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星期日)下午
主題:脫胎換骨的新生歷程
——188萬國民黨起義投誠部隊是如何被成功改造成人民軍隊的?
主講人:高戈里(退役軍人,現就職于四川省某機關,著有長篇紀實文學《心路滄桑——從國民黨60軍到共產黨50軍》。為寫作此書,作者采訪了大量國民黨起義投誠官兵,真實再現了毛主席領導下的人民解放軍成功改造百萬國民黨舊軍隊這一世界戰爭史上的空前偉業。)
時間:2009年5月24日星期日下午2:30
地點:烏有之鄉書社(海淀區蘇州街18號院1號樓長遠天地C座1單元901室,電話:010-62760856)
主辦:烏有之鄉書社
網站:http://www.wyzxsx.com
參加范圍:感興趣者皆可參加
講座提綱:
一段似“左”非“左”歷史的辨正
——“國軍”改造史研究感悟
高戈里
(2009年5月3日)
這些年來,“左”是一個筐,只要不理解,就往里面裝。
坦白地說,創作長篇紀實文學《心路滄桑——從國民黨60軍到共產黨50軍》之初,說到落實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政策所涉及的歷史,我也不例外:人家起義投誠時,說好了“既往不咎”,解放后,共產黨憑什么追究人家的“歷史罪惡”?犯了“左”的錯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才給人家“落實政策”嘛!
然而,當我大量采訪歷史親歷者特別是大量采訪國民黨起義士兵后,上述認識被徹底顛覆了。以下,分五個部分介紹我對這段曲折歷史的感悟:
一、追根:已然的階級壓迫
我對舊軍隊改造史認識上的變化,得益于我對不同階層起義人員的全面采訪。截止2007年3月底,在我采訪的近200名歷史親歷者中,有116名原國民黨官兵,包括師職2人、團職8人、營職4人、連排職19人、士兵83人,另有隨軍眷屬6人。最初,我接觸的多是落實起義人員政策的情況,考慮問題自然站在“落難”軍官的角度上,然而,一旦采訪到廣大士兵群眾的“淚血大控訴”,審視歷史的立場就不能不發生位移。因為,國民黨軍隊內部的階級壓迫駭人聽聞!
第一組史實:士兵挨打
士兵劉金有所在班集體被打扁擔
士兵張珩哭訴手指被打斷,悲慘的治傷辦法
第二組史實:逃兵被殺
士兵浦紹林、李德鈺經歷逃兵被集體刺殺
士兵羅珠成經歷逃兵被活剮
士兵劉毅經歷被強迫煮吃逃兵肉
連長逼士兵劉家祿吃逃兵肉:“你們當班長的不吃,就吃你的肉﹗”
第三組史實:被虐殺的,豈止是逃兵
士兵江源濤見證千刀萬剮“罵了營長”的士兵
第四組史實:國民黨嫡系部隊也殘酷
士兵劉進昌見證“榮譽第2師”長官虐殺士兵
史料記載胡宗南部虐殺士兵
基于這種殘酷的人身壓迫,官長對士兵經濟上的盤剝就更不在話下了。
起義官兵的評說:
老長官40年后回答:當初殺逃兵為什么那么狠?
士兵50多年后哭訴:國民黨把當兵的不當作人!
結論:
美國作家布賴恩·克羅澤在《蔣介石》一書中指出:“即使把其它一千種原因都撇在一邊,光這一點就能解釋為什么共產黨的軍隊能最后取勝。”
二、探路:必然的控訴運動
在20世紀的中國,曾經被壓迫的廣大人民群眾同仇敵愾的階級仇恨,是由轟轟烈烈的控訴運動直接引發的。就社會心理而言,這種普遍的社會情緒與后來的階級斗爭擴大化有著“源”與“流”的必然聯系。
那么,也許有人要問:改造舊軍隊不搞控訴運動行不行?
歷史表明,用控訴運動改造舊軍隊,是被逼出來的!
解放戰爭初期,規模較大的國民黨起義部隊有3支,中國共產黨最初對這些起義部隊只派去了極少的政治工作干部,采取溫和的、正面說理的辦法,開展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
然而,海城起義部隊在4個多月后,近半數叛變,臺兒莊起義部隊在1年后全數叛變,邯鄲起義部隊也在1年零7個月后因疑似叛變被解除武裝。
改造舊軍隊用溫和的、正面說理的辦法,為什么不奏效?
