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革命與愛情
主講人:韓毓海(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時間:2009年2月14日(當天為“情人節”)星期六下午2:30
地點:烏有之鄉書社(海淀區蘇州街18號院1號樓長遠天地C座1單元901室,電話:010-62760856)
主辦:烏有之鄉書社
講座簡訊
2009年2月14日下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韓毓海老師在熱烈的歡迎掌聲中,登上北京烏有之鄉書社的講臺,這是“烏有之鄉”獻給廣大聽眾朋友的禮物,也是韓毓海老師獻給“烏有之鄉”和新時代廣大青年朋友的禮物。正直中國社會盛行“情人節”的日子里,韓毓海老師給我們不僅送來了革命者的愛情觀和價值觀,也是給我們送來寶貴精神食糧,它不僅僅是在傳承教授革命前輩先烈的革命者精神財富,同時也是在給我們指明前進方向。
韓毓海老師在《革命與愛情》的講座中,介紹了革命與改良在中國的歷史淵源,以及社會變革和革命的合法性,介紹了我國近代革命歷史發展過程,以及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偉大轉變,介紹了我國晚清以來革命先驅的革命歷史故事和革命歷程,讓我們了解了過去革命者的思想發展過程,也認識到了革命的殘酷現實,尤其是介紹了我國晚清革命現狀和現實的殘酷,也讓我們認識了革命者的艱難遭遇。主要介紹了兩位女性革命先驅秋瑾和丁玲同志的動人愛情故事,堅定不移的革命斗志,以及為革命獻身的大無謂的勇敢精神。
晚清革命者所面臨的社會環境是殘酷的,人們對革命的認識還相當落后,人們大多是麻木不仁,世界列強無論是經濟、政治、軍事、科技都走在中華民族前列,但腐敗腐朽的清政府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一味對內鎮壓,對外卑躬屈膝,革命力量相當薄弱,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人士在日本成立了同盟會,拉開了“三民主義”的資產階級革命。
但是,由于當時歷史條件限制,還沒有喚醒民眾,一方面缺乏群眾基礎,另一方面缺乏經濟實力,所以,1890年到1906年資產階級革命僅僅局限于口頭革命和宣傳。
革命先驅秋瑾的出現完全改變了孫中山領導的三民主義革命的歷史命運。秋瑾出身富裕封建官僚家庭,生于一八七七年十一月十五日,浙江紹興人,是晚清重要舊體詩詞代表人物之一。1904年帶著民族強盛和婦女解放的思想,脫離家庭,東渡日本尋求真理;1905年參加同盟會,1906年帶著救國救民的使命回國投身共和革命,1907年被清政府殺害,“秋風秋雨愁煞人”是她走上刑場時的絕筆。。對于秋瑾的死魯迅非常悲痛,深感愧疚。
在《革命與愛情》講座中,韓教授介紹了另一位中國革命歷史上著名作家丁玲。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03月04日), 現代女作家。原名蔣偉,字冰之,又名蔣煒、蔣瑋、丁冰之。筆名彬芷、從喧等。湖南臨澧人。在長沙等地上中學時,受到“五四”思潮的影響。1923年進共產黨創辦的上海大學中文系學習。1927年發表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等作品,引起文壇的熱烈反響。在愛情選擇上她放棄了眾多高官權貴的追求,而選擇了破落小詩人胡也頻。后胡也頻與馮雪峰、瞿秋白等中共地下領導人相識,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1931年,胡也頻被國民黨反動政府逮捕并殺害。
1930年丁玲同志為了掩護中共地下組織領導人,直接參加并領導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后出任左聯機關刊物《北斗》主編及左聯黨團書記,并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她創作的《水》、《母親》等作品,顯示了左翼革命文學的實力。丁玲1933年被國民黨特務綁架,后逃離南京轉赴中共中央所在地陜北保安縣。在陜北歷任西北戰地服務團團長、《解放日報》文藝副刊主編等職,并先后創作《一顆未出膛的槍彈》、《夜》、《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時》等解放區文學優秀作品。1948年寫成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曾被譯成多種外文。1951年獲斯大林文學獎金。
新中國成立后,丁玲先后擔任文藝界多種重要領導職務,并在繁忙工作之余,發表了大量小說,散文和評論文章。1955年和1957年被錯誤地定為“丁玲、陳企霞反黨小集團”和“丁玲、馮雪峰右派反黨集團”主要成員,1958年又受到再批判。并被下放到北大荒勞動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間深受迫害并被投入監獄。1979年平反后重返文壇、先后出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并多次出訪歐美諸國。
丁玲一生著作豐富,有些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有《丁玲文集》五卷。晚年的丁玲被罵成“左”,她說:“我不管它‘左’還是右,我也不曉得什么叫‘左’和右,我只曉得現在罵我‘左’的人,都是當年打我右的人!”
我們從韓教授的講座中深深體會到,革命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一個真正革命者的事業和愛情都緊密聯系在一起,同時革命者的愛情是純潔的,革命者是沒有自己特殊利益的,革命者往往為革命犧牲自己很多利益,也同時要有準備犧牲自己的利益。偉大的革命先驅秋瑾烈士和丁玲老前輩為了革命,完全犧牲了個人愛情,也奉獻了自己全部青春,是我們的榜樣和楷模,值得我們學習發揚光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