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再次“買起”全球?
日資海外并購第三波來襲
10月16日,周二。人民銀行是日再度透過逆回購向市場注入資金,在公開操作中合共投放760億元。從本報編制的內地銀根綜合指標(下稱“指標”)可見,自9月下旬以來,內地資金短絀局面持續改善。然而,必須注意的是,在人行通過逆回購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之際,本月估計有6000億元以上的逆回購協議到期,意味人行放出的“水”有相當一部分被回收,判斷銀根松緊,還得看資金凈投放規模。
流動性的一放一收
單以本周情況而論,便有3370億元逆回購到期,另有100億元央票期滿須贖回,前者減去后者,本周央行將凈回收3270億元。人行周二投放的760億元,與3270億元流動性回收規模比較,尚有2510億元之差,意味著央行于本周余下三個交易日必須向市場注資至少2510億元,才能抵銷因逆回購到期而被收回的流動性。
話得說回頭,從指標來看,人行不斷進行公開市場操作,對紓緩資金緊張已發揮了積極作用。值得補充的是,在中國經濟硬著陸憂懼最深時,資金外流加上預期人民幣不升反貶蔚然成風,內地同胞增存外幣、出口商囤積美元勢頭明顯。從人民幣流動性的角度考慮,存戶和出口商的行徑在效果上跟資金外流并無二致。不過,人行上周公布的貨幣市場統計顯示,內地銀行整體外幣存款數字于8月見頂,9月呈現回落勢頭。
內地市場氣氛轉穩、人民幣再度走俏,到底是歐美無限量印鈔刺激資金重新流入,還是政治因素導致,此刻還說不準。然而,十八大和美國大選塵埃落定后,市場焦點將重新回到內地經濟表現,資金流入抑或流出,屆時將見端倪。周四公布的第三季GDP,正好讓投資者心里有個底,密切留意可也。
日資海外并購第三波
在東瀛商界不可一世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日資越洋買資產購公司,稀松平常直如街市買菜。時移世易,泡沫爆破后日本非但經濟低迷股樓“閉翳”,連新力這等盛極一時的跨國名牌,近年亦一沉不起翻身無力。說到海外并購,投資者的直覺可能是,還輪不到日本吧?
然而,這種感覺與事實不符。
若非日本科網與電訊集團軟庫(Softbank)落實以201億美元購入美國電訊服務商Sprint Nextel七成股權,寫下日本史上最大宗海外并購,并把日資企業海外交易金額推上前所未見的高水平,世人還以為“太陽帝國”早就夕陽西下,二十年前新力購進哥倫比亞影業、松下吞并MCA、三菱不動產買下洛克菲勒中心等壯舉,也許只會在日本人腦海中留下甘苦難分悲喜難辨的回憶。
卻其實,日本企業海外并購嘗盡酸甜苦辣,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充滿財大氣粗的味道,那是第一波;1990年代末科網熱席卷全球,電訊、媒體、科技三位一體的TMT業者“斗傻”,動用天文數字在全球爭奪資產。日本最大電訊服務商NTT DoCo-Mo當時便以98億美元購入AT&T Wireless 重大股權,又以40億歐元入股荷蘭無線通訊商KPN Mobile,那是第二波。
目前正在發生的日資海外并購,已是第三波。第一、二波的特點是,日商于資產價格處于頂峰之際入市,交易完成后非但飽嘗泡沫爆破之苦,還直接促使接著幾年海外并購價量齊跌,日資作為買方的M&A全面萎縮。
然而,過去五六年情況徹底改觀,東瀛企業海外并購拾級而上,去年以量計創出642宗的紀錄,較2010年上升21%;以金額計更厲害,日企2011年海外并購總值高達695億美元,按年激增81%!
我不是東瀛企業專家,惟可以肯定的是,跟先前兩次不同,日資第三波海外并購,并未有重蹈覆轍“摸頂”進行。從軟庫收購Sprint Nextel前甚少在媒體上看到東瀛企業海外并購的報道,可見日本人今天越洋收購十分低調。
第三波海外資產購買潮應運而生,實因日本國內市場增長空間有限,加上日元強勢維持多年,令東瀛企業如虎添翼。
大家都以為日本“郵船”遲早完,卻不知日企去年雖豪花695億美元吸購外國資產,跟該國非金融企業迄去年底合共坐擁2.79萬億美元現金相比,九牛一毛而已。
東瀛經濟“衰”足二十年,惟該國企業依然如此富有,通過“買起”全球、以海外收購驅動業務增長綽綽有余。日本人,是不能低估的!本文版權所有:香港信報財經新聞
http://epaper.21cbh.com/html/2012-10/18/content_35818.htm?div=-1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