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發生機制 (一)
我國去年四萬億剌激經濟政策以來,從整個學界到評論界,幾乎都異口同聲的說要通貨膨脹,有些大嘴人士、熱門的財經評論甚至四處演講或連續發文,大喊中國將要惡性通脹,或嚴重滯脹即將來臨。誤導了不少人,甚至連人大財經委也在今年三月前后專門開會質疑政府的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搞得管理者都有些不知所措。要說這些人說得對嗎?權威理論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就是這樣說的,發行貨幣多了就會通貨膨脹。要說不對嗎?2008年的因緊縮貨幣政策而產生的實體經濟直線下滑的危機還仍歷歷在目、心存余悸的感覺并沒有消除。在這一片的異口同聲的鼓噪聲中, “管理通脹預期”作為政策出臺就反映的管理者這種矛盾的心理。
而實際情況是,雖然2009年M2增長了10萬億,中國根本就沒有出現惡性通脹(喊“惡性通脹”的人根本不懂,“惡性通脹”是指貨幣信用崩潰。房地產的上漲與不正確的房地產政策有關,房貸也過于寬松,但與總量貨幣政策不是直接關系,對此一些人也分不清楚,將房地產的畸形上漲歸結于總量寬松的貨幣政策)。但是,包括央行貨幣管理層的人員,大多也都是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觀念持有者,理論底氣不足,因此,當5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1%,就連忙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一方面將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至17%、另一方面發行央票收緊貨幣供給。
接著,就發生了與2008年(從2007年“兩防”開始)緊縮的貨幣政策后相類似的具有戲劇性的一幕。股市在已大幅下跌后再恐慌性大幅下跌,中小企業資金緊缺,民間地下信貸利息高漲。經濟不僅沒見到通脹,反而出現相當程度的通縮苗頭,國民經濟的各項先行指標直線下滑那樣一種在2008年曾發生的可怕的景象在今年六、七月份時再次重演。不過,有了2008年的緊縮貨幣政策所造成的歷史教訓,管理層對緊縮貨幣政策所造成的危害還是保持很高謹惕的。正象2008年那樣,今年六月份領導人再次紛紛出動各地調研,緊縮的貨幣政策恢復到適度放松。
為什么消費物價指數(CPI)明明在上漲,卻不能用緊縮貨幣來進行控制?
為什么貨幣政策不能從緊,一從緊經濟就出大問題?
為什么現在的宏觀調控“兩難”問題那么多?“兩難”問題的實質是什么?
“兩難”問題的實質,是持與現實完全不符的、完全錯誤的貨幣理論與觀念來觀察CPI,來調控貨幣,因此才產生南轅北轍的結果,橫豎不對勁。
其實,我從2007年就開始大力講授這方面的理論,2008年發了《我國宏觀調控的應有體系與方法》等一組關于宏觀調控的文章, 2009年月份再發《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經濟高速發展所必須的》等一系列相關文章,對今年五月央行的再次緊縮貨幣,即發文《央行又在緊縮貨幣置頂首頁》文章,陳述緊縮貨幣必將給經濟造成哪些危害。可以說,我的《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的寫作動因,就是因為貨幣主義的錯誤觀念,已嚴重影響到我國的經濟的后續發展。雖然這次緊縮貨幣的錯誤政策二個月后就得到了部份的糾正,但必竟已給經濟造成了波動與不必要的損失。從這其中可以看出,錯誤貨幣理論并不是象一些人認為僅是說說而已,而是會影響到決策,對國家、對人民是有著千萬財富的損失的。只有正確的理論才是實現正確的宏觀調控,保證國民經濟順利而快速發展的依據。
下面將通過幾個分題,講述《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中所論述的當代貨幣運行的特征與過程,其對物價指數有的影響。必須說明,由于所涉及的理論比較復雜,這里僅只是個對理論結論作簡要的演示性的說明,不作論證,省略復雜的關系說明。要真正弄懂當代信用貨幣新理論,還是需要看原著。
(待續)
――《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講座之九