官佐階層:“沒搞頭”,“沒前途”,“沒臉見人”
士兵階層:奴性根深蒂固,認命,習慣于盲目服從。
如果把改造起義部隊當作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政治戰役,那么,戰役的突破口就應該選擇在對方最要害、最薄弱的地方。
找到這場政治戰役的突破口,源于改造海城起義部隊“倒過來講”的嘗試中。
果然,興隆整訓一“倒過來講”,幾乎是瞬間,廣大起義士兵就徹底覺悟了。
實例:某軍官曾改歌詞“解放區的天……”,后成為我軍優秀政工干部。
士兵谷德貴的話
改造胡宗南第7兵團的變化
西南軍區第2工作團改造胡宗南第7兵團時,開展公祭宣誓活動,祭奠起義官兵在舊社會、舊軍隊里屈死的親人。之后有92%的起義官兵遞交要參加解放軍的決心書,有44.1%的在決心書上用鮮血簽名或按血指印,有7.3%的遞交了血書。
起義官兵幾乎異口同聲:“控訴運動好啊,不是人民軍隊學不去﹗”
1995年,李澤厚和劉再復在香港出版了一部《告別革命》的對話集,批判中國在20世紀選擇革命道路而沒有選擇改良道路,“是令人嘆息的百年瘋狂與幼稚”。
對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設問:主張中國走“第三條道路”的知識精英,如果能回歸當年,也被“國軍”用一根繩子捆去當壯丁,整日挨打受罵,其改良主義大旗還能打多久?
三、問責:定然的罪惡追究
接下來的問題是,搞控訴運動不追究少數官佐的歷史罪惡行不行?
從局部看,起義投誠人員中的“冤假錯案”確實存在,但若整體評價冠之以“左”,勢必遠離了歷史本質的真實。要跳出主觀主義的思維誤區,就必須回溯“淚血大控訴”的歷史環境。
以下,用六組事例說明這一歷史必然:
事例一:普遍的、暴發性的“奪過鞭子揍敵人”
①軍官劉云濤、士兵羅珠成回憶東北軍大的控訴大會。
事例二:最先要求追究少數起義軍官歷史罪惡的,不是共產黨干部
②浦紹林連起義士兵“請愿”。
③胡宗南部曾雞奸89名部下的副師長,面對控訴運動……
事例三:政策轉變的歷史緣由
④上校團長何以被判處死緩
事例四:個別起義軍官離職返鄉或被資遣、復員回鄉后
⑤某副團長的遭遇。
事例五:對“兩可”之間人員的處理
⑥為保證順利起義而先行扣押的暫編52師的師、團長官。
事例六:“落實政策”的尷尬
⑦對國民黨軍隊高級政工人員的處理及改革開放后的“落實政策”。
對這一歷史曲折的辨證反思:
西方現代管理學有一個“容錯”原則,承認局部錯誤難以避免,在此基礎上設計“容錯程序”。
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后開展的階級斗爭不是純“意志”的產物,它決定于當年國內外復雜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在這難以逾越的歷史階段,局部的階級斗爭擴大化在所難免,合理的“容錯”也就成為歷史前進的必然代價。也正是在特定時期合理“容錯”的基礎上,整個社會才產生了思維和行為的慣性,推動著階級斗爭擴大化錯誤愈演愈烈到非理性的極端。
面對哺育赤縣神州的母親河,如果有人站在若爾蓋草原,指證黃河之水向西流,如果有人站在花園口大堤上指責當年黃河決口害中原,似乎,我們不能說“這不真實”,但是,這僅僅是表象的、局部的真實,而非本質的、整體的真實;如果有人嘆息黃河九曲無常,沒能“直濟滄海”,這也確實是一種良好的愿望,但是,這種愿望卻是主觀的、學究的、脫離實際的。
評說中國革命輝煌與曲折的歷程,何嘗不是如此?
