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誰能給溫家寶開出正確的“非兩難藥方”?
我不是個歌功頌德的人,也不夠格做一個有水準的反對派,更當不了經濟學家,自然也就成不了主流人士,但是,實事求是地講,我真對某些經濟學家和政客的水平不敢恭維,就連所謂泰斗級的吳敬璉、厲以寧等大腕也只不過是事后諸葛亮,他們從來都沒有給政府開出一劑合適的藥方,我喜歡先說后驗證,他們喜歡先看后說。中國這幾十年,政治人物做不了政治家,時刻想顯示自己是個經濟學家,經濟人物成不了經濟學家,卻個個削尖腦袋要當個政客,在中國,既不象驢子又不象馬的“騾子式人物”滿街都是,用一句時髦的詞來講,這叫做“轉基因新人類”。
溫家寶在天津講了幾句話,無數個吃飽飯沒事做的專家們又開始挖空心思地“解讀”著中國經濟往哪兒走。別以為他們真的懂什么,更不要期望他們能幫政府開出個好藥方,他們講的都是瞎扯蛋的話,他們整出一大堆所謂的“兩難矛盾”歸底結底就一個目的——政府不要拋棄房地產,這個支柱拋不得,一拋GDP就下來了。下面我想就“專家們”的那些“兩難”和“矛盾”作個農民式的分析,溫家寶總理聽不聽不關我的事,老百姓講不講這是我的權力,為了解氣也好,為了湊熱鬧也好,反正今天我還是要冒充一回“磚家”看看。
正牌專家的第一大矛盾——控房價與保支柱。
“土磚家”我的理解:近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表示,雖然房價高漲帶來了社會對于房地產泡沫的擔憂,但房地產作為我國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一點也不能動搖,不但不能動搖,還要進一步發展。袁鋼明認為, “在熱點產業不多的情況下,房地產成為一個龐大的市場需求,不但填充不了,還供不應求,所以,房地產成為了中國經濟強有力的經濟增長點。”
兩位重量級人物都認為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不可動搖,我告訴這兩位大人物:你們在下這個結論之前,必須要先告訴溫總理,中國房地產到底有沒有泡沫的存在?泡沫到底是否嚴重?作為國家統計局的總經濟師,如果你是一個有水平、重數據的同志的話,我要求你在第一時間給我一個全國居民住房情況統計總表,這個表必須包含城市、農村的所有國民擁有的住房情況,有了這樣的情況,你才能夠讓大家明白中國的住房水平在世界范圍內和發展中國家居于什么樣的水平,才知道中國住房的剛性需求到底還有多大?沒有這樣的一個科學數據的支撐,你信口開河,只能說明你跟普通老百姓一個樣的水平,說實話,這方面我比姚景源更加理性一些,今年初我給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分別寫了一封信,請求政府開展一次全國性住房大普查,現在的住房大普查比人口大普查還重要,人口的變化基本上已經有了個比較科學的底子,而住房問題到現在整個中央政府都是一筆糊涂帳,不普查不行的,假如中國的住房已經有嚴重泡沫的話,再把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那么,這一定是在做禍國殃民、危害子孫的壞事,控房價與保支柱根本就不是一對矛盾,泡沫嚴重了,就必須無條件放棄支柱性質,總不能為了現在這一代人的支柱讓子孫后代的舉國大廈倒塌吧?要說矛盾,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有矛盾的兩面性,豈止“六大矛盾和十二兩難”?政府要為自己找借口、代理由有何嘗找不到呢?關鍵是取舍問題和決心問題。如果中央政府把這兩個問題構成一對長期矛盾,說明中央政府根本就沒有站在對歷史負責的角度考慮問題,這個柱子遲早是要抽掉的,什么時候抽,取決于中國住房存量的實際狀況,所以,我給中央開出的方子還是——全國住房大普查,半年內完成這個任務。具體方案我已經呈報中央,他們看不看我就不知道。
