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3年10月11日
主題:改革開放和產業結構變動升級中的若干問題
主講人:高梁
下面是錄音整理稿,已經主講人審定。
杜建國:歡迎大家今天來到烏有之鄉,今天我們很榮幸地請到著名學者、《中國產經新聞》的總編高梁先生來給大家做這個講座。
高梁:
我只是個普通學者。在80年代,我在國家體改委,是搞體改研究的。搞產業結構研究還是最近幾年的事。
我們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動力源,就是工業發展,更重要的就是制造業發展。在一個開放的、市場化的環境中,我們國家的工業遇到了幾個基本問題。一個是,在全球化的世界市場中,在國際上的強勁對手面前,怎么樣楊長避短,提高我們的競爭力的問題。我國加入WTO,對我國工業的影響,前幾年理論界一直在爭論。另一個就是從長期來看,怎么樣使我國整體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提升的問題。
首先,把我國制造業結構做一個大體的素描,主要是按照其中的各種不同要素的密集程度舉幾個例子。這是我去年年底為在WTO周年的研討會寫的東西,時間已經過了一年了,有的東西可能已經過時,大體意思還不錯。
我國國家制造業的基本情況。在前30年計劃經濟時期,我國依靠自己的積累基本完成了建立自己的獨立的工業體系的任務。改革開放20年,我們的工業實現了向市場體制的轉型,在這個過程中大規模地調整經濟結構,因為70年代末以前,我們是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不行。今天我國的經濟結構,和20年前有著根本的不同。中國這20年,主要是促進輕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鼓勵發展民營經濟。在目前情況下,我國工業是什么狀態?1980-1998年,中國GDP年均增長率為9.94%,最近幾年速度又上來一些,而同期制造業的年均增長率達12.86%,在整個結構中間,工業在GDP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左右。經過這20年的發展,我國制造業規模僅次于美、日、德,在規模上排世界第四位。據2000年數據,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34.34%,占全國工業77.58%。從90年代以來,工業制造產品占出口貿易產品的比重取代了初級產品,占全國外貿出口的92%,創造了3/4的外匯收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國家的工業在國際上已經占有了一個相當的地位,可以說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達到了工業化的標準。
現在,中國上百種重要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鋼鐵、水泥、彩電、冰箱、洗衣機、紡織品、集裝箱等,基本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化纖、發電量等連續幾年世界第二,造船業僅次于日本、韓國,是世界第三。這些都是從規模上來講,應該說從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對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技術水平迅速提高,在一些重要工業部門,如彩電、信息通訊產品制造、冶金、石油石化等大型裝備,可以說基本立足國內生產,部分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增長。我國目前人均GDP是1000美元左右。按發展經濟學的理論,正是進入經濟迅速增長,產業結構迅速變動的時期,所以講這個升級問題特別有意義。
如果具體講到各部門的話,現在來看還存在很多問題。我們制造業的結構的基本特征,可以說是一個金字塔結構。最底層是幾十萬個中小企業,技術相對比較落后,小、散、土,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民營企業。處于中層的是我們現有的大中型工業企業,其中很大一塊還是國有經濟。處于頂端的是少數的高新技術產業,現在可以說是這樣一種狀態。
說到國際競爭力的話,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集中在紡織、輕工類行業及部分新興制造業,在加入WTO后能夠獲得很多機會的,也主要集中在這方面。特別是其中民營企業猶其好些。