四、釋疑:豁然的起義官佐
時下,與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草根民眾不同,一些知識精英極力詆毀、詛咒當年為建立新中國而掀起的那場波瀾壯闊的人民革命,并公開為當年腐朽的國民黨反動政權揚幡招魂涂脂抹粉。然而,讓這些自詡為人民代言人的知識精英難以置信并萬分難堪的是:一大批來自于原國民黨陣營的起義官兵,卻與這些書齋秀才在歷史觀上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第一組實例:追求共產黨
少校團附劉鳳卓58歲加入中國共產黨
曾被勞動教養3年的中校副團長馬占偉69歲加入中國共產黨
中校代理團長李崢先88歲第三次在黨旗下入黨宣誓。
第二組實例:認同共產黨
海城起義士兵劉紹云自覺佩戴“共產黨員”徽章。
上校團長的遺孤將縣委統戰部的文件內容刻在父親的墳碑上
曾坐了共產黨15年大牢的上校團長給袍澤遺孤的信
第三組實例:捍衛共產黨
①少校營長楊協中批駁黃埔同學會某成員言論。
②中校代理團長李崢先婉拒退休教授千里迢迢認“義父”。
③少尉電臺臺長趙霖芝臨終的《告戰友書》。
解讀前輩的滄桑心路和人格境界:
許多飽嘗“階級斗爭擴大化”苦楚的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始終無悔義舉當年,這絕不是忍辱偷生蠅營狗茍。
為什么?因為馬克思主義化的“大同”理想對價值取向偏重人生責任的炎黃子孫有著不可抗拒的感召力﹗像華夏大地百川歸海,這感召力,能將億萬甘冽的清泉、高懸的飛瀑、陰溝的污水、恬靜的小河、咆哮的山洪,匯聚成煙波浩渺一往無前的滾滾洪濤,攜石裹沙,繞過高山峻嶺層巒疊嶂,穿過礁島險灘荒原曠野,歷盡跌宕起伏蜿蜒曲折,向著理想的“大同”目標奔涌不息。
聚集在毛澤東旗幟下的中國人民,正是在這洶涌澎湃的歷史大潮中,蕩滌了世世代代逆來順受的奴性,凝聚了全民族曾一盤散沙的人心,挺起了一百多年來被幾百個不平等條約壓彎了的腰桿,建立了使帝國主義不敢再欺辱我們的強大國防,奠定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得以騰飛的政治基礎、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
正是基于中華民族的千秋大業,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包括起義投誠人員在內的不少前輩,以超越個人榮辱得失為代價,來認同社會進步、國家富強、人民安康,并讓子孫后代永世景仰的人格境界。這,也是那些沉溺于小我得失和小資情調者永遠無法理解的人生情懷。
五、展望:赫然的思想資源
(一)鞏固新中國立國的道義根基
當前,否定中國革命的思潮有一個重要喧囂方向,就是宣傳當年國民黨統治的“正統”性。其實,在改造國民黨起義部隊的初期,這也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造國民黨起義部隊的過程中,這一爭論不是在純“理性”討論的層面上完結的:
實例一,評價國民黨抗戰的爭論,在控訴運動中戛然而止。
實例二,歌曲《國民黨反動派一心要把人民害》,唱與不唱
重要的歷史啟示:
感性批判雖然難以達到理性批判的深度,但卻有著理性批判的難以企及的力度。在社會大變革中,摧毀阻礙社會進步根深蒂固的舊觀念,首先需要的是批判的力度,而鞏固這一思想革命的成果,則需要批判的深度。這是一個有待于進一步論證的心理學、社會學課題。
現實的意義:
用國民黨官兵的親身經歷及心路歷程,論證“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最有說服力!
(二)鞏固海峽兩岸統一的歷史基礎和政治基礎
如今,就是共產黨內一些有級別的領導干部也認為,國民黨也能救中國。這種認識的泛濫,對海峽兩岸統一的政治走向,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國民黨能不能救中國,國民黨起義官兵最有發言權:
例一,不滿大陸影視丑化國民黨官兵的上校兵站支部長張官迎,在采訪中話語急轉。
例二,曾在解放初期被判處死緩的國民黨上校團長回答:
①國民黨能不能救中國?
②中國革命不搞群眾運動行不行?
例三,曾被取消中共候補黨員資格的中校副團長李崢先回答:
③共產黨會不會像國民黨那樣垮臺?
