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平講座簡訊:貧困的制度因素
李昌平先生自從2000年上書總理陳述"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之后,他就成了農民利益代言人。因此,他備受人們敬仰和關注。此后,他歷經坎坷,但是始終堅持他的選擇和立場,實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因此,他更加受到人們的敬愛。這些年來,他奮斗在西南抗貧工作第一線,繼續為農民的福祉奉獻著自己的人生。在跟農民群眾的接觸中,他感受著自己生命的意義。在基層的實踐工作中,他繼續關注著國家涉農政策的變化調整,他繼續思考著“三農”問題的出路。趁他來京之時,我們邀請他于2004年10月29日晚上7:30來到清華大學二教401教室發表演講,將他的最新思考——《貧困的制度因素》告訴關心“三農”中國的朋友們。
活動開始前的空隙,李昌平先生還接受了清華大學校廣播電臺的同學的采訪。這次講座由烏有之鄉書店和清華大學化工系分3班聯合舉辦。分3班本學期開展“責任”為核心主題的系列活動,這次講座突顯了活動主題。“三農”問題成了全國上下都非常關心的話題,李昌平更是成了“三農”的代表人物。所以,這次講座吸引了幾百人參加,把教室擠得水泄不通,就連教室窗外都圍滿了聽眾,在深秋的冷夜里,出現這種局面,實在令人感動。同時,作為主辦者,我們也感到十分愧疚,讓那么多人受凍,讓那么多人來到后看到這種情況被迫離去。今后,我們安排講座一定考慮好這個問題。
李昌平先生的演講動情、實在、坦率,妙語連珠,引來掌聲陣陣,笑聲浪浪。由于內容涉及面很廣,這些內容在另文詳細刊出,在此不再贅述。下面,將李昌平的一些妙語記錄如下,跟讀者朋友分享。
1、這次來清華大學做講座,希望清華學子在放眼世界的同時,還要回頭望望我們的鄉村,向下看看中西部地區的農村。
2、自己從農村考出來上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立志改變父老鄉親的命運,這是理想主義精神在自己身上的體現。
3、80年代從公社團委書記干到鄉黨委書記,感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給農民群眾帶來很大收益,自己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和愛戴,同時自己也慢慢開始發現一些矛盾出現。90年代自己就像酒瓶里的蒼蠅一樣,“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沒有的”,四處碰壁,沒有出路。專家學者、各級領導提出的辦法只是加劇矛盾,惡化問題,而沒有解決或者緩解問題。自己感到,無論如何,這個鄉黨委書記也干不到80年代的水平。
4、多年的實踐和思考,感到農民貧困的原因很復雜,不如主流所說:農民素質低,懶惰,愚昧······等等。認為農民貧窮的根源不在于農民自身,而恰恰在于主流人群,在于主流社會的很多不合理的制度設計。他在隨后的演講中列舉了18條不合理、不平等的制度。
5、他在貴州看到一個鄉礦產資源豐富,但是控制權在當地干部,開采權在外地“大老板”,而當地老百姓卻只能像牲口一樣給人打工,“寧可累死,決不餓死”。他說,當地農民在國民位置中缺席了,他們創造了人均1萬的GDP,可是他們的人均收入卻不足700元,可見發展不屬于當地農民。此外,開采過后,環境遭受破壞,“大老板”走了,干部進城了,當地農民卻在威脅中等死。這樣的GDP,李昌平斥之為“垃圾GDP”。
6、他在云南看到一個地方90年代國家大砍森林,迫使原來以狩獵為生的當地居民轉為農耕生活,而前幾年又要“退耕還林”,要當地居民毀田載樹,給予5——8年的口糧補貼。他看到這些決策都是從城市的主流人群來考慮,而沒有考慮當地居民的利益。過了8年之后他們的生存怎么辦?
7、有過這些經歷,李昌平先生大聲質問:城市里呼喚保護動物權益,要獻愛心;可是面對那些窮苦的同胞,你們表現得那么冷漠自私,你們的愛心在哪里呢?像你們這樣的愛心是不是太虛偽?你們犯了錯!