正牌專家的第二個矛盾和第三個矛盾——保增長與控通脹,保增長與調結構。
“土磚家”我的理解:我把這兩個矛盾合在一起來分析。首先,我們必須搞清楚一個問題,什么叫“增長”?中國必須要一個什么數據的增長?近幾年,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個理論,說是中國如果GDP年增長達不到9%,中國就可能出大亂子,很危言聳聽的,這是哪家子經濟理論?不保9了中國就亂了嗎?2009沒保九,中國亂了嗎?世界上不保九的國家幾乎都可以算是,哪個國家亂了,有人說中國人多,與它國國情不同,那我們看看印度保九了嗎?印度亂了嗎?有人喜歡拿2009年的成績說事,我也拿去年來講講,去年各級政府都忙于保8,幾乎到了不惜一切手段的地步,保8是成功了,但是,是用什么來保的?還不是房價上漲換來的嗎?全國各地如果房地產的價格不漲那么多,估計連保六都辦不到,一套房賣100萬,GDP是一個數據,一套房子賣200萬,GDP又是另一個數據,同套房子,價格上的變化就可以影響中國GDP 的大變化,GDP保八到底意義何在?大家撇開泡沫換來的GDP數據看看其它方面,我們在哪些領域真正實現了所謂的產業振興,“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除了制造新過剩,取得了什么實際成績,請經濟學家們不妨下到實體經濟中去考察一下?通脹到底是怎么引起的?今天沒時間講那些沒用的理論,簡單點說,所有的通脹都是因為人類財富遞增速度大大超越了人類創新的速度,人類的智慧是有限的,是要慢慢開發的,但是,現在的人類沉迷于財富激增的理論,這樣無疑會制造泡沫,有泡沫的大量存在,通脹則成為不可避免,中國人有什么創新?我們為這個世界奉獻了什么創新?我們的財富激增計劃靠什么來實現,在沒有智力支持的情況下,中國學會了西方最妙的一招——制造泡沫。在這樣的游戲中,一大批擁有財富激增能力的權貴階層輕而異舉地實現了先富,但是,物質是有限的,不通脹怎么實現富人對窮人的掠奪?所以說到底,中國要想控制通脹只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條路盡快挖掘中國人的腦袋,盡快把科技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從而實現新生產力的大發展;另一條路就是放緩經濟發展速度,沒有那樣的能力卻要創造那樣的GDP數據,可能嗎?不想放棄數據就不可能控制得了通脹,本來不是矛盾的問題,因為面子問題自然就成了兩難問題。調結構的問題,我真是懶得說了,去年,胡錦濤總書記多次提到要調結構,于是,我寫了一篇文章《不調經濟班子就無法調結構》,歸根結底也是一個愛數據、愛面子的問題,本屆政府最大的問題就出在面子觀上,本文不再談調結構的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上找到這方面的文章。世界經濟危機本來是一次非常好的調結構的機會,但我們為了取得一個好數字,錯過了這次機會,轉型之路夭折了,以后的路更加艱難,希望政府以后真的不要動不動炒作概念了,這樣的炒下去,調結構永遠都是空話。中國現在不但炒房地產,炒股票,還炒農產品,炒區域概念,炒莫須有的所謂高科技,炒完活人炒死人,炒完好人炒流氓,炒不盡的無厘頭,政府熱衷于這些虛的東西,你說實體經濟怎么搞嘛?
