學者恩道爾的新著<霸權背后>》(以下簡稱“綜述”),介紹了恩道爾的觀點——美國金融危機是美國統治集團用陰謀“制造”出來的,目的是攫取全世界的財富。葉敏華、陳祥生反對以上觀點,以發表于《探索》2010年第2期的文章——《是出于無奈還是有意所為——也評恩道爾的新著<霸權背后>》(以下簡稱“無奈”),再次提出問題——美國的次貸危機是不是被策劃出來的,是不是一個打擊某些對手的陰謀,并且明確表示:美國發生次貸危機是很無奈的事情,是規律使然,不是有人搞陰謀的結果。“無奈”還認為:美國雖然想稱霸,卻也不能為所欲為,因為美國的經濟力量被危機削弱了;特別是,“美國只有注重于自身的發展,才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國力的增強。美國經濟的穩定及其一定程度上的增長,對中國的和平發展也是有益的。” 本文既開展對“無奈”,又開展對“綜述”的商榷。筆者擬先嘗試概括一下“無奈”一文的邏輯和假設,然后對比“綜述”一文,也談談恩道爾為什么會被不少善良的人想象成“陰謀論者”。
一、“無奈”一文的觀點與商榷
1.“無奈”認為,次貸危機是房地產泡沫破滅,不是陰謀,是“周期性的生產過剩”的一個不完整體現。周期性過剩是市場經濟“內在的規律”,所以是難以避免的。但是筆者不知道,發生次貸危機是因為什么東西生產太多而過剩了呢?是房子嗎?兩位作者并沒有確認。在認同周期性過剩這個規律的同時,葉、陳二人也指出“規律說”有片面性,不能全面解釋次貸危機,至于是什么樣的片面性,文中沒有進一步分析,所以也無法進一步評論。
2.“無奈”明確反對次貸危機是策劃的觀點,同時反對“美國有一個搞垮中俄日歐的陰謀”之說,并講了三條根據或理由。但這些理由都是站不住腳的。
其一,次貸危機也給美國經濟造成了很大損失,美國干損人害己的事情與常理相悖,無法理解,所以陰謀策劃說不能成立。兩位作者用了幾個美國經濟受損害事實作為根據,但是沒有提及金融業。請記住,次貸危機是一個金融危機,不是生產過剩危機。美國的經濟是高度金融化和證券化的。而“規律說”(即生產過剩引發經濟危機)還是比損人害己的陰謀更讓我們的經濟學家信服。這只是經濟學家接受的理論訓練給他們的根據,不是事實的根據。
其二,對“從1971年美國放棄金本位到1973年石油危機,以及隨后的第三世界債務危機、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2007年次貸危機這一系列事件,是服從美國戰略的主動行動,是被美國精英操縱的”等觀點,兩位作者不同意,并指《霸權背后》的作者恩道爾“沒有認真回顧和仔細分析20世紀以來美國及世界經濟的發展歷史,僅憑個人固有的觀點就得出這樣的結論”。葉、陳兩位這樣說話,筆者只能推測他們并沒有讀過他們評論的這本書。恩道爾對歷史事實下的工夫,是一般的寫手想象不出來的。正是挖掘出了歷史事件背后深刻的關聯,例如長期追蹤了關鍵人物在關鍵時刻的關鍵行為和言論,挖掘到由關鍵人物導演的重大事件之間的因果關聯等,使他找到了足夠做判斷的事實根據。美國的確為了拯救一再陷入危機的美元而操縱了一系列國際事件,直至挑起一系列戰爭。例如,1972年中東的“贖罪日戰爭”,其實是基辛格“穿梭外交”挑起來的,他竟然為此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石油漲價四倍也是基辛格向石油輸出國組織要求的,具體的操作是挑起戰爭、偏祖一方、火上澆油,然后向關鍵人物“暗示”實行禁運和提價。今天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在做出重大決策的時候,有誰敢不先通報美國,取得諒解甚至批準?如果沒有美國的首肯,石油漲價四倍,單憑阿拉伯國家自己是做不到的。沒有仔細閱讀過恩道爾提供的事實,沒有認真思考他分析的邏輯,這樣的事誰也不會相信;美國為何要這樣做呢?因為要創造石油美元。石油交易是從那時候起才全部用美元結算的,而且漲價四倍創造出來的石油收入,正像今天中國幾乎全部的外匯儲備一樣,都是美元,都存在美國指定的銀行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沒有讀過、沒有讀懂的書,不可以妄評。這是個規則,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