8、關于產權制度,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國家屬于誰所有?農民是國民,可是他們的權益卻得不到保障,可見農民在國家中缺位。
9、關于財政制度,中國的財政制度是城市財政制度,欠農民太多,而且剝奪農民。
10、關于社會保障制度,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實際上是城市里部分居民的保障制度,根本不覆蓋占人口最多的廣大農民群眾。
11、關于金融制度,中國人民銀行中的“人民”大概不包括農民,國家金融退出農村,又不允許民間金融存在。農民貸款只能是高利貸,利率比城市高2倍,而且還必須當年還清,且不能像城里人一樣可以自己身份、房產做抵押貸款。
12、關于稅收制度,前些年不說超標部分,就是正常的稅收水平也是過分的,農民不管種地賺錢賠錢也都必須納稅,而城市人做生意賠錢就不納稅,外資進入中國就是賺錢也可以不納稅或低稅,這是多么大的不平等啊!這些年取消農業稅后有好轉。
13、關于資源配置制度,以國家扶貧款的配置為例,現在主要是權力配置和市場配置兩種方式。權力配置就是“跑部錢進”,自下而上,層層送禮,而后自上而下,層層截留,雁過拔毛,最后實際可用的扶貧款少得可憐,而且還是當地干部決定如何使用扶貧款,當地窮苦老百姓沒有任何參與權。這種配置方式效率極端低下。另外的市場配置,就是所謂招標制度,問題也不少。總之,現在是有權的人推崇權力配置資源,有錢的人推崇市場配置資源。而農民既無權,也無錢,他們只有勞動力。李昌平說,誰能找到一條有效地組織配置農村勞動力的辦法,誰就能找到一條建設新鄉村的路子。他所推崇的資源配置方式是民間組織配置資源,這樣才能小錢辦大事,而不象政府招標那樣大錢辦小事甚至花錢不辦事。他在扶貧工作中發現,同樣修一公里的公路,政府招標要花8萬,而他們來做,只要不到1萬。
14、關于教育和醫療制度,兩者情況基本一樣。現在是窮苦的農民支付教育成本,而城市享受教育收益。
15、關于工資制度,這是最大的抽水機。農民工的處境遠不如馬克思筆下資本主義工廠中的工人,那時的資本主義下的工人還能獲得維持勞動力再生產的勞動力價值,而我們的農民工像魯迅筆下的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他們連基本的維持簡單再生產都不能保證。
16、關于干部制度,現在農村的民主變成了“口袋民主”,農民群眾發現自己只是選舉產生增加自己負擔的主子,就不再陪鄉鎮干部玩了,不如外出打工。
17、關于法律制度,李昌平認為農民收入不夠打官司,這就使得法律對大多數人成了奢侈品,它變成了少數人欺負多數人的工具。
18、關于科技推廣制度,李昌平說改革后,農民所需要的科技、人才、資本資源被推向了市場,通過市場來配置這些資源,其結果是這些資源遠離了農村。他所經歷的歷次鄉鎮體制改革,都是凡是農民不要的都得到了加強如工商稅務,凡是農民需要的如科技醫療都推向了市場。
19、關于市場主體制度,李昌平認為前些年農民還不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因為他們沒有根據市場情況選擇退出市場的權利,而是不管賺錢賠錢都必須種,而且還要納稅。現在,農民面對大市場,處于極端的弱勢地位,需要聯合起來才能應對大市場,跟大資本競爭。可是,我們現在允許成立商會,卻不允許成立農會。
20、關于招標制度,李昌平認為實際中它已經演變成了極少數人合謀的游戲,把相關利益主體的絕大多數人排斥在外。
21、關于監督制度,李昌平認為現在的思路是少數有權者打著為多數人利益的名義來監督少數有權者,而監督的成本卻要大多數人來支付,結果演變成他們少數有權者的合謀。
22、關于代表制度,他說30多個農民才抵得上1個城市居民的代表權利,這個制度本身決定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失語。
23、關于對主流視野的批評,主流社會的人自以為是,對問題的認識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上,而沒有另外一個世界的視角。
24、一個小故事:北京大學周其仁教授碰到一個20出頭的小伙子在賣北大文憑,便對小伙子說:你這樣做是違法的。小伙子說:老師,您不知道,現在是合法的不賺錢,賺錢的不合法。再說,你們學校國家每年給幾個億,你們不也就是發文憑嘛?我發文憑,不要國家一分錢。而且,你們學校是給美國培養人才,而我都是給咱們國家培養人才,他們都在國內工作。(句句引來哄堂大笑)
25、他在演講結束時坦率地說,他的演講帶有片面性,不是真理,他是從占人口70%的農民的角度來思考和看待這些問題的。但是,他同時也希望掌握話語權的主流學者在發表觀點時能夠坦率承認自己是為自己的利益說話的,不要再蒙騙我們說他是代表天下人說話的。
活動結束后,他跟分3班同學合影留念。而后,離開了清華大學,將責任和思考留給了清華學子,留給了與會的朋友,留給了生活在城市里的主流人群。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