正牌專家的第四個矛盾——提高居民收入和增加國家、企業收入。
“土磚家”我的理解:專家們把居民與國家、企業作為一個矛盾來看令我大失所望,經濟發展了,企業收入增加了,那么居民和國家的收入自然就增加了,現在的問題不是收入增加的問題,而是收入分配的問題,中國不是說年年高增長嗎?經濟高增長為什么就沒有出現居收入高增長呢?錢都哪里去了?是誰讓錢不明不白地流到少數人手上去的?專家們給溫部理開的藥方是“收入倍增計劃”,我一聽到這個提法,我嚇暈了,求你們千萬別倍增了,我害怕倍增,不是我不愛錢,而是我怕褲口袋太小不好裝錢,大家想想,經濟發展就這個速度,突然一下給倍增了,那個物價可想而知會到什么水平?那個房價又會漲到什么水平?到時候,我裝一口袋錢買不到一個燒餅怎么辦?妄想漲工資不漲物價那就太天真了,只有豬才相信。如果要我來分析這個問題,我想告訴請中央政府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把“三公消費”取消,省下一萬億用于教育、醫療和住房,相當于給每個國民漲一級工資;第二件事要縮小全民性工資差距,行業差距、職務差距、職稱差距、地域差距都要縮小,不搞大平均,但更不能搞兩極分化,差距小了,增不增加收入不重要,購買力接近的情況下,國家相對較為穩定;第三件事要管好中國財富的無節制外流,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創新能力又不是很足,高增長都是依靠血汗和資源換來的,賺幾個錢不容易,但是,就是這樣的血汗錢還一年年地往外國大量流出,貪官們一年帶出幾千個億出去,外國投資商還要在漢奸的幫助下賺上幾千億,這些錢流出去了就回不來,老百姓怎么享受改革的成果?成果都被少數人摘下來帶出去了,居民怎么個收入增加啊?要想增加,不又只能靠制造新的泡沫嗎?所以,我總結一下:中國目前在收入方面實際上絕大多數窮人與少數富人之間的矛盾,不是居民與國家企業的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國家只能用體制保證錢少流到富人口袋,更多地流向普通人民口袋。
正牌專家的第五個矛盾——擴大赤字與增加稅收。
“土磚家”我的理解:從世界慣例來講,政府不是不能搞點赤字,中國目前的年度一萬億水平跟財政收入相比也算是安全的,但是,我還是不太支持長期的赤字政策,中國不能與美國相比,不要以為美國能夠應對高赤字,我們也能夠應對,作為發展中的大國,我們還遠沒有達到玩“大赤字”財政的水平,溫總理如果繼續聽信擴大赤字的方法刺激經濟的話,五年以后,中國就要出問題,不需要等十年,現階段中央政府最應該做的事情是——向富人征稅。目前,中國沒辦法向富人征稅,就把著力點放在工薪階層身上,一方面那些拿點養家糊口薪水的人每個月都要交所得稅,另一方面,那些手握幾十套、幾百套房產的大富豪卻用銀行的錢賺取高額回報,既不用從巨大的倒賣差價中上繳暴利稅,也不用在他們轉移給子女時交遺產稅。現在是該交稅的時候了,政府不是希望房地產賺錢嗎?那賺下來的錢也要用到國民身上呀!總不能搞一個支柱產業就為那么一些極少數人吧?我建議政府盡快立法開征暴利稅、遺產稅、房產稅、物業稅等富人稅種,如果大家認為這可能傷及一部分中產階層,這個不要緊,制定稅制時,可以考慮梯級征稅,財產越少征稅越少,甚至可以免征,刀子必須割在富人的脖子上,這不是中國的特例,是世界很多國家的通例,我們不是喜歡學習西方國家嗎?這就是西方國家的辦法,中國不妨也試試看。(另外,我有一篇《用國家信任為地方舉債是對子孫不負責任》的文章,網上可查,請朋友們看看,現在完全應驗了)。
正牌專家的第六個矛盾——貨幣的收緊與寬松。
“土磚家”我的理解:正牌專家認為,信貸的大量投放,一方面造成市場流動性充足,股市、樓市過熱,泡沫出現,金融風險顯現。而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和農業生產資金仍然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收緊貨幣,必然直接收緊到缺資金的中小企業和農業上,使其雪上加霜。如果繼續實行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必然造成股市樓市資產價格膨脹,最終釀成金融風險。