啟示:國共成敗的根本原因,不是腐敗問題,而是草根大眾的階級地位問題。忽視這個問題,不僅與史實不符,還要掉進動搖人民政權根基的邏輯陷阱。
展示:1949年1月的人權文獻
(三)為社會科學實現中國化的歷史突破提供豐富的學理營養
以上,我之所以多次繞開“西化的學理陷阱”,除了策略需要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社會科學在詮釋中國革命的領域,缺乏能與西方比肩的學術成果,在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學說被主流輿論歪曲、拋棄后,西方的“普世價值”乘虛而入也就成為必然。
正是在此背景下,改造舊軍隊史的學術意義凸顯出來
介紹:開創本土企業管理學《黨史商鑒》在國民黨軍隊改造史中汲取營養
我覺得,這段歷史對心理學的創新具有更大的價值:
比較:1.西方心理學實驗與中共改造舊軍隊的實踐
2.西方心理學成果與中共前輩思想資源的閑置
感慨:
20世紀西方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可謂之群星璀璨。然而,就發掘人的能量而言,無論是廣度、深度,還是能量轉換程度,“山姆大叔”的心理學實驗都遠遠無法與中國共產黨改造百萬國民黨起義官兵的偉大實踐相比擬!
改造舊軍隊,中國共產黨對昔日戰場對手潛能的苦心發掘,百萬起義官兵于歷史瞬間展示的靈魂聚變,在一部世界史上,空前絕后,舉世無雙﹗
遺憾:
可惜,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卻久久塵封,有關史料很少有人搶救,有關文獻似乎無人整理,有關文物收集、收藏和展覽也幾乎為零。
期盼:
如果有一位持草根立場、掌握辯證唯物主義思維方法、精通東西方文化比較并受過系統心理學訓練的學者,能超越功利潛心發掘舊軍隊改造史中的思想資源,那么,他完全有可能開創一門與“行為科學”比肩的“民本主義心理學”。
(四)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民本方向
在歷史與現實中,我發現:有三種人對待草根的態度,高度一致:
①當年的國民黨軍長官,虐待抗戰壯丁的借口;
②當代的某些網民,粉飾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論點;
③當朝的某些官員,藐視群眾利益的理由。
蔑視草根生存權利態度的形成,有著復雜的社會背景,其中之一便是當代中國英雄史觀的泛濫。因為,一旦“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壟斷了輿論,不但會封殺草根大眾的利益訴求,也會引導受眾將中國革命曲解為純粹的領袖“斗智斗勇”,進而抹殺草根大眾的歷史作用及歷史進程的必然性。
警示:
當前,某些作品在論及中共歷史上“左”的錯誤時,或停留于對主觀指導的批判,或沉溺于游離歷史大背景的“人性”剖析,缺少對歷史環境全面、系統的客觀展示,更缺少對反映草根大眾利益的歷史本質作深刻挖掘;另一類作品在肯定國民黨軍抗戰功績的同時,或抹殺或回避或忽視了其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即對內殘酷的階級壓迫。這在客觀上會誤導人們對中國革命史的評價,進而動搖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的道義根基。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歷史一旦被否定,勢必影響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正常走向,并有可能使我們再次付出淚血代價。
因為在當代中國,一方面,被新自由主義者奉若神明的資本的本性依然是攫取剩余價值,而不良資本所有人和資本不良所有人又常常通過依仗權貴榨取草根小民的淚血,來實現其資本的積累與增值;另一方面,毛澤東的旗幟過去曾經今后也能夠聚集億萬草根民眾爭取自身權利的斗爭,而不同階層的利益之爭一旦白熱化、規模化,毛澤東生前擔憂的“血雨腥風”不是不可能發生的。
祭奠無數前輩的亡靈和淚血,應該向使我們付出淚血代價的帝國主義政府及其喉舌“討個說法”,但重要的是借以鞏固無數先驅者用淚血澆注的共和國大廈,更重要的是,決不能讓我們的后代重蹈浸透了前輩腥血酸淚的覆轍﹗
參考文章:《歷史的曲折應該歷史地反思——〈心路滄桑〉創作感言》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0708/22268.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