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匯率市場今年依然比較動蕩,一些主要的國際性貨幣大起大落,繼歐元大幅度貶值后,日元近期又連續升值,并出15年來的新高,日元升值對日本經濟會有什么影響?對世界經濟又有什么影響?
馨月:日元連續升值使日本經濟受到很大威脅,從理論上來講,日元與美元當此之際必有一戰。美國一面借日本打壓中國,又一面通過匯率不斷打壓日本經濟,美日關系將會再出裂痕,如果美元不在目前的情況下略作妥協,日本可能會被迫絕地反擊。
從2007年6月份開始,日元對美元總體上呈現一個大趨勢升值的過程。日元升值顯然是和美元的貶值過程是有很大關系的。按正常道理講,日本經濟這些年并不是很景氣,一直處于疲弱的狀態,本幣不應大幅度升值,并且逼近15年的高點,這顯然有些很不正常,說明日元有明顯的被操縱跡象。
但實際表現上來看,日元并沒有和日本經濟呈現相同的走勢,反而是長期不斷的升值。這主要還是由于美元常常介入歐元、日元等貨幣進行操縱形成的。美元、歐元和日元在世界經濟占有一定優勢地位,這幾種貨幣在市場中占有的份額比較大,所以說美元、日元、歐元大的波動對世界的經濟影響是非常大的。
法國總統薩科奇最近也批評了匯率浮動過大,認為將危害世界經濟,這說明匯率大幅波動對世界的影響是普遍性的,受害的不僅僅是中國,發達國家也深受其害。尤其是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歐美國家經濟一直沒有什么大的起色,貨幣浮動幅度較大,顯然不利歐美經濟的正常發展。
2010年外匯交易額飆升至創紀錄的水平,國際清算銀行表示,目前的日平均交易額為4萬億美元,高于該行2007年上次進行市場調查時的3.3萬億美元。“現貨”外匯(即時交割的外匯)交易額躍升近50%,至每天1.5萬億美元,這推動了市場成交額的上升。同時英國央行的數據表明,外匯業務日益集中在少數銀行。根據英國央行的報告,外匯交易額最大的10家銀行的市場份額,從2007年的70%升至77%。而交易額最大的20家銀行則占據了93%的市場。外匯市場中最大的銀行是德意志銀行和花旗。其他頂級銀行包括瑞銀、摩根大通和匯豐。
從國際清算銀行等公布的一些資料可以看出,在經濟危機后,匯率市場的投機行為有增無減,匯率市場的高度投機行為與世界經濟發展的本質需求關系脫節,也與貿易情況相脫節,更多的投機資本的高度炒作,而外匯交易過度集中在幾大銀行的表現說明了國際匯率市場就是被西方資本在牢牢控制著,所以美元、歐元、日元都成為這個控制游戲中的媒介,這樣的市場讓世界經濟痛苦難言。
日元大幅度升值以后,使日本出口經濟受到很大的阻力,經濟也面臨更大的風險,日本經濟也是依賴出口經濟為主,為避免日本經濟受到更大損失,日本政府必然會采取一定的措施,根據以往經驗來講,日本遇到這樣情況,政府都會出來干預匯率的走勢,從目前情況看,日元相對美元肯定會做一定的反擊,雖然短期美元對日元還可能保持一定的升值可能性,但總體來看,在這個位置日元隨時可能出現貶值過程。
如果說日元開始貶值,那么美元相對來講可能進入到升值過程,現在比較矛盾的是美國堅持的是弱美元政策,雖然美元指數形態調整很充分,但始終控制不讓上漲。但從目前來看,短期以內日元再有一個升值過程之后可能已經達到了一個中長期的相對高點。
主持人:最近美聯儲和美財政部等都先后提出有可能進一步采用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同時相應加大貨幣投入,進一步刺激美國經濟,促進美國經濟好轉,對此您怎么看?
