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壟斷和金融危機的再認識
張豐蘭 劉鴻杰
【內容摘要】推行新自由主義以來,美國經濟各個領域中的壟斷程度都空前提高,特別是金融壟斷資本逐漸發展成為比國家壟斷資本還要強大的力量。超國家、超國籍的壟斷是金融危機爆發最深厚、最現實的經濟基礎。實體經濟平均利潤率下降,促使壟斷資本把重點轉到虛擬經濟;金融寡頭操縱資本市場,制造泡沫,直接圈錢,導致金融危機。金融—經濟危機是現存的、幾乎完全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壟斷制度的危機。
我們撰寫的《壟斷、新自由主義與金融危機》一文,對金融危機的實質、誘發危機的直接原因和根源提出了一些看法。在此基礎上,我們將在本文中進一步探索金融—經濟危機形成的現實基礎和社會根源,分析新自由主義盛行以來壟斷統治的變化以及壟斷統治如何導致危機的爆發。
一、壟斷:金融危機爆發最深厚、最現實的經濟基礎
壟斷是一個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20世紀80年代開始盛行新自由義,也沒有使資本主義回到自由競爭時期,相反,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普及和產業升級,壟斷組織逐步發展成為超國家資本主義的力量。在美利堅這個壟斷程度最高的王國,從傳統部門到新興部門,從實體經濟到虛擬經濟,主要經濟領域幾乎都被壟斷組織所控制。壟斷是美國金融危機爆發最深厚、最現實的經濟基礎。下面分析主要行業的壟斷情況。
(1)從制造業看,1990—2000年期間,美國中小企業和大公司數量、資產額和利潤的變化表明壟斷程度在進一步加強。制造業中資產額在0.5—l億美元以下的小公司資產額增長了21%,占公司資產總額的比重卻從1990年的5.4%下降到2000年的3.5%,而10億美元以上的大公司資產額增長率為208%,所占比重從71﹒2%上升到80.2%;利潤的增長差距更大,10年中中小企業凈利潤增長88.8%,而大公司的凈利潤增長了283.8%,由此帶來的是積累上的差別,大壟斷公司的實力進一步增強。
(2)計算機、網絡設備和無線通訊行業在新興部門中最有代表性,其壟斷程度也是令人驚詫的。在計算機和辦公設備行業中,全世界最大的9家大公司中,美國就有6家,其中大型計算機長期被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即IBM公司)所控制,該公司1988年資產額為730.4億美元,2003年增加到1045億美元,制造的大型計算機主機在美國國內占65%。“隨著家用小型計算機普及,計算機行業競爭激烈,但壟斷程度也較高。1999年前三個季度,戴爾、康柏、Cateway公司、惠普和IBM五家公司占有美國個人計算機市場份額的58%。”2007年惠普公司的營業收入達916.58億元,超過IBM公司914.24億元的營業收入,兩家公司在世界55強中分別位于41和42名。
計算機服務和軟件市場則被微軟公司和電子系統數據公司所控制,特別是微軟公司在世界軟件市場上獨占鰲頭。
思科系統公司是在全球領先的互聯網設備供應商。它的網絡設備和應用方案將世界各地聯結起來,使人們能夠隨時隨地利用各種設備傳送信息。1993年以后思科收購了70多家高科技企業,2000財年公司銷售額達到189.28億美元,其制造的路由器、交換機和其他設備承載了全球80%的互聯網通信。
在電信通信運營業中,壟斷者當屬威瑞森無線通信公司、辛格勒無線公司和 Sprint公司。辛格勒無線公司在 2004年 10月完成了與 AT&T無線公司的價值419億美元的巨資收購合并后,依靠著4600萬的用戶量超過威瑞森無線通信公司,而成為美國最大的無線業務服務提供商,而英特爾公司則掌握了全球約80%的微處理器市場。
(3)從汽車工業看,美國國內絕大部分生產和市場長期穩定地被通用、福特、克萊斯勒三大公司所控制,雖然受到來自日本、歐洲的嚴峻挑戰,但仍然保持著高度的壟斷性,在世界汽車工業中也具有較高的地位。1998年三大公司在美國國內的市場占有份額仍然高達65%。在2007年《財富》500強排名榜中,通用汽車排在第5位,仍居世界汽車業老大地位。戴勒姆——克萊斯勒在第8位,福特汽車在第12位,兩家公司的排名僅次于日本豐田汽車公司。
(4)石油業的壟斷實力依然強盛。石油業的壟斷始于19世紀80年代,100多年來美國石油工業都在洛克菲勒財團(或家族)控制之下。在20世紀90年代末,洛克菲勒財團獨家控制或與其他財團共同控制的石油公司,在世界最大的10家石油公司中占6家。他們不僅控制了國內的油氣儲備和銷售,而且是世界市場的壟斷者。由于石油業的戰略性地位和優厚的利用,引起壟斷資本集團之間劇烈的競爭,其他財團也躋身石油業,但是壟斷程度并沒有因此減弱。
