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來中國對世界貢獻了什么(提綱)
左大培(2009年9月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60年,中國已經對整個世界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一、在這60年中,中國展開了快速的工業化建設,現在中國正在變為一個工業化的國家。使全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進入工業化社會,這本身就是中國對全世界作出的一個巨大貢獻。
二、中國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中國的貢獻越來越重要。
就是在長期平均的經濟增長率還比較低的前30年中,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仍然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西方人估算的中國的GDP占世界GDP的比例(百分比)1950年為4.5,1973年為4.61。而且這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率比較高的年代。
20世紀80年代之后,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遠遠高于世界平均的增長率,中國的高增長大大提高了整個世界的經濟增長率。
中國的經濟增長大大改變了全世界制造業的版圖和區域結構,深刻地改變著當代國際分工和貿易的結構。當然,這到底是否對全世界有利,這是有爭議的。但是中國的經濟增長至少改變了全世界的制造業都集中于少數歐美國家和日本的格局,有助于制造業在全世界更為平衡的分布。
三、中國對終結西方霸權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成為當代東方國家民族解放和獨立自主的旗幟和榜樣。
亞洲國家日本的崛起曾經對歐美國家統治世界的世界秩序提出了挑戰,但是日本學習西方國家實行侵略擴張和殖民統治,自己加入了西方統治世界的秩序格局,并且變成了西方對世界霸權的一部分。
前蘇聯開創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與東方被壓迫民族的民族解放運動的聯盟,為終結歐美國家統治世界的世界秩序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但是,俄羅斯本身就是歐美國家的一員,而且前蘇聯在東方國家的行為本身就帶有很濃厚的西方霸權和“西方中心”的色彩。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新中國的崛起標志著西方對世界的統治已經結束,并且在世界歷史中真正開啟了終結西方霸權的進程。這個進程開始的標志性事件是抗美援朝戰爭和中國援助越南進行的抗美戰爭。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工業化將摧毀西方霸權在經濟上的基礎。中國是當代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民族解放和獨立自主的旗幟和先行者。
四、60年來中國對世界的最大貢獻,是繼蘇聯的斯大林主義工業化之后,為全世界的落后國家提供了又一個不同于西方國家的成功的工業化道路和發展模式,并且為人類尋找更美好的社會制度和社會模式作出了重要的探索。
中國獨特的發展道路和社會模式,最好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來概括。從毛澤東領導的一代人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時起,中國就在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歷程是由毛澤東開創的。1958年的“三面紅旗”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其實都是為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所作的探索。這些探索中有許多失敗和挫折,但是也有許多成功的經驗。這樣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全世界和整個人類都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借鑒,其模式更適合大多數落后國家。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當然不是資本主義。無庸諱言,最近二十幾年中國滋長起了極其巨大的資本主義成份。隨著私營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隨著強制推行的私有化企業“改制”的進行,中國已經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名副其實的資產階級,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和沖突日趨嚴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斗爭正在激化,關于執政方針的兩條路線斗爭已經清清楚楚地集中在:是以完全的資本主義來消除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還是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來控制、駕馭、利用和限制資本主義因素。盡管近年來中國的資本主義因素日益增長,但是,中國仍然保留了相當多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成份。