我每次看到這樣的“矛盾觀”時,我就憤怒,我為什么憤怒?因為這些矛盾都是政府自找的,中國泡沫的出現不正是政府想要的嗎?明知世界性經濟危機,實體經濟都在痿縮,中國卻偏在這個時候砸出“四萬億”,國際名聲是賺到了,但是國內效果卻差得出奇,那個“十大產業振興”一個產業也沒見出成績,倒是房價飛上來了,經濟危機貨幣政策松一點可以理解,振興一下實體經濟也不錯,但是,為什么不對實體經濟作好監督?產業融資為什么又可以返流銀行賺取利潤?產業融資為什么可以進入地產業進行瘋狂炒作?如果貨幣政策松的目的是放任他們炒作,那還不如收緊貨幣政策,至少不會讓大部分老百姓受害,寬不寬松完全可以放在世界大的經濟形勢中去把握,這里不要老講“中國特色”,2009年中國除了為別人做嫁衣以外,沒有賺到什么貨真價實的東西,有人說中小企業缺錢,私人企業缺錢,那是睜開眼睛說瞎話,他們缺錢嗎?不缺錢,他們有的是錢,他們都把錢放到哪里去了?都放到炒房地產去了,他們比一些經濟學家和政治人物聰明得多,他們知道經濟危機的時候做產業是賺不到錢的,即使銀行貸款給他們,他們也是用來炒房的,哪里會去搞實體,搞實體肯定賠,因為他們看到,在中國這個神奇的地方,只有炒房是包賺不賠的,因為有政府撐腰,有政府墊背,最后誰是倒霉鬼沒人關心,一個“房子高于一切”的國度有什么實體產業能夠勝過它呢?
提到貨幣政策的時候,有一個人我是要強烈批評的,清華大學的教授李稻癸,以前他不是國家貨幣政策委員的成員,他可以對貨幣政策作出自己的判斷,也可以隨時隨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現在,他成為委員會的成員了,就不能老是信口開河,其他所有成員都是謹言慎行,唯獨他隔兩三天就一個看法,嚴重影響了金融市場的穩定,嚴重誤導了投資者的政策判斷,雖然大家都知道他的話不代表中央政策,但是,大家都認為他在傳遞一個信號,貨幣政策的信號不是隨便可以亂說的,業外人士任你怎么說都無所謂,政府政策委員成員一而再、再而三的誤導就非常不負責任,我建議他要么回歸做教授的單一職業,要么謹言慎行,不要給貨幣委員會添亂。
最后,我想對溫總說:貨幣的松緊取決于中國經濟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貨幣政策首先要保證經濟回歸正常軌道,如果經濟發展在正常軌道,沒有矛盾之說,是實時調控的,是與世界緊密同行的,泡沫多了就緊,泡沫沒了就松,所以,溫總的任務是要盡快調查經濟數據的真實性,不真實的數據往往會導致政策反向。
正牌專家的“十二大兩難”
“土磚家”我的理解:這“十二大兩難”,我仔細看了一下,基本上還是那六個所謂的“矛盾”引起的,而六個“矛盾”歸根到底又是由政府熱衷于GDP數據引起的,政府太在意數據的好看,一切可能出現泡沫的地方都會出現,一旦泡沫掩蓋下的虛假繁榮遮住政治人物的眼睛,那么,病就會越來越嚴重,因為,誰也不愿意那些光茫四射的肥皂泡在自己手上破掉,那一道道光環可是未來歷史記載中的輝煌一頁啊!為了讓光芒持續下去,吃“偉哥”是必然選擇,今天可能是“十二兩難”,到了五年后,可能就變成了“二十四兩難”,再過十年,也許就變成了“一個災難”,不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工作,不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講一千道一萬都是騙人的把戲。
我不相信現有的經濟學家能幫助溫總理解決問題,因為,他們沒有人愿意放棄自己的陣地,能幫溫總理的可能還是那些不被看好的賤民,當然,賤民的話溫總理又不一定聽得進去。
中南大學孫錫良(轉載須署名) 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