馨月:這個說法無疑是美國想加大貨幣供應量,關于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就已經預料到了,美國人想沖銷巨額的國際債務,必然會在貨幣流通量上做足功夫,這已經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了,美國正在通過不斷的印刷鈔票來挽救經濟顯然是不現實的,但卻可以通過印刷鈔票嚴重危害國際市場,并借機消減國際債務,這是非常卑劣可恥的行為。
從近期來看,發展中國家通脹情況不斷上揚,包括中國、巴西、印度實際上通脹情況都相對比較嚴重,巴西和印度比中國更嚴重,這都是熱錢涌入造成的惡果。很多人說美國現在的通脹率比較低,存在通縮的可能,美國公布的上個月的通脹率是1.2%。為什么當世界大宗商品大幅度上漲,比如糧食等大宗商品大幅上漲時,美國通脹率很低呢?因為美國的CPI計算方法和中國有所區別。美國的食品價格在CPI中占有比例不是很高,相對來說居住價格比例高一些,由于美國房地產從經濟危機后一直不太景氣,從CPI數據上很難反映出通脹情況。從實際角度來說,當糧食和有色金屬都上漲,實際上美國通脹率也不會很低,CPI指數不能完全反映出目前美國的通脹情況。
另外一個方面大量的美元都輸入到發展中國家,美國國內投機熱潮相對來說比發展國家低一些,發展中國家什么都炒,比如巴西的房價已經漲到歷史最高峰期,印度也是這個樣子,中國目前是在控制房價,如果不控制房價的話,今天也不知會高到什么程度。
從印度和巴西情況看,市場完全進入到一種高度投機過程,這說明大量美元涌入到發展中國家的主要行為都是投機行為,投機貨幣或進行大宗商品炒作等,通過炒作破壞發展中國家的產業與經濟,一些跨國公司借此不斷占領這些市場,這是美元進行市場侵略的常用戰術。所以說總體情況來看,通脹主要是產生在發展中國家,這屬于明顯的輸入性通脹,尤其是美元的惡性輸入,所以從各種角度我們發現,美元已經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嚴重阻礙,更像一種潛伏著的高危病毒。
美聯儲如果真正決定向市場投入一定量的貨幣防止所謂的通縮,刺激美國經濟,這種做法無疑等于加劇發展中國家的通脹情況,也就是說美國想在發展中國家通脹進入高潮時再添一把火,等于把發展中國家送上刑場,之后必然產生泡沫破滅過程,所以說從現在市場發展情況來看,包括巴西、印度和中國,越來越顯示出高風險,中國現在略好點是先控制了房地產價格,同時股票市場的漲幅也不高,但是印度和巴西完全不同,印度的股市,大宗商品和房地產價格都相當高,巴西雖然也很高,巴西和中國以及印度略微不同,巴西資源比較豐富,相對來說對抵御通脹會產生一定作用,所以說對比這三個國家,印度風險比較高,其次是中國,其次是巴西,所以發展中國家要對產生的泡沫嚴密防備,不然就會災厄臨頭。
美國所謂再刺激政策防通縮完全只是一個借口,很多學者認為美國的失業率說明美國的經濟情況還比較糟糕,美國經濟潛在通縮危險,因為美國的失業率一直維持在9%之上。其實通過失業率研究美國經濟只是其中的一個側面,并不能很好的看清美國經濟實際情況。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在2008年經濟危機之前,美國失業率維持在5%左右,這樣低的失業率主要是因為泡沫經濟造成的,由于泡沫對經濟在一定周期內有很強的刺激作用,會帶來很多的工作崗位,促使失業率相對比較低,但是泡沫經濟畢竟是泡沫,當泡沫經濟破滅后,整個經濟開始回歸到一種相對正常的區間內,這個時候美國經濟就體現出了無法承載更多的勞動力實際情況,那么失業率就必然增加。
從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到現在,美國失業率大致維持在9%-10%之間波動,美國經濟增長率維持在2%-3%之間波動,長期來看,美國經濟如果能保持3%到4%之間是非常穩定的情況,未來美國經濟增長率最大的可能是以3%為中間值,上下1%-1.5%的范圍內波動。從這種情況也可以看出來,未來美國失業率不會低,失業率如果能達到7%的水平已經可以說是非常理想的狀態,而美國的失業率會長期保持在8%-9.5%之間波動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所以說以美國失業率來判斷美國經濟相對比較困難,就像經濟危機之后美國失業率達到9%以上后,很多人評論美國經濟會持續的下滑,但是經濟危機經過一年之后,歐美經濟包括發展中國家經濟都出現一個回升期,雖然美國經濟不是那么穩固,但也不是市場說的那么脆弱。總體趨勢并不是轉壞的,而是相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去鼓吹美國經濟產生通縮是不現實的,美國現在鼓吹通縮完全是一種陰謀,是為了借通縮之名更多發行美元來降低美國的債務,這對世界是嚴重不負責任的態度。
再者大量濫發美元,讓美元在發展中國家內泛濫,實際美聯儲充當了發展中國家央行的角色,由于大量外匯占款的存在,發展中國家就必須大量發行貨幣對沖美元,這使美聯儲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大多發展中國家的央行極其政策,使發展中國家央行的自主性大幅度減弱,逐步被美元控制。
主持人:您能總體來衡量一下美歐經濟和日本經濟,包括巴西、印度等發展國家經濟總體情況嗎?并談下中國經濟目前面臨風險在哪里?