從1985—2007年,美國《石油情報周刊》連續22年公布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綜合排名。這一排名顯示,1998—2001年石油業大并購浪潮后,埃克森美孚、雪佛龍、美國康菲公司等國際大石油公司的排名仍然在不斷上升,到2007年三家公司排名都在世界前10大石油公司行列。在《財富》公布的世界500強公司中,埃克森美孚、雪佛龍、康菲公司在2006—2009年中連續4年都排在前10名之內,從2007年開始瓦萊羅能源也躍身前50名之內。
(5)商業和服務業的壟斷程度也在迅速提高。商業和服務業具有分散經營的特點,長期以來壟斷程度相對較低,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以后,商業的壟斷的程度之高也令人驚訝。2002年美國最大的50家公司中零售業公司有5家,其銷售收入高達4048億美元,位于各行業之首;資產額在2﹒5億美元以上的大公司,總收益額高達 2萬億美元之多,占整個零售業公司收益的 41%。2007年,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公司營業收入總額達到3511.39億美元,超過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躍居世界500強第一位。
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服務業在社會經濟總值中的比重不斷提升,在經營多樣化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大公司向服務業拓展。壟斷公司通過連鎖服務控制了餐旅、貨運郵遞、租賃、維修等業務。
(6)金融業發展勢頭迅猛,其壟斷程度也不遜色。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后,直到80年代初期,美國的商業銀行數量相當穩定地徘徊在13000—15000家之間。但是在1980—1998年間,商業銀行數量從 14407家下降到 8697家,下降了 40%;銀行組織的數量從 12342家下降到 6839家。但銀行機構(包括分支機構)和銀行資產則明顯增長。
銀行和銀行組織數量的減少,導致美國銀行業前所未有的集中和規模空前的龐大。“在1980年到1998年間,前10家最大的商業銀行擁有的總資產占全部銀行業總資產規模的比例從18.6%%上升到36.7%,幾乎增長了1倍;前25大商業銀行在銀行業總資產中所占份額從29.1%增加到51.2%;前50大商業銀行的總資產份額從37.1%上升到62.7%;前100大商業銀行所占份額從 46.8%上升到 70.9%。”
英國《銀行家》雜志2007年7月刊公布了全球1000家大銀行按一級資本排序的排行榜,在前10大銀行中,美國銀行有 3名,其中美國美洲銀行由于對 MBNA Corporation和Sallie Mae的收購,資本實力增長,以910.65億美元的一級資本榮登榜首,而美國花旗集團以908.99億美元位居第二位,美國JP摩根銀行居第五位。
在全球最大的15家投資銀行中,美國竟然占了10家,而排在最前面的5家中就有4家。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在全球金融業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既是最大的券商,又參與市場交易,是股票和證券市場最重要的控制者。
房利美和房地美是美國最大的兩家非銀行住房抵押貸款公司,也是美國住房抵押貸款的主要資金來源,根據美國聯邦住房企業辦公室的數據,截至2007年第四季度,這兩家公司的市場占有率己從2006年的37.4%大幅上升至75.6%。標準普爾提供的數據顯示,2008年1月份這兩家公司的市場占有率超過80%。
此外,鋼鐵、家電、煙草、啤酒飲料、藥品等行業,以及煤氣和電力等公共事業部門壟斷程度之高也令人驚嘆。
分析當代美國的壟斷程度,無法回避的是美國十大財團近30年來實力的增長。據美國《財富》雜志的統計,1954—1969年美國工礦產品銷售總額的2/3集中在只占企業總數的 0.1%的大企業手里。而最大的500家工礦企業約有86%屬于十大財團。近30年來,十大財團的地位雖有不同程度的變化,但總體實力都在進一步膨脹。每個財團不是在某一個領域,而是在多個領域占據壟斷地位,很多大公司由幾家財團共同控制,這表明財團的綜合壟斷程度大大提高。
在十大財團中,洛克菲勒財團、摩根財團、花旗財團實力最強,長期穩居在前三位。《財富》2007年世界500強中排名在前50位之內的美國公司有18家,其中7家公司屬于三大財團或與其他財團共同控制。
2007年美國三大財團旗下部分進入世界500強企業排名及營業收入 單位:億美元
財團名稱 旗下主要企業 主要業務 營業收入 在世界500
強中的排名
1 洛克菲勒集團 埃克森美孚 煉油 3472.45 2
摩根大通 銀行 999.73 31
