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九霖:回憶中航油虧損事件 稱與高盛有關
陳九霖說,造成中國航油巨額虧損的期權交易,就是高盛的下屬企業——杰瑞(J Aron)公司推銷給中國航油交易員繼瑞德(Gerard Rigby)的。當初,在出現賬面虧損時,陳九霖要求立即斬倉。但是,高盛卻建議“挪盤”。中國航油的兩次挪盤建議,都是高盛在陳九霖出差在外時提出的。中國航油曾經將高盛告上了法庭。但在我入獄之后,這場官司不了了之。
【《中國企業家》雜志】按:陳九霖此前在《中國企業家》上發表的文章《如何擴大我國石油話語權?》曾被視作其復出的重要信號,近日,陳九霖的第二篇文章交由本刊發表。雖然身在葛洲壩集團,但陳九霖仍然心系石油金融。這一次,陳九霖更是直言,中國需要建立和完善石油金融體系。
陳九霖甚至提到了他不愿提及的中航油教訓,中國公司面對高盛、三井等“江湖老手”缺乏經驗。陳九霖說,造成中國航油巨額虧損的期權交易,就是高盛的下屬企業——杰瑞(J Aron)公司推銷給中國航油交易員繼瑞德(Gerard Rigby)的。當初,在出現賬面虧損時,陳九霖要求立即斬倉。但是,高盛卻建議“挪盤”。中國航油的兩次挪盤建議,都是高盛在陳九霖出差在外時提出的。“中國航油曾經將高盛告上了法庭。但在我入獄之后,這場官司不了了之。”
雖有中國航油的前車之鑒,中國仍有不少大型企業重蹈覆轍,繼續在國際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場上遭受重大損失。
目前,中國每年石油進口量約為2億噸,已成為全球第二石油進口國。然而,大量的石油消耗與進口,卻未能提升我國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影響力,我國對國際石油定價的話語權,依然很弱。在國際石油價格方面,我國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承受著石油價格波動帶來的巨大風險。國際油價的急漲或急跌,通過石油進口途徑傳導到國內,給我國經濟發展和企業運營帶來了大量的不確定因素。建立和完善石油金融體系,是改變這種被動局面的重要舉措之一。
中航油教訓:石油金融體系必不可缺
中國必須建立石油金融體系有四方面原因。
首先,國際市場上石油與金融的結合日益緊密。當今的國際石油市場已不僅是單純的商品交易市場。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國際石油價格的變動更為頻繁和劇烈,市場參與者產生了規避價格風險的強烈需求,對石油期貨等金融工具的需求與日俱增。在這樣的背景下,石油期貨市場得到了迅速發展,遠期、期權、掉期等其它衍生品,也開始推出和流行。同時,石油市場的參與者,也不再限于石油開采、冶煉、貿易等相關企業。對沖基金、私募基金、養老基金、投資銀行、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許多金融機構,也開始涉足石油領域,并且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隨著各種金融機構的加入和參與,以及石油金融衍生品的開發和交易,國際石油市場的“金融屬性”已經越來越明顯,大量的石油交易通過金融市場得以完成,石油金融衍生產品已成為石油市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國際油價并不僅僅由現貨市場的供求關系來決定,而且,還受到遠期交割、期貨交易等石油金融市場的影響。
其次,我國石油金融市場的缺位對我國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在石油與金融的關系日益緊密的環境下,我國缺乏較具規模和比較完善的石油金融市場,不能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國際石油的定價,只能聽命于國際石油和金融機構對市場的操縱。我國2009年的原油進口量為20379萬噸,折合約14億桶。若油價每桶上漲10美元,則進口成本增加140億美元,相當于吃掉了我國最大的石油企業——中國石油一年的凈利潤(中國石油2009年凈利潤為1031.73億人民幣,折合151.28億美元)。高油價除了對石油及相關行業帶來不利影響外,還會導致通貨膨脹等問題,對我國整體經濟造成傷害。
再次,我國企業石油衍生品虧損與我國缺乏石油金融市場有關。近年來,雖有中國航油的前車之鑒,我國仍有不少大型企業重蹈覆轍,繼續在國際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場上遭受重大損失。究其原因,既有企業自身交易不當、風險控制不足的內部原因,也與國內缺乏石油金融市場有關。這是因為:面對國際油價的頻繁波動,利用金融衍生品進行風險管理,是復雜市場環境下企業的必然選擇。我國的石油企業及其相關企業,特別是那些需要對沖油品價格漲落風險的大型央企,必須利用石油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進行操作,以達到套期保值、規避風險的目的。
然而,由于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石油金融市場,以及石油衍生品工具的缺乏,國內企業只能到海外市場上進行交易,而在諸如新加坡等石油金融市場上,活躍著高盛、三井等“江湖老手”的身影。它們利用中國企業缺乏經驗的弱點,設計出結構復雜的高風險、高杠桿性的石油衍生品,并不惜采用欺詐性手段向中國企業兜售。
以中國航油為例,造成中國航油巨額虧損的期權交易,就是高盛的下屬企業——杰瑞(J Aron)公司推銷給中國航油交易員繼瑞德(Gerard Rigby)的。當初,在出現賬面虧損時,我要求立即斬倉。但是,高盛卻建議“挪盤”。其建議讓人感覺到,似乎只有挪盤才是唯一的和最佳的選擇。我的律師看到那份建議后評價說:“任何管理者,看到這份建議只能選擇挪盤!”而且,中國航油的兩次挪盤建議,都是高盛在我本人出差在外時提出的。中國航油曾經將高盛告上了法庭。但在我入獄之后,這場官司不了了之。我近期從媒體上看到長江商學院黃明教授的這樣一段話:“高盛在與中國航油(新加坡)的交易過程中涉及的問題,要遠比在本土的問題嚴重得多。”黃明教授說,中國航油控告高盛欺詐與誤導的那場官司,其實是可以百分之百打贏的!當然,日本三井在中國航油事件中所起到的不良作用,與高盛比較起來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最后,我國石油金融市場還處于發展初期。盡管石油金融市場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我國的參與程度和發展水平都較低。1993年初,我國曾在上海石油交易所開展石油期貨交易,到1994年,其日平均交易量已超過世界第三大能源期貨市場——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然而,由于當時國內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的沖擊,以及石油投機交易過熱等負面影響,我國于1995年停止了石油期貨交易。在此后的九年時間里,中國的石油期貨交易處于空白階段。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開始逐步恢復石油相關產品的期貨交易。2004年,燃料油期貨品種在上海期貨交易所掛牌上市。2009年12月,原油期貨在剛成立不久的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掛牌上市。
