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生產已變成了一種負的社會效益”
——童小溪講座簡訊
三冰
(本報訊:通訊員三冰)“人多地少的大國,誰來養活13億中國人?” “中國到底缺不缺糧?”“我們該不該防守18億畝紅線?” “種糧食養活不了自己該怎么辦?”“農民為什么拋荒進城?”……在糧食安全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話題的今天,6月20日下午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系 童小溪 教授在烏有之鄉大講堂《解構“現代化”,質疑“產業化”:能源、環境與“三農”問題》的講座之初便提出了如上一連串的問題,使臺下上百聽眾陷入了深思。
童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學者,也是烏有之鄉的老朋友,曾多次參與烏有之鄉發起的有影響力的學術討論,他還是烏有之鄉《真實世界》系列書目的推薦者之一。而且 童小溪 教授本人的著述頗豐,著有《近代亞洲地緣政治史與當代中國》等,還翻譯過卡瓦納和曼德爾合著的《經濟全球化的替代方案》、《全球經濟突圍》等。
童教授在講座中指出,中國農業存在著三大怪相:一、中國糧價是世界的洼地,小麥、玉米的價格只有世界糧價的二分之一;二、中國糧食生產已經成為高污染高浪費的行業,從糧食直接生產到最終消費,浪費在20%左右;三、中國能源的價格也存在一個洼地,特別是汽油。
關于農業和工業的關系,童教授認為農業養活了工業,現在有很大一部分農業生產是為了工業的,大量的土地成果都被現代的工業、商業、服務業、娛樂業等消耗掉了。而且石油化農業使得農業化生產不再是田園牧歌式、無害的生產,而變成了高污染的產業。
對于18億畝土地紅線, 童 教授認為中國的18億畝糧食產地是行政統計的,準確性值得商榷,他估計能用于耕種的土地也就在15億畝左右,其他的則是撂荒地或者休耕地,而且這15億畝播種的也并不僅僅是糧食,還有飼料、油料等其他作物,從掌握的數據看出:我國糧食生產中的口糧比重已從80年代初的65%下降到了今天的50%左右。農資補貼沒有補貼到農民,而是補貼了工業。 童 教授認為隨著農業工業化的進程,自然資源的破壞,糧食價格的低廉,使現代糧食生產已變成了一種負的社會效益。
對于我國是否是能源進口國的問題, 童教授指出我們并不缺石油,從綜合分析來看我國依然是能源出口國。他指出我國能源對外依賴度在20%左右,而我國作為世界工廠也消耗掉了23%的石油煤炭等碳氫能源,我們進口的石油都為資本主義國家提供了廉價的商品。從生物能源角度分析,我國也是出口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農業以及能源的出口使中國成了世界工廠,同時也成了世界的垃圾場,農業已不僅僅是農業本身的問題,已經成了環境問題和能源問題。
童教授認為,農業不僅是簡單的經濟問題,而是包括了農業、農民和農村的復雜社會問題。而三農問題最關鍵的是農民的問題,以溫鐵軍為代表的三農學派更加關注的是農民的生計、農村社區、農業環境和食品安全。糧食安全問題指的是糧食能夠自給自足,不再依賴國際糧食能源,在戰爭、自然災害等不確定因素下有能夠滿足國民生存的糧食儲備。而食品安全則指的是糧食本身的安全,是消費層面的事情。
關于農業產業化(也叫綠色革命), 童教授認為農業產業化的主要目標是糧食增產高產,轉基因食品則達到了農業產業化的極致。在當前國際上,農業產業化的思路已經受到了廣泛的質疑,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產業化帶來了很悲慘的結果。 童教授認為我國內享有盛譽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只重視糧食產量而不關注糧食質量的思路也是需要反思的。他同時指出市場經濟和中國糧食自主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公司加農戶依靠高科技知識產權對農戶進行控制的生產模式也需要反思。
最后童教授指出提高農民的地位才是解決農業問題的根本出路。他在對毛主席關于農業問題的思考表示了肯定的支持,并特別指出中國農業最好的時期是農業學大寨的時候。贏得了在場聽眾普遍的贊賞。講座結束后, 童教授和聽眾進行了熱烈的探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