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 保險 532.75 113
美國聯合航空公司 航空公司 193.4 366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航天國防 396.2 160
2 摩根財團 摩根士丹利 證券 766.88 61
摩根大通 銀行 999.73 31
通用電氣公司 多元化 1683.07 11
通用動力公司 航天國防 242.12 280
國際商用機器 計算機辦公設備 914.24 42
通用汽車 汽車 2073.49 5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 電話 630.55 86
美國鋼鐵公司 金屬 157.15 479
3 花旗財團 花旗集團 銀行 1467.77 14
波音公司 航天國防 615.3 87
J.C彭尼 一般商品零售 199.03 352
卡特波勒 工農業設備 415.17 151
3M公司 多樣化 229 302
聯合技術公司 航天國防 478.29 127
普惠公司 計算機辦公設備 916.58 41
二、新自由主義盛行以來壟斷的新特點
20世紀80年代以來,壟斷統治形成了一些新的特點,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綜合壟斷程度大大提高。壟斷財團勢力范圍不是在某一個領域、某一個國家或地區,而是在多個領域、在全球范圍內占據壟斷地位。在不放棄傳統領域和以往勢力范圍的同時,積極向新興領域、新型國家或地區拓展,利用互聯網控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各類企業,其綜合壟斷程度和掌控能力遠遠超過以前。
第二,壟斷公司之間通過法人相互并購、持股等方式,互相滲透,合作共謀,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集團。雖然內部競爭不可避免,但攜手共謀、一致對外,以更加強大的實力共同謀取壟斷資本的利益則是不言而喻的。用“富可敵國”“強可抗外”來形容巨型壟斷資本集團的實力并不過分。
第三,壟斷資本大舉進入金融業,不僅使金融業與工商業的關系發生了變化,由配角轉變成為主角,而且能夠脫離實體經濟在虛擬經濟領域自彈自唱、自我膨脹,攫取暴利。
大型壟斷組織在不放棄對實體經濟控制的基礎上,在金融領域大作文章。二戰后到20世紀80年代,壟斷組織多以工業為后盾,逐漸將重點轉向金融領域,再以金融資本控制工業資本。美國十大財團只有杜邦財團金融資本較弱,其他9家財團都擁有強大的金融實力。以石油壟斷為基礎的洛克菲勒財團,以大通曼哈頓銀行(該銀行已于2000年9月和摩根銀行合并,組成摩根大通銀行)為核心,下有紐約化學銀行、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以及公平人壽保險公司等百余家金融機構。通過這些金融機構又在冶金、化學、橡膠、汽車、食品、航空運輸、電訊甚至軍火工業控制了許多企業,進而成為金融資本控制工業資本的典型。
有關專家分析,1980年以前,美國金融資產的增長速度與GDP大致相仿。1980年以后金融自由化盛行,經濟金融化的趨勢明顯,金融資產的增長開始超越GDP。2009年9月27日,智庫麥肯錫全球研究所一位董事這樣分析:金融業“經歷了自1980年以米30年的擴張和近4倍的規模增長”,“以美國為例,自1980年以后,金融資產總值占GDP比重的增長速度,是之前80年的兩倍多”。金融專家牛慕鴻分析,美國的金融資產總量從1975年的7.48萬億美元增長至2007年的147.07萬億美元,32年平均年增長率為9.76%。“
壟斷資本大舉進入金融業,使得金融業的“創造”的“產值”增速大大超過制造業,在GDP中的比重也不斷上升。按生產法計算,2000—2006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從97648億美元,增加到131329億美元,增長了34.5%,制造業產值從15430億美元增加到17000億美元,增長了10.2%,占GDP的比重從15.8%下降到12.94%,而金融中介的“產值”則從7405億美元增加到10937億美元,增長了47.7%,占GDP的比重從7.58%上升到8.33%。短短幾年,金融業“產值”與制造業的產值之比就從1:2.08上升到1:1.55。
另據陳寶森分析“美國金融業(指金融、保險、房地產、租賃、租借等行業的總稱)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15.9%上升到2007年的20.7%,同期制造業則由19.95%下降到11.67%。從就業人數看,金融業在27年中增加了近1倍,從599萬人上升到1048萬人;而制造業則從2195萬人下降到1632萬人。金融業成了高附加值產業,從1980年人均年創造的GDP73819美元,上升到2007年人均年創造GDP272759美元。而同期制造業人均年創造GDP則只從25355美元上升到99116美元。這一年金融業創造的GDP為制造業的2.75倍。”