在對資金技術要求較高的重化工業,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生產優勢,但缺乏必要的集中度和規模,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和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很大,底氣不足,這個狀態和中國工業管理體制的狀態(國有經濟和各地保護的狀態)有關。
下面我就幾個具體行業來介紹一下。我整理了有5、6個行業。一個是紡織業,我國從1994年開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貿易順差每年200億美元以上,行業的凈創匯率最近是70-90%。2000年,纖維制品出口占世界出口額的15%。最近幾年還在不斷增長,增長幅度在14%-18%之間。根據美國一個國際咨詢研究所提供的數據,我們的紡織優勢在什么地方?在勞動力上,中國紡織服裝工人每小時工資為0.69美元,排名世界第48位,相當于日本的1/37,美國的1/20,韓國的1/8。這是從勞動力的成本來講,但是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先進國家的化纖及棉紡的人均勞動生產率是中國的5-10倍,所以勞動生產率的劣勢和勞動成本的優勢抵消之后,還具有一定的優勢,業內認為,這種競爭力還可以保持幾十年。
紡織品大類中,具有競爭力的還是服裝、針織、棉麻紡織和絲織織品等,優勢主要還是在低成本的中國加工。在其他環節,如紡織機械、纖維制造、面料、印梁等方面,我們并不占絕對優勢。我們現在的紡織業,稍微好一點的設備和面料還是靠進口,一些先進的設備像汽流紡機,我們現在還不行,這個市場基本被外國占領。像化纖制造,在品種、工藝上和先進國家還是有很大差距。裝備落后、管理水平低也同樣存在問題,高檔服裝布料同樣依靠進口,所以這一塊,大體上還屬于是加工貿易出口的范疇,大進大出的范疇。出口紡織品缺乏自有的品牌,這就不用多說了,大家能感覺得到。我們可以看到,我國之所以對加入WTO有這么高的積極性,很多方面必須作出讓步,很大一塊就是我們出口貿易中間,紡織服裝類占的比例太大。在世界貿易中,我們多年受紡織品配額限制的影響。我國紡織品出口中,非配額出口占3/4,也就是說加入WTO后,如果國際市場把配額取消后,我國紡織業還有一倍以上的出口空間。
正由于如此,中美WTO協議中,美國對我國特意增加了兩條限制條件,就是從2000年起,有12年的“反進口激增規則”和15年的“非市場經濟國特別反傾銷法”,就是從2001年至2015年,我們對美國的紡織品出口實際上并不占優勢。入世以來一年中,美國對我們的紡織品出口,歐洲市場對我們的彩電出口,實行了所謂的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你這個非關稅貿易壁壘沒有了,還有其他的壁壘,這個問題爭不清楚就在這里。
下面談談輕工業。按現行統計包含44個行業,現在我國的工業產值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比例是3/4,輕工業在中國占了很大的一塊,而且講競爭力在世界上是比較強的。中國輕工業的產值、出口和實現利稅占全部工業的3/4,其中像自行車、日用陶瓷、塑料地膜等的產量,占世界首位,合成洗滌劑、啤酒、鹽的產量居世界第二,機制紙及紙板產量世界第三,皮草產品,特別是豬輕革、高檔產品占全世界的74%以上,皮革產量占34%,縫紉機產量占50%,自行車整車出口占全球貿易總量的63%,羽絨制品占50%左右,中國玩具在歐、美國市場份額分別占40%、50%。中國制造這一塊在國際上確實可以說被視為洪水猛獸,入世后當然是我們占優勢。但其中有些問題,部分輕工行業就不一定能占優勢。比如紙,紙的產量是世界第二、第三的樣子,但中國對紙及紙制品有巨大需求,最近這幾年的紙張進口,外貿逆差五十億美元。這里的關鍵,因為我國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我們的造紙行業以中小型造紙廠為主,而且草漿紙占很大一部分。大家知道小造紙廠會造成環境污染,但地方小造紙企業是鄉、縣政府的財源,這部分經濟收入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當然這也比較充分利用了地方的秸桿資源。發達國家的紙業基本上是木漿造紙,我們是草漿為主,就是因為我們的木材太缺。