通脹發生機制 (二)
一、經濟的時代變化引起的貨幣運行規律的變化
《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指出,當前世界經濟所處的是壟斷金融資本主義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的經濟有三大特征:
一是全面的產能過剩與資本過剩,消費需求相對不足。傳統的貨幣數量論所描述的貨幣與通脹的關系大多是發生在物質生產還相對緊缺,消費生產還是相對不足的階段中的情況。歐美國家在60年代以前,由于戰爭和戰后重建,生產能力是相對不足,物資仍是相對緊缺。而經歷戰后30年的高速發展,歐美國家已逐漸相繼進入生產過剩與資本過剩的新階段。我國則是在進入到21世紀才后,消費品生產才徹底改觀,從而進入到生產相對過剩的階段。弗里德曼的《美國貨幣史》所考察到的貨幣運動,是局限在60年代以前(1867-1960)的這一階段的貨幣運動。時代變化了,貨幣運行規律必然要發生變化。但人們在讀《美國貨幣史》的時候,卻總是忽略弗里德曼所描述的貨幣所處的時代與當今有什么不同?其實,《美國貨幣史》出版發行之時,恰恰是弗里德曼的貨幣數量論開始過時之時。在新的條件下,特別是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美元與黃金脫鉤,金本位制貨幣已成為歷史,世界進入到一個全新的信用貨幣時代,貨幣的運行規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代。其中一個巨大的變化是,貨幣數量的變化與通貨膨脹之間只是一種可能關系,并不是必然的關系;哪種情況下會引起通脹,哪種情況下不會引起通脹?這個問題遠比弗里德曼的貨幣數量論中的增發貨幣=通貨膨脹那種簡單關系復雜得多,這就是因為當代的信用貨幣運行,與原金本位制的貨幣運行有很多不同的運行機制與規律,而只有到《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后,才開始將信用貨幣重新定義,將信用貨幣的運行機制與金本位制貨幣的運行機制區別開來。
人們被弗里德曼《美國貨幣史》中大量的實證數據所迷服,但恰恰是弗氏的這種將貨幣運行過程當作黑箱,不問貨幣的運行過程,只考察貨幣輸入與輸出的結果,這種黑箱式的研究方法,才將西方宏觀經濟學導入了死胡同。經濟規律產生于運行的過程中,只有當詳細考察貨幣運行過程后,就會發現原因與結果可能是個互為因果,也可能是因果倒置,因此即是金本位制貨幣時期,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也未必正確,何況進入信用貨幣時代后,貨幣的本質與功能已經發生了變化(詳見《貨幣迷局-當代作用貨幣論》第一章)。事實也已無數地證明,恰恰是弗里德曼的貨幣數量論的結論,在當代的貨幣運行過程中,發生了因果倒置。即因為壟斷金融原因、資源緊缺原因,造成了物價上漲,反映這種上漲的貨幣需求增加,引起的貨幣數量必須增加,而不是貨幣數量的增加引起物價的上漲。
貨幣數量論的錯誤實在太多,但它是表面、簡單、直線思維的結果,適合那些習慣表面看問題人的思維習慣。要真正認清這些錯誤,就需要遵循《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中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辨證思維方法,詳細地考察貨幣的運行過程。只有從當代貨幣的本質特征、貨幣的運行過程開始,現實地考察貨幣運動,才能找到當代信用貨幣的運行規律。
二是壟斷金融占據世界經濟的主導地位。世界壟斷金融以美國壟斷金融財團為代表。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美國壟斷金融開始興起。在我的理論中,“壟斷金融”與“金融壟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金融壟斷”是指金融資本對生產資本的壟斷,“壟斷金融”則不僅包括了金融資本對生產資本的壟斷,而且包括國際壟斷金融資本對金融全行業的壟斷經營。例如,美國金融控股公司,控制并壟斷經營著包括儲蓄信貸銀行、投資銀行、證券公司、經紀公司、保險公司、期貨交易所等全行業的金融業務,不僅僅是控制著生產性資本的經營環境,同時也使得實行了全市場化的不發達金融國家也受其掌控(為何美國動用一切手段要我國開放金融市場,其原因就在于此)。