金融寡頭“創造”“金融產品”,然后借助于數倍的財務杠桿,通過股票和債券等虛擬資本市場大肆投機操作,瘋狂掠財,直接“圈錢”,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就是直接“圈錢”的典型代表。正如列寧指出:集中在少數人手里并且享有實際壟斷權的金融資本,由于創辦企業、發行有價證券、辦理公債等等而獲得大量的、越來越多的利潤,鞏固了金融寡頭的統治,替壟斷者向整個社會征收貢稅。
第四,金融壟斷資本集團與政府的關系發生了部分質變,金融壟斷資本發展成為一種超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力量。二戰后壟斷資本通過多種途徑與國家結合,資本主義國家一方面以經濟主體身份深入到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直接干預再生產過程,另一方面又凌駕于個別壟斷資本之上,對社會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為壟斷資本總利益服務。但是,隨著新自由主義理論和政策的推行,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功能大大減弱,對壟斷資本的管制放松。伴隨著金融壟斷資本實力的增強,大公司在很多方面顯示出比政府的力量還要大得多,以至于《反壟斷法》對很多壟斷行為都無濟于事。與巨大無比的金融財團相比較,政府更像一個軟弱的守門人,任意放縱壟斷公司公司的投機和操作行為。但在出現危機時,政府還會及時地、毫不吝嗇地出手相助。這表明,資本主義國家維護壟斷資本利益這一根本性質仍未改變,但在二者的關系上,金融壟斷資本集團變得更加強大,成為超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力量。在很多方面政府不得不屈從于金融壟斷資本,以至于有的學者用“劫持”或“綁架”來形容美國政府處境。
第五,壟斷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擴張,使一些跨國公司發展成為超國籍的巨型國際壟斷組織。大型跨國公司包括非金融資本集團和金融資本集團,它們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在世界各地進行貿易和投資等多種經營活動,是名符其實的世界經濟的領頭羊和主宰者、超國籍的壟斷者。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00年世界投資報告》統計顯示,到20世紀末,全球跨國公司己達63459家,其國外分支機構達689520家。據有的專家估算,“世界上100個最大的經濟行為主體中,跨國公司就占了43個;而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國公司的總資產幾乎占了全球性資產的1/4,15家跨國公司幾乎控制了全球基本商品的貿易。從更大范圍講,跨國公司年生產總值已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25%,占工業國家總產值的40%,并且控制著60%的世界貿易、80%以上的對外直接投資、90%以上的民用科技開發與轉讓,在國際貿易、金融、投資和生產領域中占有越來越強的壟斷地位”。跨國公司通過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對資本重新進行全球配置,“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將低端行業和低端制造環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但卻壟斷科研、組裝等核心環節,在充分降低勞動力和其他社會成本的同時掌握壟斷利潤,以提高利潤率;通過利用或制造金融危機打開第三世界國家門戶、掃清民族國家的藩籬,國際壟斷資本尾隨其后,利用各種機會對民族國家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以利于對民族產業和民族資本的兼并和收購;迫使第三世界國家放棄尋求進口替代的民族經濟發展戰略,轉向出口導向發展戰略,納入資本主義全球生產和經營的有機鏈條,形成新的經濟依附關系等。”