馨月:今年初期,歐債、美債問題是被市場不斷談到的問題,在六月人民幣二次匯改之后,這些問題突然不見了。前期大談特談的問題轉眼間就消失了,這就說明我們的市場始終存在一股言論力量,這股言論力量是被歐美所控制的,他們往往借助一種過度宣傳的言論力量左右市場上的炒作,實際上歐債、美債問題現在都沒解決,但在人民幣二次匯改之后,這些所隱含的風險突然間都不談了,反而形成另外一種情況,商品開始大幅度上漲。所以說歐洲、美國乃至日本經濟從整體趨勢來看,現在是一種相對平穩狀態,而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包括巴西的經濟增長速度都非常的快,有的不僅已經恢復到經濟危機之前的2007年到2008年那個時期的發展速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略高于那個時期,出現明顯過熱信號。通觀幾個主要大的經濟體,世界經濟總體不是在一個走壞的過程,而是一個穩定的過程。所以在這個階段盲目說世界經濟情況有多么惡劣,美國經濟可能產生通縮,世界經濟可能產生大幅下滑,從現在的趨勢來看還不具備。
但對于中國來說很多的不好信號已經不斷呈現出來,中國在上次和這次匯改都產生比較強的通脹,這絕不是偶然現象。我們屢次鼓吹人民幣升值會對國內物價和通脹形成抑制作用,從二次匯改情況看恰恰相反的,人民幣升值了但物價都大幅度的飆升,這種趨勢的形成,對中國經濟的破壞性非常大。
一些人總說中國價格要向世界接軌,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為什么呢?因為中國、印度包括巴西都是人口大國,如果這些國家的物價向歐美看齊的話,那么通脹情況將會非常嚴重,社會成本將會大幅度提高,但是這些國家的貧窮群體龐大,當物價過度上漲后大部分貧窮人口消費能力快速下降,經濟必然會產生大的動蕩。
歐美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勞動力價格不斷提高,生產成本不斷的傳導,各種商品的價格水漲船高,他們的商品價格遠遠高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的價格的上漲過程不是按照一個正常經濟規律循環性的上漲,而是被惡性炒作的結果,這種價格的上漲明顯有利于發達國家的貿易,同時發展中國家的價格快速上漲脫離于整個國家的工資平均增長水平,勢必造成經濟上的大幅動蕩,所以說從2005年匯改之后,2005年到2008年中國經過了一次通脹過程,2008年雖然在危機之后出現商品價格快速回落,但價格回升也很快,不到一年大部分物價已經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2010年人民幣又開始升值,物價再度大幅度上漲,老百姓難以承受,勢必造成消費環節下降,這都是中國經濟中的危險信號。
第二點中國還面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一些商品進口到底是不是國內的需求關系造成的。
從國內糧食大幅飆升可以看出一些問題,比如中國小麥并不是很緊缺的商品,卻大幅度飆漲,雖然俄羅斯等國家受災,小麥產量降低,但是我們的小麥價格卻始終要領漲世界,反過來說我們國內的一些大宗的糧食價格和歐美國家比較大部分明顯偏高,而國外糧價尤其是轉基因糧食比國內的糧食價格低很多。我們舉個例子,一般的糧食如小麥和玉米,國外每噸價格比我們低幾十元,上百元甚至更高,這還不包括轉基因糧食,我們國內把糧食價格拉得和國外價格差價這么大是和世界接軌嗎?顯然不是。我們把糧食價格拉的這樣高,就為那些所謂的進口企業創造了中間差價,讓他們借機利用進口套利,這就為編制謊言大量進口外國的糧食形成可能,利益集團完全可以借此大量進口糧食并通過國際上的差價大賺中國老百姓的錢,而實際上中國的糧食并沒有那么大的缺口和需求,這種做法完全是對國內消費群體、農業的一種嚴重破壞性的行為。
表面上看糧食價格上漲好像是對農民是有利的,但是他們會不斷借口中國糧食緊缺,大量的進口國外的低價糧食輸入到中國來,國外糧食價格低,就使國內農民種的糧食滯銷,嚴重削弱了農民未來種糧的積極性,通過這樣長此以往的滲透,那么我們的農業體系將會遭受嚴重的破壞,大豆就是一個非常鮮明的例子,中國的大豆就是這樣被徹底打垮的。所以說中國目前的通脹是一種有目的的通脹,是一種刻意抬高中國社會成本的通脹,對中國的危害非常大。
8月31日,農業部數據顯示,1~7月,我國累計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653.1億美元,同比增29.1%。其中,出口261.3億美元,增22.9%;進口391.8億美元,增33.6%;貿易逆差130.5億美元,擴大61.9%。分品種看,進口增長最明顯的是谷物和棉花。1~7月棉花進口171.2萬噸,同比增97.6%,進口額30.3億美元,同比擴大1.7倍;谷物進口296.0萬噸,同比增66.0%,進口額8.0億美元,同比增58.2%,谷物凈進口220.4萬噸,同比擴大1.3倍。值得關注的是,在谷物進口方面,1~7月玉米進口28.2萬噸,同比擴大56倍;小麥進口102.3萬噸,同比擴大1倍;稻谷和大米進口20.5萬噸,同比增42.6%;大麥進口138.9萬噸,同比增26.7%。
而從期貨市場來說,棉花、小麥、玉米等都是炒作最兇猛的,這說明我們的糧食市場的波動完全陷入到了非正常波動期,惡性炒作很明顯,由于糧食價格的爆漲,必然會傳導到其他的商品上,完全可能引發國內惡性通脹。這在未來對中國經濟威脅極大。如果國家再不管理這些問題,中國出問題是完全可以預計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