在所有的“中國特色”中,真正可資外國借鑒的幾乎都屬于這些“中國特色”中的社會主義因素。這些帶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因素,包括由為下層民眾著想的政黨將整個社會組織和團結起來、以這樣的組織動員群眾開展各項事業、以社會主義的思想意識和道德教育和組織民眾、以國有經濟為核心的經濟活動、黨組織和地方政府領導創辦和經營地方國營和集體的企業和事業、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計劃、領導和干預,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參與等等。
沒有這些社會主義的因素,“中國特色”中就只剩下了任人唯親的裙帶關系、長官一人獨斷專行、施展官僚政治和宮廷陰謀的權謀、將交易對手榨干到最后一滴血的經營手法,甚至是靠下“文件”、作“行政劃撥”向私人白送國有資產來完成私有化、貪污行賄、以巧妙手法變相違法違規等等。這些非社會主義因素的“中國特色”就是所謂的“中國特色的經濟自由主義”,它不可能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不能為人類建設美好的社會提供有益的借鑒,而只能對外國和整個世界起到極為有害的作用。而中國的社會主義者為捍衛社會主義而與中國特色的經濟自由主義所進行的饒有特色的斗爭,也正是中國對世界的一個重大貢獻,是中國可供外國和整個世界借鑒的重大特色。
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成就
主要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9,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武力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簡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武力,第14頁):
1933年為中國經濟狀況最好的年份。1933年的中國與1913年的俄國相比,中國煤炭、電力、石油、生鐵、鋼、機械制造、紗錠,僅分別相當于俄國的97%、57%、1%、14%、0.5%、4.6%、59%。
1949年與1936年相比,中國主要農產品產量減少都在20-40%。1949年全國人均糧食僅為475斤原糧,抗戰前每人平均約600斤。1949年水泥產量為41萬噸,只相當于1936年產量(不包括東北)的42.8%。
(武力,第37-38頁):
由于戰爭破壞,1949年中國各種主要工業產品產量都比歷史最高水平下降了百分之幾十,如與歷史最高年產量相比,1949年中國的原煤產量下降了48.4%,生鐵產量下降86.1%,棉布產量下降32.3%,等等。
按可比價格計算,1949年到1952年中國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34.8%。“1952年的工業總產值與1936年相比,也增長了22.5%。主要工業產品產量,1952年比1949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均超過了歷史最高年產量。”
(以下根據統計年鑒)按可比價格計算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以1952年為100,到1976年為392.4,1978年為471.6。
按可比價格計算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1952-1978年為6.1%,其中1952-1976年為5.86%,1952-1965年為6.03%,其中1952-1957年為9.23%,1957-1965年為4.08%,1965-1976年為5.66%。
1957-1965年間增長率低,是因為1958年增長21%之后在1960-1962年連續3年極大負增長,1961年按可比價格計算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相當于上一年的73%。這樣一直到1963年按可比價格計算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還沒有恢復到1957年的水平。
但是這些年中國經濟仍然表現出極強的增長潛力:除開特殊的1958年不算,1953、1956、1964、1965、1969、1970年中國按可比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都在15-19%之間。
中國人口1952年年底為57482萬人,1978年年底為96259萬人,增加了67.5%,年平均增長1.98%。
(武力,第3頁):1958-1978年,中國“人民收入增長很慢,生活水平沒有多大改善。1978年,全國全民所有制單位的職工平均工資僅比1957年增加7元。1978年,全國居民年平均消費水平為175元,僅比1957年增加44%(按可比價格計算),其中農民增加34.5%、非農業居民增加68.6%。”年人均食品消費:1957年糧食612斤、豬牛羊肉12.5斤,1978年糧食637斤、豬牛羊肉17.9斤,這期間人均油料和棉花消費還有明顯減少。
(武力,第15頁):人均耕地面積中國為0.12公頃,美國為0.77公頃,蘇聯0.81公頃,連印度的人均耕地面積也幾乎是中國的兩倍。
人均產量:糧食1952年為288.13公斤,1957年為306.01公斤,1962年為240.32公斤,1975年為310.48公斤,1978年為318.74公斤。