按理,東道國政府應該對跨國公司的行為進行規制和管理,“然而事實上,國家政府并非這樣強有力地對待跨國公司,很多情況下,國家政府都在盡量遷就跨國公司。這主要因為跨國公司的母國是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又是具有技術領先優勢的大型企業,東道國希望得到先進技術和發展本國經濟所需的資本,并希望得到發達國家的理解和支持。并且在發達國家的操縱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也迫使跨國公司東道國采取經濟政策自由化等有利于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經濟活動的措施。因此,在事實上國家政府在管理跨國公司在本國的活動方面是有限度的。”
金融領域也不例外,雷曼兄弟公司在全球48座城市設有辦事處,組成了網絡系統,積極參與全球資本市場的運作。以其雄厚的財務實力在其所從事的業務領域居領導地位,成為全球最具實力的股票和債券承銷和交易商之一。同時,該公司還擔任全球多家跨國公司和政府的重要財務顧問,擁有包括眾多世界知名公司的客戶群,如阿爾卡特、美國在線時代華納、戴爾、富士、IBM、英特爾、美國強生、摩托羅拉、百事、菲力普莫里斯、殼牌石油、住友銀行及沃爾瑪等。
三十年來的壟斷變化,特別是超國家、超國籍金融壟斷資本的統治,是金融危機形成并最終爆發的社會背景。金融壟斷資本對國民經濟和世界經濟的控制,是次貸危機——金融危機——經濟危機一步步演化的最現實、也是最深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根源。
三、壟斷資本大舉進軍虛擬經濟的深層動因
從本次金融危機看,金融資本(金融企業資本+非金融企業的金融資本+虛擬資本)迅速膨脹,為虛擬經濟泡沫形成和不斷吹大提供了資金支持。金融資本來源除了金融機構本身的資本、各種基金、公眾的投資外,非金融企業也將資本大量投向金融領域。“美國非金融企業(主要考察非金融企業中的非農企業)資產結構也劇烈變化,直接表現為金融資產占比不斷增長。1952年,美國非金融企業總資產中,金融資產占比僅 20%左右,20世紀 80年代初升至 28%左右。隨著 20世紀 80年代金融創新和金融自由化的發展,金融資產占比持續上升到21世紀初的50%以上。在所有金融資產中,增長最快的是以股權資產為主的‘其他金融資產’。”
非金融企業向金融業投資的直接驅動力在于追求更多的利潤,因為實體經濟平均利潤率下降已經不能滿足壟斷資本的獲得巨額利潤的需要,大量的不斷增長的資本需要在實體經濟之外尋找賺錢之路。平均利潤率具有下降趨勢是馬克思分析資本積累和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而揭示的一條重要規律。馬克思指出,從某一方面看,這是“現代政治經濟學的最重要的規律,是理解最困難的關系的最本質的規律。從歷史的觀點來看,這是最重要的規律。”
實體經濟內部各行業之間也存在獲利水平的差異,一般來說石油、軍工等行業利潤較高。但由于高度壟斷和激烈競爭并存,通過資本在實體經濟內部轉移獲取巨額利潤越來越困難;同時,經濟發展過程存在著任何力量都無法改變的一種趨勢: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和積累規模的擴大,平均利潤率下降。因為在積累過程中,資本技術構成不斷提高,社會生產資本中不變資本的比重越來越大,可變資本的比重越來越小,資本周轉速度減慢。從長期看,在剩余價值率不變或者提高幅度小于資本周轉速度減慢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幅度時,平均利潤率必然出現下降的趨勢。這一規律的作用,使得在實體經濟中投資賺錢更加困難了,資本需要在實體經濟之外尋求相對容易而又不受太多限制的獲利途徑。在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將部分資本投在金融領域,買賣有價證券,有可能在價格的漲落中將中小投資者和其他國家的財富圈入囊中,較為輕松地獲取更多的利潤。
美國資本主義各發展階段資本平均利潤率
資本平均 最高的十年或
階 段(時段) 利潤率(%)其中最后一年(%)
自由競爭資本主義(1869—1897) 17.5 24.2(1882)
私人壟斷資本主義(1898—1940) 13(14)* 14.l(1913,1929)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941—1982) 11.9 13.1 (1949,1968)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1983—) 12.7 13.2(1998)
*1898—1929年的平均利潤率
“據美國學者統計,整個美國金融行業在2004年所‘創造’的利潤約為3000億美元左右,而美國國內所有非金融行業所‘創造’的利潤則為5340億美元,就是說,美國金融行業‘創造’了美國所有國內企業利潤的40%左右。而在20世紀60年代,金融行業所‘創造’的利潤不到國內所有企業所‘創造’的利潤的2%。僅僅40年,這一比重就增長了19倍!”
