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2006年4月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講座:《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的資源與安全問題》
燃油荒“突然”爆發——超越經濟視角看大國戰略
環境(污染)與資源(能源)問題,近年來叫得很兇, 2005年刮起了“環保風暴”。 節約資源,尋找新能源,發明電動自行車和汽車, 限制汽車,各種呼吁不絕與耳。 我5年以來一直所呼吁:少存外匯多存石油, 少進口香水多進口石油。 當美國的日本借9。11 局勢,靜悄悄地把石油儲備從半年增加到1年的時候, 中國卻只有20天石油儲備,就是說,只夠商業周轉,國家戰略儲備基本沒有。 在2004年4月份臺灣民進黨使用陰謀手段竊取政權以后, 國家發改委才宣布建立國家石油儲備,目標是在2010年儲備60天。 結果是什么呢? 國際石油價格從每桶 33美圓突然暴漲到 55美圓,幅度是66 %。國內成品油連續8次提價,零售汽油提高50% 以上,油價逐漸與國際市場接軌。原油價格提高10美元,工業國家GDP下降0.25個百分點,通貨膨脹上升0.5個百分點。
全世界石油可貿易量16億噸,發達國家人均消費石油1噸,美國4噸,日本2噸,中國1993年以來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6。66%,2002年進口7000萬噸,2003年8000萬噸,2010年15000萬噸,2015年人均1噸要14。5億噸,進口12億噸,相當于世界3/4貿易量。
在一個安全討論會上,中石化總經理先生安慰大家:投機自會過去,2005年國際石油價格回落到30美圓的“均衡價格”。我當時想反駁他:市場經濟有均衡價格嗎? 石油市場是自由市場還是壟斷市場? 你那一套大概就是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上學來的吧? 用兩大公司經營石油, 奉行的是國家利益原則還是商業原則? 你們能建立國家石油儲備嗎? 燃油緊張時能不囤積居奇,或者為了利潤出口嗎? -----可惜我沒有發言權。
石油相當于歷史上的黃金, 即是儲藏手段,又是價值標準。它以美圓標價, 油價上升就是美圓貶值, 美圓貶值就是油價上升, 誰因誰果, 主要動因不是“市場”,而是大國戰略, 大國政治,大國壟斷和博弈。
世界石油資源分布極不均勻。中東57.4%,沙特(20.49%)、伊朗(9.94%)、伊拉克(9.1%)、阿聯酋(7.7%)和科威特(7.62%)其后為委內瑞拉、俄羅斯、墨西哥、利比亞和美國,中國以25億噸的剩余探明儲量居第 11位。石油生產國前五位是沙特、美國、俄羅斯、伊朗和墨西哥。 主要消費區在北美、亞洲和歐中國和亞洲石油消費年增5.4% ,大大高于1.4% 的世界平均水平,消費量原來只有歐洲 1/3、北美 1/2, 現在與二者基本持平。
看世界地圖,美國軍事基地和戰略重點, 都是圍繞海上石油運輸線和陸上輸油管建立的。 美國限制中國崛起,一是以臺灣為牽制, 實質是控制馬六甲海峽海上運輸線, 限制中國向澳大利亞發展。 二是占領阿富汗, 在中亞搞“顏色革命”,楔入產油區, 隔斷歐亞大陸橋貫通,威脅中國石油戰略后方。中日必然在釣魚島和南海發生沖突,歷史問題只是導火索, 根本利益是控制能源運輸線。 沒有石油,就沒有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或許這次南方油荒的突然爆發, 日本企業操縱國際鐵礦石價格上升 70%,可以驚醒沉迷于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美夢中間的中國人。
資源與能源危機-----
暴露中國經濟的軟肋
2003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達9。5%,首次以民間投資為主導,引起新自由主義主流派經濟學家一致歡呼,他們甚至斷定,中國經濟還可以持續高速度增長50年。 我看最多只有15年,人口老化了, 積累率就下去了,而能源和外部安全問題可能更加嚴重。潛在的資源和能源危機,長期積累不受重視,一旦突破極限失去控制,就會 “突然”爆發形成危機。
2003年以來經濟增長的代價是什么?
發電量增加了15.5%;原煤15%;原油生產1.8%,黑色金屬加工22.6%, 有色金屬加工18%,化學品制造14%,非金屬礦物制品16.6%,鋼2.22億噸增22%;鋼材25.3%;10種有色金屬19%;氧化鋁11.2%;燒堿7.7%;水泥18.9%。
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 4%,鋼鐵消費卻占1/4,煤炭1/3,水泥1/5,能源消耗
系數高達1.7,就是說經濟每增長 1%,能源消耗要增長 1。7%。基本資源不足,使用效率低下,進口不穩定不安全,構成中國資源和能源危機的基本內容。 在節約能源,也不能改變重化工業化時期高投入,高耗能, 高污染的基本特點。
2015年中國人口14。5億,如果真的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礎上達到小康水平,需要多少能源和資源?