輕工業當中,有一塊沒有統計在里面,就是家電。家電在我國經濟學被視為“在競爭中繁榮的典范”。20年來,由于充分開放市場,使我國的家電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從80年代外國進口家電商品充斥大陸,到現在我們自己的家電打出國門,確實成績很大。在全球產量中,中國家電占20%左右,其中電視機、洗衣機、冰箱、風扇、電飯鍋產量都是世界第一。國內彩電、冰箱等大型家用電器企業,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過去是微乎其微,現在已經占到80%,而且自己的技術儲備、生產規模和網絡都基本形成,所以這一塊,對國外企業的競爭不是太害怕。在國內市場飽和的壓力下,中國家電從93年開始大規模走向海外。1998年出口額35億美元,2000年超過60億美元。目前中國大家電出口已經占據了全球貿易近30%的份額,小家電占全球近25%。這里的問題是什么呢?主要核心器件不行,缺乏自有的知識產權和制造能力。像炒得很厲害的DVD,人家要我們的專利費,一要就是百億、上千億美元的規模。不過最近得到的消息,我們的電子企業已經靠自己的力量已開發出新一代的激光視盤產品,叫做EVD。這是國外沒有的。這個產品批量投入市場后,就可能把他們的氣焰打掉。所以說,我國的科技力量還是在不斷地成長。當前,全球家電市場飽和,跨國公司正改變策略,將利潤較高的高端產品和核心零部件留在國內生產,把中低端項目、加工環節搬到中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中國有可能成為跨國公司的代工基地。
下面講鋼鐵。中國鋼產量從90年代中期成為世界第一,實現了建國初期那一代領導人的夢想。94還是95年已過了億噸,01年是1.5億噸,02年1.8億噸,今(02)年有望達到2.1億噸以上。國內需求大概是2.4-2.5億噸。也就是說產量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遞增,而且還沒看到停下來的勢頭。鋼鐵工業內人士的分析,認為鋼鐵工業的問題還是很大,主要是小、散、差嚴重,與第一產鋼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前幾年的說法,我們的鋼鐵企業達到1600家之多。鋼鐵這東西,除了小規模特種鋼之外,多數還是以大規模化生產為主,否則能耗降下不來。我們現在等于是每個省、地區都在搞自己的鋼鐵工業,各地競相投資,重復建設嚴重。1997年,95%的企業年產量在50萬噸以下,只有鞍鋼、首鋼和寶鋼幾家名列國際鋼鐵企業的前15-20名內。行業內專業化程度低,缺乏分工與協作,工藝及技術裝備落后。去年除寶鋼外,其他企業的裝備和技術基本上屬于80年代初的水平,其中90%的普鋼產能過剩。我們不是沒有科研能力,但是把科技成果轉到產業化應用的能力比較低。這里面的原因比較復雜,比如我們原來有冶金部,后來改成經貿委下的冶金局。冶金局有自己的鋼鐵研究院,鋼鐵研究院后來在01年取消,而將這個院企業化,要你自負營虧。這樣,鋼鐵研究院自己研發的高端技術產品,很快可以轉化為生產應用和產品,單個企業的效益確實上去了。可是如何讓國內的先進技術推廣應用到全行業,提高我國鋼鐵工業的整體技術水平,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一個發展中國家,技術研發能力和產業化能力怎么接口?到現在還是困擾大家的問題。特別是美國啟動“201條款”引燃鋼鐵貿易磨擦,影響到中國鋼鐵出口下降,進口大增。我國在成為世界第一鋼鐵生產大國的同時,又成為第一鋼鐵進口國,造成價格強烈波動,對國內鋼鐵企業造成巨大壓力。這樣,外經貿部決定在2005年前對部分鋼鐵產品實行臨時的“保障措施”,是繼汽車、化肥之后啟動的第三個實行產業損害預警機制的產業。
下面講講汽車工業。汽車工業是業內外、全社會都非常關心的問題,而且出現了截然相反的兩種觀點:一種說當前情況好得很,一種說有問題。我是屬于后一種,我認為有問題。汽車產業被認為是加入WTO后沖擊最嚴重的產業之一,去年情況基本如此,到2005年,配額全部取消,包括整車配額、零件配額,對國內的原部件和整車制造都可能帶來很大沖擊。前兩年對汽車工業爭論很多,占主流的意見是,我們汽車工業之所以上不來,還是因為壟斷。所以國家鼓勵各種形式的,包括外資、包括民營進入這個行業,當然有它的道理。但里這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么大的市場,內部分工非常細,成千上萬的零件對品種、設計、質量要求這么高,是我國今后十幾年、幾十年間市場潛力非常大的一塊,這樣一個對工業拉動非常大的行業完全給外國人控制是否合適?這個問題到今天還沒有答案,也缺乏相應的政策。結果就是幾乎所有的整車、零配件企業都被跨國公司所參股。我們的政策是不讓他們控股,在50%以下。但由于技術水平和國外的差距,實際控股權還是在跨國公司手中。我們今天看到的汽車,所謂國產車,基本上是國外品牌。品牌就是市場,品牌就是技術含量,品牌就是知識產權,而我們對這個東西置若菵聞,缺乏客觀,公正的態度。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討論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沖擊已經沒意義了。我們的所有國家建立的大汽車企業,基本上都失去了產業整合的能力,無法進行科技進步、技術改造和品牌創造,從而無法形成自己占有優勢的產品,可能今后10年、20年都無法翻身。我認為這是我們國家工業的一個失敗的例子,而不是成功的例子。