金融壟斷組織投機炒作虛擬資本市場的直接動因也是攫取巨額壟斷利潤。因為在金融資產不斷膨脹、資本市場混亂無序的狀況下,金融壟斷組織不僅可以利用其“萬能壟斷者”的特殊地位,加強對非金融企業的控制,并占有它們獲得的一部分利潤,而且還對以在混亂中開展金融部門內循環活動,即創造并買賣各種衍生金融產品,直接在虛擬資本市場炒作掠財。
列寧在分析了金融寡頭“駭人聽聞”的統治,在發行有價證券方面所享有的,“不是相對的壟斷,而是‘絕對的壟斷’”,“發行有價證券,是金融資本的主要業務之一。這種業務的利潤特別高,對于金融寡頭的發展和鞏固起著極重大的作用。……沒有任何一種銀行業務能夠獲得象發行業那么高的利潤”。
在金融危機爆發前華爾街的最大的投資銀行在資本市場上處于絕對壟斷者地位,其行為“駭人聽聞”,獲得的暴利更多。在2008年金融風暴中破產的雷曼兄弟公司首席執行官里查•福爾德,在2001—2007年收入為3.5億美元,2007年底還因為公司137億美元的創紀錄凈收人而獲得獎金2200萬美元。這一年高盛集團由于提前放空次按資產而獲巨額利潤,CEO勞埃德•布蘭克費恩因此獲得2680萬美元現金及價值4110萬美元的限制性股票和期權,打破由他自己在2006年創下的5340萬美元的華爾街年終分紅紀錄。
金融壟斷集團將越來越多的財富圈入囊中,造成了無需經過生產領域,貨幣本身能夠創造更多貨幣的假象,似乎金融業創造了社會財富和價值。其實貨幣本身是不能制造出貨幣的,金融業不創造社會財富和價值,金融寡頭的暴利是利用金融創新工具直接對社會貨幣財富(包括國內外)的掠奪。社會財富和價值是在實體經濟中由勞動者創造出來的。
四、金融壟斷資本集團聯手釀制了金融危機
應該說在適度的范圍內,金融資產增長速度略快于實體經濟的增長,有利于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便利。但是如果超出了限度,就可能成為資產泡沫的資金來源,進而成為虛擬資本過度膨脹的基礎和條件。虛擬資本是以股票、債券以及各種不動產做抵押的有價證券形式存在的能夠給持有者帶來收入的資本。有價證券的出現使得同一資本具有實際資本和虛擬資本兩重屬性。虛擬資本是由財產資本的轉化而來,但這一轉化使得資本不僅與物質形態徹底分離,而且同實際資本的運動也完全脫離,成為一種能夠自我膨脹的資本。
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由次貸危機演變而來的,是虛擬資本脫離實體經濟自彈自唱、自我膨脹而產生的泡沫破滅導致了危機。而制造泡沫并將泡沫不斷吹大的正是金融壟斷資本集團。
次級抵押貸款是指金融機構向償還能力差、信用品質不高的低收入階層提供的買房貸款,是由按揭貸款放松條件而出現的。這種貸款要以購買的住房作抵押,一旦支付不起月供,就要收回住房。
“9•11”以后,為了刺激經濟,美聯儲連續14次降低再貼現利率,13次降低聯儲基金利率,使美聯儲的隔夜拆借利率在2003年6月份達到1%的超歷史最低水平,這就使美國的住房貸款利率下降到2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另一方面是房價的走高,2005年的房價比2000年翻了一番還多。在低利息和不斷上漲的房價的誘惑下,寬松的按揭貸款條件和審批手續,幫助那些沒有能力買房的實現了住房夢,也刺激了一部分人通過按揭的方式購買多套房產進行投資。
次級貸款本身就潛藏著風險,但如果僅限于商業銀行和貸款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風險是有限的。即使買房人支付不起,直接影響的只是發放次貸的銀行和房地產業。在美國式的幾乎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場中,有限的次級貸款風險被高度壟斷條件下所謂的金融“創新”機制一步步無限放大了。
第一步: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也就是以住房抵押貸款這種信貸資產為基礎,以借款人對貸款進行償付所產生的現金流為支撐,通過金融市場發行按揭抵押債券的融資過程。