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主要體現在其它消費品上:布的人均產量從1952年的6.73米穩定地上升到1978年的11.54米(以后到1997年也不過20.23米);“四大件”的年產量急劇上升,1952年到1978年,收音機的年產量從1.7萬臺增加到1167.7萬臺,縫紉機的年產量從6.6萬架增加到486.5萬架,自行車的年產量從8萬輛增加到854萬輛,表的年產量從1957年的4百只增加到1978年的1410.8萬只。
1978年以前的中國經濟增長偏重于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1952年到1978年的年人均產量,原煤從0.12噸增加到0.65噸,發電的千瓦小時數從12.83增加到268.36,鋼從2.37公斤增加到33.24公斤,水泥從5.03公斤增加到68.23公斤,汽車從1957年的0.79萬輛增加到1978年的14.91萬輛,金屬切削機床從1952年的1.37萬臺增加到1978年的18.32萬臺(1997年以前只在1993年達到最高點26.2萬臺)。這些主要產品的數字沒有表達出來的是,中國在這些年建成了一個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各種工業門類齊全,幾乎能生產各種各樣的裝備和設備,一直到電子計算機、集成電路、大型飛機、原子彈、氫彈、導彈、人造衛星、人工合成胰島素。盡管這些裝備的水平還很低,但是它們為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些年中,限制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主要因素是糧食產量的提高。這些年中國的糧食產量提高速度確實不比人口增長快多少。但是,這些年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為后來糧食產量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首先表現在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使中國農田的灌溉面積在1978年達到了44965.3千公頃(1998年才上升到52295.6千公頃),而中國農用氮、磷、鉀化肥的年產量,1952年僅為3.9萬噸,1970年為243.5萬噸,1978年為869.3萬噸(以后到1998年才為3010萬噸),1980年為1232.1萬噸,這為1980年以后的糧食增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終結西方霸權的經濟發展戰略
左大培2008年9月13日在烏有之鄉的講演提綱
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如果不以終結西方霸權為目標,則高速經濟增長無法持久,中國不能真正崛起,中國不可能富強。
一、終結西方霸權是當代世界最重大的問題。“全球化”是個偽問題。西方人當初鼓吹“全球化”是為了以此為掩護推行西方的霸權。我們對“全球化”的態度取決于它在終結西方霸權上的作用:我們如果說“全球化”好,那只是因為它有助于終結西方的霸權;我們支持反“全球化”,那也只是因為它會有助于終結西方霸權。
二、21世紀初西方國家仍然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全面的霸權:西方國家依仗其在經濟(西方7國首腦峰會)和軍事(北約)上的優勢,利用其在意識形態上的話語霸權(美式的“自由”、“民主”等等),力圖在政治上主宰全世界。肢解蘇聯和南斯拉夫,侵占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是其行動,鼓吹“唯一超級大國”、“新帝國”,則是其輿論工具。
三、西方霸權的目的:永遠主宰全世界。消滅任何可能向西方霸權挑戰的潛在對手。政治上利用“民主”和“民族自決”分裂可能向西方霸權挑戰的潛在對手,將分裂后的那些西方可以直接控制的部分(如東歐各國)納入西方的范圍,同時摧毀西方還不能直接控制的部分(如塞爾維亞);經濟上壟斷全世界的資源(如石油),控制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業,迫使非西方國家永遠處于向西方提供低附加值的廉價商品的地位,控制全世界的金融業,讓非西方國家永遠向西方世界輸送資金,并且在經濟政策上永遠服從西方國家意愿,一會兒放棄對本國高科技產業的保護而轉向向西方出口勞動密集產品,西方的勞動密集產業受沖擊太大時又必須放棄出口導向的政策。
四、西方的霸權一定會導致非西方國家無從崛起,蘇聯和南斯拉夫的崩潰是典型的事例。西方目前的打擊正在指向中國:如它們對“臺獨”和“藏獨”的支持;它們將中國引向了“出口導向”的邪路卻又極力限制中國的出口;中國向西方輸出自己最需要的巨額的資金,卻又反過來讓西方人控制自己國內的產業并讓西方由此獲得驚人的利潤。
五.西方在過去200年中主宰了世界,目前西方的霸權是過去西方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的延續,是這種統治衰落的結果。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統治了全世界。這種統治以西方國家在經濟上和軍事上的壓倒性優勢為基礎,體現為西方國家通過其殖民體系在政治上統治全世界,并據此來塑造世界的意識形態以致話語。西方的統治地位表現為列寧所說的“世界被瓜分完畢”。
六、在人類歷史上西方(歐洲)早期并不先進,也沒有任何對全世界的霸權。西方只是從16世紀才開始爭奪對全世界的霸權,到18世紀末才在全世紀稱霸,19世紀則逐步形成了對全世界的統治,其標志是迫使中國和日本向西方低頭。