燃料油與原油期貨的重新上市運行,對我國的石油金融市場具有標志性的意義,也進一步驗證了在我國建立并完善石油金融體系的必要性。但是,與國際成熟市場相比,我國的石油金融體系還很不完善,產品種類較少,汽油、柴油等成品油期貨還未推出,期權、掉期等其它衍生品市場還未建立,市場參與程度和國際化開放程度還較低。
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國自身的石油金融體系是大勢所趨。石油與金融的融合是石油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境內擁有石油金融市場,會提高我國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影響力和定價權,從而直接有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它至少會給我國企業帶來如下三個好處:(1)為我國企業提供一個套期保值和風險對沖的平臺,以規避石油價格波動風險;(2)我國企業在境內從事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的可控度,要比在境外大得多;(3)我國政府和有關機構可以比較有效地監控與調節自己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的石油衍生品交易。
完善石油金融體系的政策建議
中國完善石油金融體系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
第一,完善石油金融衍生品種類。以期貨市場為核心的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場,是對石油現貨市場的重要補充。在我國當前的石油期貨市場上,產品還比較單一。
除了石油產品的品種需要豐富外,金融衍生品的類別也需要進一步增加,以滿足不同企業不同層次的需求。例如,除了期貨,還可以開發更多標準化的期權、掉期等衍生品合約,以便為企業提供更多、更靈活的選擇。如果我國的石油市場能夠提供足夠的標準化金融產品,我國企業就不必到境外市場,特別是境外的場外交易市場上開展交易,或者減少這么做的機會。這些企業的交易風險也將因此大大降低。
第二,豐富石油金融市場參與主體。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高風險性,我國對境內企業參與金融衍生品交易做出了較為嚴格的規定。嚴格的審批制度,降低了我國企業參與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風險,但也使得我國參與期貨市場的企業數量較少。這不利于我國企業參與金融衍生品業務經驗的積累,也降低了我國在國際石油金融市場上的話語權。
因此,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建議考慮逐步放寬對國內企業參與石油衍生品市場交易的限制,以豐富我國參與石油金融市場的主體,逐步積累從事石油金融業務的經驗。此外,也可以仿效證券投資領域的QFII的規定,允許國外的套期保值者進入我國石油金融市場規避風險,提高我國石油衍生品市場的交易量和交易規模,這也利于我國與國際接軌。
第三,健全衍生品市場法律體系。目前,許多國家都制訂了專門的石油衍生品的相關法律。金融衍生品法律,對于進一步規范衍生品市場、約束違法違規行為、降低交易所和經紀公司及投資者的風險,都具有很大作用。而我國還未制訂專門的期貨和金融衍生品法律,目前所實施的《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及配套管理辦法的法律位階過低,不能完全滿足現代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需求。因此,加快出臺《期貨交易法》等金融衍生品法律,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我國制定相關法律的時候,應該修正國際上現行的一些不合理的交易規則。
第四,加強衍生品交易的風險監管。在逐步放寬對國內外企業參與石油金融衍生品交易限制的同時,我們又要加強對衍生品交易的風險監管。對衍生品交易可以從企業、交易所、行業協會等不同角度加強監管。
監管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上。對其它企業,則可以通過行業協會等途徑,進行引導與培訓。對于參與衍生品交易的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要從公司管理制度、財務制度、業績考核制度和市場應對措施等方面入手,完善其投資管理和風險控制體系。
交易所是進行石油交易的重要場所,是衍生品市場最基本的管理和執行機構。交易所可以在會員管理、交易活動、經紀結算等方面加強管理。
行業協會是加強監管的重要方式和有益補充。目前,我國已經成立期貨行業協會,但在完善石油金融衍生品種類后,可以成立更大范圍的石油衍生品行業協會,以加強行業自律組織的作用。
第五,做大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場,增加石油定價的話語權。我國石油消費大國的地位,決定了石油金融市場的巨大潛力,必須建立相應的市場平臺才能滿足企業和社會的發展需要。
同樣以上海期貨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貨品種為例,過去,燃料油的定價權在新加坡,中國企業只能以“普氏新加坡”報價作為進口結算參考。上海燃料油期貨品種推出后,依托我國巨大的現貨市場,逐漸形成了反映中國市場供求實際狀況的“中國價格”和“中國標準”,在國際市場產生了較大影響。借鑒上海燃料油期貨品種的成功案例,如果我國推出包括原油、汽油、柴油、煤油、瀝青等更多產品的衍生品交易,必將有助于擴大我國市場對國際市場的影響力,甚至能形成“中國價格”。
(作者為葛洲壩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前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