為了吸引投資者購買住房抵押證券,投資銀行請社會中的財務機構進行評級。美國三大評級機構——惠譽、標普和穆迪評級機構都參與了按揭抵押債券的評級。高評級不僅使得按揭抵押債券的價格提高,而且顯得更加安全,吸引了企業年金基金和保險機構對其投資。按揭抵押債券在發行的過程中就遠遠大于房貸信用,這是虛擬資本第一輪被放大,產生泡沫的過程。
第二步:借助高倍數財務杠桿買入次級債券進行炒作。在美國房價上漲周期內,次級貸款債券價值的不斷提升及其較高利率回報,誘惑華爾街國際大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自營部門借助高倍數財務杠桿紛紛買入次級債券,再加上對沖基金的炒作,按揭抵押債券市場價格被進一步放大。
截至2007年底,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家機構擁有的核心資產只有832億美元,但是負債和抵押擔保書數額卻高達52000億美元,資產負債比率達到1:65,財務杠桿為65倍。雷曼兄弟的財務杠桿為 1:30;華爾街五大投行的平均財務杠桿都在30多倍。
第三步:保險機構的信用違約擔保(CDS)。為了吸引更多的資金買入次級債券,美國保險公司對抵押貸款債券予以擔保,允許投資者購買債券發行人違約保險,以消除投資者對次級債券違約風險的最后疑慮,有了保險公司的擔保,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包括其他國家的金融機構)放心大膽地買賣次級債券和CDS,推動價格一路攀升。這是虛擬資本的第三輪放大。
全球最大的綜合型保險公司AIG(美國國際集團),全球最大再保險公司瑞士再保險公司,全球最大的債券保險公司MBIA,美國第二大債券保險商Ambac,債券保險商FGIC,XL公司等著名的保險公司都參與了信用違約擔保。
將次級抵押貸款債券化,并且借助于高等級的評級、杠桿、信用違約擔保和對沖基金在股票市場炒作,使得虛擬資本泡沫越吹越大。但是,由住房抵押貸款而衍生的虛擬資本的運動,是以貸款者能夠源源不斷地提供月供形成的現金流為基礎。從2004年6月底開始,美聯儲連續17次提高利息,到2006年7月,30年期(固定)抵押貸款利率上升到6.8%的高位,浮動利率則上漲到10%以上。這使得大批次級貸款購房者入不敷出,無力還貸而斷供,直接導致虛擬資本泡沫破滅,金融危機爆發。
金融資本集團本身就是金融中介和工商業的混合體,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融為一體,相互耦合。可以說金融資本集團內部就存在著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相互轉化的鏈條,這是金融危機迅速轉化為經濟危機的重要因素之一。更為嚴重的巨型國際金融壟斷資本集團通過“圈地”和“圈錢”并進的行動,把國民經濟各部門、眾多的股民、貸款買房的中低收入者以及本國政府和其他一些國家的政府和企業,都綁架在由它們一手設計和掌控的虛擬經濟這座空中樓閣之中。當空中樓閣的牽引線(按揭貸款產生的現金流)被割斷時,發生災難性后果就是不可避免的。
正是壟斷的變化,才使一些金融財團成為比政府還要強大的利益集團,能夠在虛擬經濟領域呼風喚雨。而美國政府用新自由主義的理論指導現實的市場經濟,并以此安排體制和機制,則成為壟斷統治的保護傘。特別是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出臺后,華爾街的寡頭們可以依法放手炒作,大肆投機和掠財。
壟斷統治是導致金融危機爆發最現實、最深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根源。金融壟斷資本利用超國家壟斷的力量一手釀制了金融危機,危機充分暴露出金融資本超級壟斷的腐朽性,同時也是對其逆經濟發展規律而行、瘋狂掠財行為的報復。因此,金融危機歸根結底是金融壟斷資本統治的危機,是現存的、幾乎完全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壟斷制度的危機。
(《環球視野》2010年7月15日第303期,摘自2010年第4期《馬克思主義研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