七、20世紀終結了西方對全世界的統治,其根源在于西方列強的擴張和爭霸本身導致了結束西方霸權的力量興起:
東方的日本以西方的方式“富國強兵”,很快成長為新的軍事和經濟強國,并不斷向西方列強開戰,表明有典型亞洲文化的國家完全有能力向西方的霸權挑戰。日本的問題在于它不可能有自己顛覆西方霸權的實力,卻學習西方稱霸世界的侵略模式,欺凌亞洲的其它國家,導致亞洲國家與西方國家聯合擊敗了它的侵略擴張,而日本在軍事擴張失敗后又完全投向了西方陣營;
西歐國家相互爭霸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這兩次世界大戰導致了整個西歐的衰落,無法再統治世界;同時它導致共產主義的蘇聯崛起,還導致了本來處于西方邊緣上的美國成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世界霸主;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軍事和經濟實力的增長,美國經濟實力的相對下降和軍事上的失敗,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獨立運動和民族經濟的艱難成長,都使西方失去了對世界的統治地位。
八、但是西方仍然保持著對整個世界的霸權地位,蘇聯的解體更進一步加強了西方的霸權。
不過,這只是暫時的曲折。終結西方霸權才是21世紀的主流:
俄羅斯已經認清,容忍西方稱霸世界只能使其走上南斯拉夫式的亡國之路,因而重新回到與西方對抗的地位上來。而俄羅斯的軍事力量本身就足以結束西方在整個世界上的軍事統治。
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使中國有可能在30年后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果真如此,則西方在經濟上的世界霸權必將終結。
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只不過是非西方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的最突出代表。印度已經進入經濟高增長期,巴西、南非等國經濟也進入高速增長,這標志著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工業化和高經濟增長時代到來,結束西方的經濟霸權問題已經提上全世界的議事日程。
九、在當前的國際格局下,西方國家的既得利益使它們必定要極力維護西方在任何方面的霸權。其主要手法:
1. 保持西方在軍事上特別是軍事技術上的優勢;
2. 極力要控制東方國家特別是中國的企業,
3. 維持“西方高附加值、東方低附加值”的國際貿易-國際分工格局。
雖然中國經濟增長強勁,但是如果不實行趕超戰略,就只會回到鴉片戰爭前的對外相對形勢。鴉片戰爭前中國產出大,有大量貿易順差,但是沒有大企業,軍工特別落后,優勢產業限于勞動密集型產品。這樣不僅免不了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的被剝削命運,而且將來仍然隨時有可能因為軍事技術落后而挨打。
為了終結西方的霸權,我們需要實行的經濟發展戰略和當前的經濟政策應當是:
1. 把“技術立國”作為經濟政策的基礎,建立獨立自主的完整的研發體系,實行自主研發、自主創新。西方近代的霸權和統治以其軍事和經濟實力為基礎,而其經濟和軍事上的實力歸根結底都來自其在現代科學技術上的高度領先地位。終結西方的霸權,歸根結底要靠終結西方在科技上的顯著優勢。中國必須以長期的巨大投入來在科技上全面趕超西方,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
2. 一切涉外政策都必須有利于作大作強中國企業,,特別是作大作強國有控股企業。當務之急是先禁止向西方出售中國企業的控股權,禁止不必要的外資流入。為長遠之計,則應當在每一個產業、甚至每一種產品的生產上,都要培養起本國的一至兩個骨干企業。這種企業一般只能是國有控股。資金的籌措:由財政發行國債,將所得資金作為國有資本金投入國有資產經營機構(基金或控股公司);國有資產經營機構也可以發行債券,將所得資金作為國有資本金投入企業。這樣籌得的資金必須用作企業的實際投資和周轉金。
3. 建立獨立自主的完整的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這個體系在動態的發展過程中所致力的是,除了少數由于資源缺乏而需要進口的物品只能依靠外國供應之外,其它物品的供應都主要依靠本國的生產,而在本國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又都主要是本國的企業。在建立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中,最重要的是獨立自主地發展高技術產業、機器設備的制造等技術密集的生產。
這意味著不再按照當下的“比較優勢”集中生產和出口少數幾種產品
4. 重建獨立自主的完整的軍事工業體系,并且要將中國的軍事工業發展為世界最強的軍事裝備研制和軍工產品生產的體系。中國二百年前的變弱變貧,開始于中國在軍事工業(當時為造炮造船)上的落后。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到世界最大,中國應當擁有世界最強的軍隊,這個軍隊應當擁有世界上最好的裝備,這種裝備只能來自中國自己的研制和生產。要在中國經濟發展為世界第一的過程中,以幾十年不懈的努力來為中國建成一個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裝備研制和生產體系。必須恢復毛澤東時代的追求:“外國有的我們要有,外國沒有的我們也要有”。世界歷史已經證明,這樣世界最強的軍事工業體系不僅為保衛國家不受外國欺凌所必需,而且軍事工業生產在技術上的溢出效應最終將有利于中國經濟的增長。