經濟增長的最大潛力是農民進城。人均城市化占地1。23畝,2015年城市化45%,增加3億城市人口,占耕地2。5億畝。 城市人口的居住面積還要增加,
每增加一戶住宅,消耗的水量是農戶的20倍以上,我國北方沒有這個條件。 京津大城市已依靠南方調水, 水價將成倍上升。
發達國家人均糧食消費年1000公斤,亞洲500公斤。中國只有400公斤,
2015年中國按照 400公斤標準,中國也需糧1。5億噸,現在全世界糧食貿易
只有2億噸。 中國還需要占用大量耕地,建設大量基礎設施:公路,鐵路,港口,機場,城市。 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嚴重水土流失的367萬平方公里(38.2%),徹底荒漠化的沙漠戈壁冰川石山高寒荒漠300萬平方公里(33%),
只剩下300萬平方公里(28.8%)可供居住和耕種,與五十年代相比:人口翻了
一番,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增加一番半,人均生存空間被壓縮到原來 1/5。
私人轎車家庭擁有率不到1%,發達國家是70%。 汽車需要鋼鐵,汽油和空間。 一個城市要留出1/4 面積用于道路和停車場。
2015年人均1噸鋼,共14。5億噸。 需要進口鐵礦砂10億噸。目前世界產量是7億噸,中國的需求將刺激世界產量提高1倍。
最為短缺的可能是水。農民進城進入單元房, 消費的水是農村的25倍,生產一噸糧食需要1000噸水,服務業的旅游,洗浴,洗車,環保的栽樹種草, 都需要大量的水。
1997年中國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3倍;人均資源是1/2;單位產值資源能源消耗量為3倍;單位產值廢物排放量為數倍,污染總量增長率為總產值增長率之數倍,每年利用資源環境價值應在國民生產總值數倍以上。
據胡鞍綱計算,2000年中國土地資源生產力25億噸乾物質,包括9200億斤糧食,合理承載的人口11.6億,超載1.4億人;土地資源潛在自然生產力:年生物生產量72.6億噸乾物質,最大承載人口15~16億。2030年人口達到資源承載極限,除非大規模地輸入農副產品,別無他途。7億人口是生態平衡點,9.5億是不計生態代價的糧食安全點,16億是生態容量耗盡引發總崩潰的臨界點。中華民族已越過國土正常承載力,向生命支持系統的總崩潰逼進;距離中國生死界線還有20年;生態環境各子系統全面告急,可能因一環斷裂引發總體崩潰。
這樣的資源條件, 不要說應對戰爭, 就是“和平發展”時代也應付不了, 剛剛滿足一億人“先富”的需求, 以汽車和住宅為經濟增長點向 4億“中產階級” 發展, 大家不過多買幾輛車, 安幾部空調, 就出現燃油荒, 電荒, 水荒, 只有煤不荒,但染上無數礦工的鮮血。 現在說“糧荒”也可能發生,大概也不再是天方夜譚了。 發展新能源是遠水不解近渴, 淡化海水的成本是每噸10元, 是現在北京水價的3倍。 資源的短缺將提高價格,改變經濟機制和發展模式。
通過國際貿易解決資源制約的基本前提是: 第一, 一個國家有強大的國防實力和資本實力,可以在全世界攫取資源; 第二, 這個國家從屬于某一個大國陣營, 在國家霸權的庇護下參加國際分工和貿易,在戰略上受到大國陣營的扶植; 第三,小國依附于大國的發展。 中國,甚至印度的崛起, 都不符合上述條件,僅就占有更大的國際資源份額而言, 就足以與現存國際格局發生沖突了。 何況,中國在政治體制上還受到西方國家的指摘。不要以為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了,中國就可以和西方實現緩和。即使談化了意識形態,也淡化不了資源占有方面的沖突,其背后則是文明和民族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
中國崛起的精英層總體水平太低,被20年繁榮沖昏了頭,被西方新自由主義洗了腦, 他們只有屁股沒有腦袋, 缺乏戰略頭腦還大言不慚,說什么“屁股指揮腦袋是必然規律”。 我們之所以自稱“經濟學非主流”, 強調自己的觀點之一就是, 出口和能源嚴重依賴國際市場不行, 日本和臺獨會整我們的。 “主流派精英”不聽,他們的路子是出了問題找美國,只要有市場,只要有定單,就可以打動美國人,為此犧牲民族企業和戰略產業也在所不惜。 這樣的思路必將造成越來越大的安全問題,而陷于破產。
我們一直主張打破資本邏輯, 打破市場經濟萬能論, 自由貿易論, 靜態比較利益論, 盲目加入全球化論的誤導,以國家安全為中心進行戰略調整。 以浪費資源為特點的“總需求拉動” ,以追逐利潤為最高目標的自由市場機制要受到限制, 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要降低, 要厲行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 要形成強大的批判惟利是圖的輿論導向, 改變奢侈浪費的社會風氣。
這就是燃油危機給我們的啟示。
關于中國GDP 的計算及其與資源消耗的關系
近期關于中國經濟GDP與資源的關系問題,引起了廣泛的注意,爭論起源于何祚庥在2005年8月份的言論:
“最近,在各個報刊雜志上,廣泛流傳著下列一組數字:2003年,中國消耗的原油占世界的7.4%,消耗的煤占世界的31%,消耗的鐵礦石占世界的30%,消耗的鋼材占世界的27%,消耗的氧化鋁占世界的25%,消耗的水泥占世界的40%,但中國創造的GDP卻不足4%!這組數字驚動了學術界。不少專家反復引用,當然也少不了極端環保主義者宣揚他們的理念。 一位著名經濟學家說要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用服務業取代產業結構的重型化。
何祚庥言, 我要批評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這組數據不科學。把“中國消耗的資源占世界資源的消耗百分比”和“用匯率方法所測算的中國的GDP占世界GDP的百分比”機械地聯系在一起。2003年,世界銀行公布世界GDP36.5278萬億美元,按匯率測算中國GDP世界第7,日本第二;按購買力平價來測算,中國的GDP占世界第二位,日本是世界第三位,日本為中國GDP的57%。
如果以購買力平價折成美元測算,2003年中國GDP是6.354萬億美元,占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中國GDP占世界GDP總量應為18% 一些,而不是4%。 “有效GDP”占世界GDP的份額取折中方案,應為14.5%。 雖然中國消耗的煤占世界的31%,兩者資源生產率相差并不太大?!?/p>
何祚庥進一步舉例,在我國2004年4.5億千瓦電力中,火力發電80%,煤居主導。未來15年,中國煤的資源生產率能提高多少?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趙希正說,“煤炭60%用于發電,每度電消耗379克煤,比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高50克,火力發電廠一年發電20000億度,每度電多耗50克煤炭,1年多消耗煤炭1億噸。煤的資源生產率必須提高4~5倍。 何說,絕對做不到,因為熱力學第二定律不可超越,15年內只能提高14%。最現實的是發展水電1億千瓦。解決能源問題,應發展“可再生能源”。
10月28日中國國家環??偩终兄行闹魅蜗墓獠┦炕貞?,數據是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國家發改委主要負責人公布的:“雖然去年我國取得了9。1% 的高增長速度,但付出的代價也相當大。中國的GDP占世界百分之四,卻消耗了相當于全球總產量30% 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其中石油為7。4%,原煤為 31%,鋼材為 27%,氧化鋁為25%,水泥為 40%。帶來煤、電、油、運的全面緊張和資源約束的加劇?!?/p>
夏光說,何院士近日在媒體上對這組數據表示“質疑”,主張用購買力平價法來核算中國的GDP。按照他的主張,中國GDP數值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中國單位GDP的能源消耗不僅不高,反而偏低,能源利用效率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何的看法顯然不符合中國當前的國情。當初某些西方專家就是刻意用購買力平價法核算中國GDP,認為中國已經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不同意中國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些人據此鼓動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事實上,是否用購買力平價計算GDP,在經濟學界長期存在著嚴重爭議。中國資源效率總體不高,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很大,需要國家從宏觀決策上予以根本解決。
夏光說,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指出,目前,中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十一五”時期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25% 。這是中央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提出的符合我國國情的戰略部署。
我的評論是:
第一,現行匯率大約比均衡匯率低估20%,估計未來數年可能會以浮動方式升值,比如升值到1:7或者1:6。5。因此使用美圓計算的中國GDP,在未來數年可以調高20%左右。 但是,不能使用購買力平價進行換算。 國際上關于購買力平價的計算,一直停留在1:4到1:5之間,這樣換算,必然高估以美圓計算的中國GDP。