其三,“無奈”特別指出,次貸危機爆發后,“保爾森為代表的一批經濟界人士立即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挽救,而不是任其蔓延或推波助瀾”。次貸危機到此將近兩年了,保爾森和美國經濟精英一直在干的事情,正是任其蔓延、甚至推波助瀾,這連美國人都不否認,中國的學者反而要這樣辯護,原因何在?今天外媒正在盯著高盛的希臘陰謀丑聞,美國政府正在“收拾”高盛(立案調查),撰寫“無奈”一文時希臘危機可能還沒有浮出,但是保爾森拿美國納稅人的7000億美元白送給高盛,然后再拿更多的錢讓金融衍生品套住的機構再多買“好的”債券,卻是2008年9月和11月在光天化日之下干的!我們對美國金融精英和主流媒體絕不可以盲信盲從。
3.“無奈”認為,美國是想稱霸,也想遏制中國崛起,但是實力有限——所以其實遏制不了;還說道:“美國只有注重于自身的發展,才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國力的增強。”“美國經濟的穩定及其一定程度上的增長,對中國的和平發展也是有益的。”也就是說,中國和美國是“戰略伙伴”,兩國的經濟利益是沒有沖突的,甚至是互利互補的。如果被新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理論框死了,當然就看不出大規模利益沖突了。可能是因為其經濟模型里沒有利益沖突這個變量吧。我們這里討論的是具體的事件,所以不能先假定市場是有效的而且是良性的,然后直接否認陰謀或者共謀有存在的可能性,然后下結論:“美國統治集團無時無刻不想制造金融危機”是陰謀論。這樣討論沒有意義。本人相信,新自由主義市場有效的假設是不成立的——這也要看到底什么可以被認同為有效。
“有陰謀”是用經驗事實支持的,“無陰謀”也需要經驗根據,也需要舉證。如果沒有,就不能直接下判斷,說凡是提及了陰謀密謀,就是陰謀論。能遏制還是遏制不了,的確不由美國一家說了算,但是也不是否認遏制和陰謀就可以躲得開的。
二、“綜述”一文的觀點與評論
“綜述”一文強調了恩道爾的兩個重要觀點:美國的壟斷和控制對手的“軟策略”。
1.“綜述”指出:壟斷存在于全球經濟生活中,而且壟斷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西方主流經濟學不愿意承認這一點。如果承認的話,其經濟學的有效競爭假說就必須放棄了。真相和理論沖突了,于是真相被掩蓋了。對于經濟學家來說,好像還是理論更有用。壟斷到底是什么?不就是操縱嗎?資本主義壟斷的問題早在馬克思尤其是列寧的時代就被指出來了,但直到現在還在遮遮掩掩,這是利益集團的需要。對于壟斷和競爭的關系,“綜述”講得非常精彩:“我們只有認識到競爭實際上是我們小百姓在競爭,壟斷是那幫精英陰謀家在玩壟斷這個真相,才會明白,競爭實際上是‘挑動群眾斗群眾’。”所以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有一個“選擇真相還是選擇理論”這樣的立場問題。