5. 國內金融體系獨立自主,絕不允許外國勢力參與操控中國的金融。
6. 重建完整的裝備制造業,使中國的裝備制造業變為世界最大、最好。裝備制造業實際上是當代最高水平的制造業,有了世界上最好的裝備制造業,才可能有世界上最好的制造業。中國政府今后應當將扶植制造業發展的重點逐步轉向扶植裝備的制造上。
7. 中國的食品生產目前仍然基本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但是由于中國人均耕地少,中國人均收入高以后反倒可能變為依靠進口食品。今后政府應大力保護和扶植本國農業,扶植發展高效率的現代化食品生產,基本上依靠本國產品來滿足本國的食品需求。為此應大力扶植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業合作組織,保證農業的自主發展,防止再發生最近幾年大豆和豬肉產業中發生的那些問題。那兩個行業的問題在于政府放任市場自發勢力而不加有效的引導。
上述第4、6、7三項對今后幾年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中國目前正在實行反通貨膨脹的緊縮,而當通貨膨脹消失的時候,中國可能出現嚴重的總需求不足。那些增加總需求的擴張性措施不應當再走十年前的老路,片面專注于進行基礎設施和城市房屋的各種建筑工程,而應通過實施上述三方面的措施來拉動國內需求。
此外,今后幾年在反通貨膨脹之后增加總需求的擴張性措施,還應當包括其它一些結構性的經濟調整措施,這些措施也都需要政府通過財政資金給予強有力的支持:
8. 大力發展能源供給。20世紀90年代末的經濟緊縮中,政府部門錯誤地對電力、煤炭產業的基本建設也采取了緊縮的方針,造成經濟高漲時期能源供應緊張,加劇了中國經濟的波動。今后的緊縮時期應避免重犯此種錯誤,在緊縮中不能減少發電和供電設施的建設,還應大力興建使用先進設備和有足夠安全保障的煤礦,確保中國能源供應能力不會再小于能源需求,形成能源供應能力大于當下能源需求的足夠儲備。
中國應當在研制新型能源供應技術上走在全世界的最前列,發展核能,大力發展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等清潔、可再生能源的生產。
9. 需要糾正過去20年過度偏向發展汽車運輸的傾向,在今后一些年中大力發展鐵路運輸和大城市的軌道交通系統,發展沿海的近海貨運。
10. 適應環境保護的需要,在緊縮時期應大力發展各種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產業,政府應當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
現在西方國家還有一種傾向,要聯合起來維護西方的霸權,遏制東方的崛起。我們當然應當在西方的陣營中進行分化瓦解,但是對于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讓西方人明白:他們獨霸世界的時代已經過去,他們必須放棄其世界霸權。
附錄:有關世界經濟力量對比的一些數字
依據按當年價格計算的GDP,1970年以來,歐盟國家與美國(或北美自由貿易區國家)共占世界GDP的60-70%,歐盟國家與北美國家各自所占的份額不相上下,日本占世界GDP的10%左右(1994年曾高達17.9%),中國則占約5%。
美國占世界GDP的比例,1900年為38%,1913年為32%,1938年為31%(1929年美國占全球制造業的43%)。
1945年美國占世界GDP的56%,中國則只占4%,這是因為世界大戰使歐洲的GNP下降了25%。1950年各國從戰爭中恢復過來后,美國占世界GDP的比例就降為33%。美國占世界GDP的比例1960年降到26%,1980年降到22%,80年代以后歐洲和日本陷入停滯,使美國占世界GDP的比例2000年回升到27%,2001年為31.2%。
英國在19世紀的100年中,GDP增長了4倍,當時英國的人口約2千萬。
麥迪森估算,美國的GDP在1870年趕上英國,人均GDP在1905年趕上英國。
據麥迪森依據實際購買力(購買力平價PPP)計算,19世紀中國仍占世界GDP的三分之一。中國占世界GDP的比例(百分比):1600年29.14,1700年22.29,1820年32.93,1870年17.23,1913年8.92,1950年4.5,1973年4.61,1998年11.49。
1700年時整個歐洲的GDP和中國的GDP差不多相等,1700-1820年的一個多世紀中,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長速度甚至快于歐洲。但在1820年以后的一個半世紀中,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一直在下降,并成為世界6大經濟體中唯一出現人均GDP下降的地區。
19世紀末葉(中國清朝時期),中國占世界GDP的比例為11%,美國占15.8%,英國占9%(其人口只及中國的 ),日本占2%。
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占世界GDP比例,歐盟國家與美國50多年前為30%,最近降到接近20%;蘇聯70年代中期以前其實在上升,美國同期則下降;但是后來美國穩住了所占比例,蘇聯卻下降;預計5年后中國與東盟各國將占世界GDP的近30%,而2050年中國、臺灣、香港和新加坡的“大中華經濟圈”將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占世界GDP24%.
按麥迪森的估算,中國2001年占世界GDP的11.5%,美國在1890年前后達到這一比例。美國占全球GDP的比例1870-1913年間提高了10.19%,中國這一比例在1973-1998年已達到6.88%。
中國目前仍占世界人口的21%。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