第二, 中國第三產業嚴重低估,大量交易都沒有計入GDP。 比如餐飲業,出租住宅, 絕大部分都沒有交稅,也沒有交易記錄。 至于地下經濟部分, 更是無法統計。根據某些估計,美國的地下經濟占GDP的30% 左右,俄羅斯占到50%,中國不會比俄羅斯更低。
光盤盜版率,在發達國家是30%,在中國居然高達90% 以上。 這高于美國的20個百分點,可歸為高估部分。 因此,國家統計局已經在2005年底一次性地把GDP 調高20%。把2004年底的13600萬億人民幣, 調高到159878萬億人民幣。 加上2005年經濟增長率比
2004年再增長8% 左右,到2005年底的GDP 大約是 173000 萬億人民幣。 應該占全世界GDP 的 5% 左右。
第三,未來10年如果沒有重大危機,我國年經濟增長率保持7% 以上是沒有問題的,GDP 再翻一番,到2015年底超過 35萬億人民幣。假設人民幣升值 20%,按照美圓計算的GDP 又提高 20%,中國經濟總量比現在膨脹 120%,占世界經濟總量接近 10%,超過日本沒有問題,與美國相比,現在是美國的 12% ,那時應該接近30%左右。
第四,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風險是資源不足,按照資源總量估計,俄羅斯是 80萬億美圓,美國是 40萬億美圓,西歐是 2。5萬億美圓,中國是5萬億美圓,按照人均資源中國就少得可憐了。 寄希望于科技進步,如氫燃料,轉基因,海水淡化,由于成本限制在15年內應用價值不大。 把污染環境,消耗資源最大的重化工業,如鋼鐵,造紙,化工等向海外遷移,是一個重要的大戰略,但國內生產速度要下降,外國能夠接納多少也未可知。如果是投資帶移民,對中國利益最大,但必然要受到外國的強烈反對。
第五, 節約資源,潛力沒有想象的那么大。 因為許多自然和經濟條件中國的獨特的。 比如幾乎無法達到日本的能源效率。在所有的能源消耗中,交通占1/4,日本主要依靠特大油輪進口石油,國內是高速公路的短途運輸,效率當然高,中國的地理條件決定我們無法達到日本的水平。日本的糧食80% 是進口的,中國只有5%,最高提高到 10%,已經占全部商品糧的 30% 以上。 生產一噸糧食要耗費1000噸水,還要占用大量耕地。 最高目前人均消耗糧食每年500公斤,只有發達國家的50%,所以現在糧食過剩。如果達到發達國家水平,農民也能喝啤酒,吃肉蛋奶,這需要 8倍糧食轉化,糧食就絕對不夠吃了。 至于農民進城,住宅建設,不僅占用沿海地區最好的耕地,而且僅僅自來水,淋浴,抽水馬桶,洗衣機,就需要比農村生活25倍的水,更不用說富人區的養花種樹,高爾夫球場了。節約是應該的,但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小康社會資源不足的問題。
第六, 近年來中國外貿依存度被包括報刊廣泛宣傳, 稱為 80% 以上,是夸大了,因為出口中有50% 以上是加工貿易,進出口是有重復計算的,扣除重復計算部分,進出口總額可以降低1/3,中國GDP實際依賴進出口的程度, 應該不到 60%。 未來假設進出口每年增長15%,比GDP 增長高7個百分點, 5年將使外貿依存度提高 50個百分點。 如扣除人民幣可能升值 20% 的因素,外貿依存度只提高 30個百分點。就是說,扣除了加工貿易對于進出口的重復計算, 2010年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將在80--- 90% ,還不算太高。
第七,但這只是總量的計算,進口結構比總量問題要大得多,技術依賴問題更大。因此未來15年中國雖然可以持續經濟高速發展,但由于資源高度依靠進口,經濟高度依賴于出口,缺乏關鍵技術,整個經濟高度依賴于國際市場的格局是無可更改的。
這就造成中國未來15年最大的問題:由于資源的緊缺,國內的兩極分化更加嚴重,而國家經濟安全問題凸顯。這一時期將是國家安全利益最容易受到威脅的時期。政府研究機構已經承認,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以及社會保障三大領域潛在的危機,在未來中國經濟發展中尤為突出。 我國糧食進口不可能超過10%,石油凈進口不應超過50%。
中國1993年以來凈進口石油依賴度從0.45%飆升至11.5%,到2010年將達到55%,能源危機隨時可能爆發。 包括鐵礦石、銅在內的9種工業基礎原材料,歐美完成了產業升級,對這些工業原材料的依賴程度不高,會容忍其價格大幅上漲。鐵礦石進口已從30%快速上升到50%。
反思是必須深入進行的,現在實際上已經開始深入了。比如,應該大幅度降低加工貿易的比重, 特別那些高耗能的行業;禁止稀缺資源出口,減少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把環保成本納入產品成本之中,這足以使出口產品的成本提高 20%,我們必須把這樣的出口降低下來。 外資政策同樣需要反思。 2006年我們要反思經濟發展模式,國家安全環境,技術政策與外資政策。 對改革開放的反思應該與科學可持續發展觀相聯系,與世界經濟格局相聯系,與國家安全利益相聯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