2.“綜述”指出:美國霸權戰略有軟硬兩方面手段,特別是美國“軟策略”的顛覆、控制是非常厲害的,而我們向來不太警惕;現在全世界需要有對策,最根本的是“整頓”(挑戰)美元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不要去救美國的債務。“無奈”也同意:“美國的霸權戰略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霸權、經濟霸權、金融霸權、軍事霸權、科技霸權、文化霸權等。”但是因為美國“財力不夠”,力不從心,所以它會顧忌到今后干損人的事會不利于己。“無奈”的結論是,美國只有“注重于自身的發展,才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國力的增強”。如果是這樣的話,美國經濟穩定,對中國的和平發展也有益。從同一個事實中——美國的確有霸權戰略,兩篇文章得出了兩個截然相反的結論:“綜述”的結論是應該整頓現在的貨幣體系,就是推翻布雷頓森林體系(1971年就徹底改變成不兌換紙幣本位了),這也是恩道爾的觀點;“無奈”的結論是美國應該收斂并且改正錯誤,這樣做對大家都有好處。
話說到這里就足夠了,剩下的問題是讀者的判斷。
三、恩道爾是陰謀論者嗎
用詳盡的事實說明一個大判斷,完全沒有主觀臆測,這是大家公認的公正的方法。事實在哪里呢?在許多新聞的背后,在精英大腕的決定性行動里,在歷史事件的縫隙里,實際上就在我們大家的眼前。因為恩道爾的研究題目是霸權和操縱,所以他在很多場合被貼上了一個“陰謀論者”標簽。有人就是要造成這個下場:誰敢碰政治操縱謀略問題,誰就是陰謀論者。為什么陰謀論這個標簽影響大?因為很多人,包括普通人在內,都要和陰謀論劃清界限。學者也在其中:如果接受了陰謀存在這個判斷,那么規律就不能存在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于2008年11月視察倫敦經濟學院時曾經發問:這么大的事(金融危機)為什么沒有一個經濟學家預見到它?過了很長時間后,2009年8月,英國兩位學術院院士署名致信女王陛下,信寫得很長,說了半天,這是“人們一廂情愿和傲慢自大”,是“智慧人士的集體失誤”,根本不是陰謀。
在美英精英圈子里,這當然不是陰謀,這是共識,又是操作。一說陰謀總是讓人眼前出現“密室”情景,其實這是不必要的。這里的陰謀可以只是一個眼色,一個暗示,一個心領神會的配合行動,然后是一個輝煌的勝利和戰利品。一次又一次這樣做下去,這種共識可以滋長成一種高雅的文化,殖民者的文化,霸權的文化。從來沒有干過這種事的被壓迫者,需要一些時間和閱歷去把握這種歷史和文化。
總之,陰謀論是一個很難纏的問題。密謀的行動或者不明言宣告的霸權共識存在不存在?這一點連“無奈”的兩位作者也沒有否認。但是如果有人指出了事實上存在的共識和合作,挑明了強者對弱者在默契的共識上采取的一貫的掠奪性行動,算不算陰謀論呢?
四、“兩房”退市是不是陰謀
“無奈”曾說到保爾森在次貸危機爆發后全力挽救,而不是“任其蔓延或推波助瀾”。出乎很多善良人的意料,在美國似乎渡過金融危機之時,“兩房”竟然退市了(2010年6月)。保爾森早已出版了關于金融危機的回憶錄,在其中他提到,在中美戰略對話中,中方反復要求美國保證中國持有的“兩房”債券的安全,但保爾森不表態,只說他知道“中國人對這一問題很敏感”。按時間順序,這算是美國的第一次表態。2010年4月,美國財長蓋特納說,人們不應該懷疑美國政府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支持,但是“兩房債券不應被視為主權債券”,這算是美國的第二次表態。在“兩房”退市的當天,美國方面變調了,一些非官方機構出來說,“兩房”債券屬于“非政府擔保債券”,而且投資者已經獲得了高于國債的利息,甚至說“如果中國做了不明智投資,就應該自己承擔后果”。這說明什么呢?中國手里的巨額“美元資產”的確是有后顧之憂的。我們愿意相信美國財長蓋特納兩個月前講的關于支持“兩房”的話,但是他只是說美國政府支持這兩家公司,并沒有說別的。我們需要記住,在“美元資產安全”之外,還存在著一個對應的“人民幣匯率”問題,美國把握了運用兩者的主動權,這是事實,也是操縱,但是也許真的不是詞典釋義上所說的那種陰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