最后談談關于信息技術產業。信息技術產業想做一個全面的描述很不容易。我前幾年對集成電路做過研究。電子信息技術是當今世界科技進步的制高點。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程度,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我國政府十分重視信息產業的發展,“十五”的信息化重點專項規劃提出“信息技術推廣應用、現代化基礎建設、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三大任務,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措施。 應該看到,我國電子信息產品發展是大有前途的,加強科技投入,改革科技體制,組織力量攻克重點關鍵技術,并推進產業化,也是十分必要的。
我們國家工業的整體弱點,我給它歸結為四點。一個是管理技術比較差,規模化較小,布局分散,集中程度比較低,這里不好一概而論。我主要指的是重化工業,對規模有要求的。這個問題已經提出了很多年來,但我們現在的多數企業還沒達到一定的經濟規模,這樣結果就提高了生產成本,削弱了技術開發能力,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在經濟學界,對企業必要規模的問題存在不同意見。你為什么要搞這么大的企業規模?企業規模大了,內部實際上是計劃經濟,是這樣的。但問題還有另一面:企業規模上不來,就缺乏必要的資金去搞技術開發,技術升級。現在的潮流就是,你這個企業如果沒有研發能力,就缺乏長期的競爭能力。目前發達國家出現企業并購風,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整合企業各自的科技開發力量,集中使用,加強技術研發能力,這樣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站住腳跟。我國經濟學界有個很大的毛病,就是他一面喊科教興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在實際經濟分析中又忽視科技這個要素,忽視技術進步的重要性。或者說只重視體制的重要性,忽視技術的重要性。
例如,我們分析,國有企業由于體制的弊病,缺乏對市場的適應能力,而民營營業盡管自身調整快,內部機制靈活,對市場的適應能力強,但由于它內部管理方面的種種問題和現在它的成長剛剛屬于初級階段,所以多數的民營企業現在還缺乏技術研發能力。現在大家認識到沒有技術研發不行,但是由于企業規模小,效益水平不高,搞研發沒錢、沒人。這就是我們國家多數工業企業的現實狀況。
第二,由此帶來我們國家在整體上、在生產力水平上是低水平擴張。大家都在喊什么低水平重復,惡性競爭,過度競爭,等等,其實根本原因就在這里。所以這就帶來資源配置效率低。在技術含量低的產業部門,能力過剩,技術高端產業,供給能力不足。整機能力過剩,關健零部件的研發和配套產品能力不足,特別是像基礎原材料,關鍵總成如發動機,電子信息核心零部件如集成電路,多年解決不了,需要大量進口。
第三,我們國家的基礎技術儲備少,創新體制不健全。現在多數企業技術開發投入低,我們去年的數據是,全社會的研發資金占GDP的1.1%,還不如印度。其中企業的研發占多少?好像是30%還是40%,也是很低的。比方說在汽車工業,國外的大型跨國汽車公司,平均開發費用占企業銷售額的4-5%,中國不到2%。幾次工業普查,像鋼鐵、有色金屬、石化等這些骨干產業,多數大中型企業關鍵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水平和國外差距很大。