此一壟斷金融的時代性變化,使得曾經發揮過有效保值工具的金融衍生品,不再是有效的保值工具,而是通過掌控大宗商品定價權、貨幣與匯率定價權,對生產性資本、生產性國家實現掠奪的工具。因此,傳統的商品供求與價格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其中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壟斷金融財團也能制造“通脹”(通過大宗商品漲價或美元匯率、幣值的貶值,通過輸出通脹等手段,使生產國產成本大幅提高)。此種“通脹”的產生與各國自已的貨幣政策是沒有直接關系的。對這種“通脹”(將物價上漲就看成為“通脹”實際上是個錯誤),如果緊縮本國貨幣應對,不僅會影響經濟的正常發展,而且會造成本國國民福利的輸出。
美國的貨幣政策將控通脹作為目標,與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通過財政赤字的數量來掌控美元的幣值有關。美元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與被動跟隨美元匯率的人民幣完全不同(人民幣如果實行與美元浮動匯率則又是另外的一種情況)。對付輸入性通脹,在貨幣政策上的解只有升匯率一招才能避免國民福利的被輸出,但此又會與出口商利益相關連。在輸入性通脹的情況下貨幣需求會隨之增加,在需求增加的情況下如果反而采用緊縮貨幣政策來應對,就必然會發生貨幣流動性不足。
美國國際壟斷金融財團近年來通過壟斷金融手段,從中國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只是因為金融危機才將自身玩砸了。本次美國金融改革法案的重新規范,并沒有真正束縛壟斷金融財團的手腳,可能其掠奪的手法更注重于國外,因國外監管法規還是空地。我國將高盛等美國金融財團視為管理顧問和銀行的戰略合作者,事實證明其設置的很多陷井我們并不能事先識別和有效防范。這其中最關健的一個因素是,一直甘心情愿地接受美國人自已都不用的錯誤的貨幣理論的誤導。只有《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才能重新武裝自已。
三是當前世界已進入“資源經濟”時代,資源已開始對經濟發展產生束縛作用。此一時代特征我早在2006年的“《資源經濟》論”中就已作了描述。至今,雖然資源的重要性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在經濟理論上,多數人還是在信奉著“看不見的手”,忽視由資源束縛而產生的對商品價格的重大影響。在資源束縛條件下,因資源緊缺則會發生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原有的供求曲線失靈了,市場的自動均衡規律也會失靈。如果將此種條件下的物價上漲也看作是通貨膨脹,并意圖通過緊縮貨幣來控制,則顯然是適得其反的。因資源束縛而產生漲價時(例如農產品),不僅不能緊縮貨幣投資,反而需要放松貨幣增加投資,才能緩解緊缺。例如,2008年初的豬肉大漲價,引起了CPI指數的大增,管理層宏觀調控加大對養豬場的投入,才使半年后的豬肉價格下降。而當資源缺緊引起漲價時,其漲價所標的的商品的貨幣需求也同時增加。如果不問源頭,不區分類別,只會簡單地以CPI、PPI指數作為控通脹、緊貨幣的依據,問題就大了。
不顧此時此地的變化,不顧時代特征的變代,一味照搬西方哪怕是成功過的經驗,或是權威書本上的東西,在實踐中必然會招致失敗,此在歷史上就有過王明作教訓。即使是當時正確的理論,如果是些頭腦簡單者,死讀書、讀死書者,同樣會造成巨大的損失,何況西方貨幣主義理論是根本錯誤的理論。
象我國2008年的CPI指數直上8%,今年四月的CPI指數的3.1%,其中有多少是由進口、鐵礦石、原油、有色金屬等資源性大宗商品漲價傳導而產生的?有多少是因農產品季節性漲價、自然災難所造成的漲價而產生的,國家的統計數據無考察無說明,這些不能被貨幣政策所調控的因素如果不分離出來,簡單地動用貨幣政策,就是一種極盲目的做法。但是不幸的是,上述的兩次所發生的情景中都動用了緊縮貨幣的政策,結果都造成了貨幣緊縮、經濟(或先行指標)直線下滑,損失是巨大。
因此,正確的貨幣理論對國家來說是價值千均的。
(待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