最后一點就是生產效率低。講幾個數據,98年,中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的水平是3604美元/人年,什么水平呢?相當于同期美國的3.7%,日本的3.5%,德國的4.2%。99年,我國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制造業的增加值率為29.66%,比發達國家低11-18個百分點。整體效率不高,說明什么呢?說明大部分工業加工深度和技術含量低,物耗比重過高。中國工業能源利用率為32%左右,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0多個百分點,每萬元GNP能耗比發達國家高4倍多,工業排放污染物超過發達國家10倍以上。這就是我們國家現在的技術水平,所以有位工業經濟專家講:我們工業的總體比較優勢,主要體現生產環節上。加工程度較淺,技術要求較低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容易獲得競爭優勢,但由于資金、技術、管理、營銷、品牌等方面和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差距,現在我們多數企業很難將生產上的優勢凝結成企業自身的所有權優勢,也無法把生產能力優勢、產業比較優勢與企業競爭優勢結合起來。總的意思講白了,就是現在來一個跨國公司就收購了一批國有企業,變成人家跨國公司的產業鏈內的一條,逐漸把我們國家自己的原來的自成循環的工業體系割裂。為什么是這樣?本身素質比較低,我們再加上這個體制,地方部門的分割,再加上對外開放政策中的一些失誤,或者一些錯誤認識,在放任國外一些公司在分我們的產業鏈。
觀眾:插一句話,我們原來形成的一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現在已經被支解,已經破解不全了。
高梁:這是正在進行時,但是我想,現在認識過來還來得及,因為這里頭是兩個方向,剛才說的這是一個趨勢,還有一個趨勢,就是在市場競爭中間,確實民營企業特別是其中的一些高技術企業在成長,競爭力在不斷增強,形成一些新的產業鏈、新的產業環節。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運動,怎么樣趨利避害?這是我們的大政策要研究的問題。
所以,縱觀WTO對我們的挑戰,我形成了一個基本認識,就是說:從貿易角度看,我們加入WTO,多數下游產業,剛才說的紡織、輕工、家電等屬于產業下游的產業,應該說是機會大于挑戰。 對于上游來說呢,因為它是對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事例能力要求較高,在這方由于我們自身狀態,目前可能是挑戰大于機遇。目前,還有一種說法,特別是國家權威部門的人士,在鼓勵跨國公司并購我們的國有企業,包括大中型國有企業,也就是指剛才說的重化工業的企業,通過這種方式來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革,更進一步地融入國際循環。對這點我是持反對態度的,現在我們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中間,設備投資的2/3,60%以上是進口的,而1978年以前這個比例是占30%,這是什么概念?去年我國的GDP大約是10萬億,其中的投資接近40%,投資中的40%屬于設備投資,而設備投資的64%需要進口,這么粗算下來,我們的設備進口每年將近1萬億左右。而我們的東三省整個GDP的總和,去年大約是1.2萬億。所以我們的東北工業基地這么糟糕,需要國家來扶持,從這里可以看出某種聯系。
下面是關于外資的問題。就我個人來說,我絕沒有反對引進外資的意思,我對引進外資、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意義,我是有深刻體會的。但問題是,無論從理論上、實踐上,外資的引進是一把雙刃劍。其中好的一面,已經說的夠多了。我們來講講問題的一面。主要是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不加控制的大規模地引進,對一些重要領域的市場我們會喪失。剛才說的設備就是一個問題,還有一塊,就是對我們自主研發的能力造成的沖擊,這點應該說是20年來有目共睹的,這中間不僅是把人才吸引走,或者是通過先進設備的進口,把我們自己的工業設備的能力壓低,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是精神狀態的問題。過去是四人幫時代,誰要是講外國的東西好就是崇洋媚外,這是過頭了。要實現現代化,要開放,這是非常正確的。但是一講開放,就好像不能說自力更生,自主開發,好像一講獨立自主就是要回到“封閉保守”,這就不是科學的態度了,而且,一開放好像什么都是外國的好,在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中失去了自信,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精神武裝都解除,不要自己發展,行不行?不行的,這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安全問題、產業安全問題。關于這點,我們和很多經濟學家的意見是不同的。主流的意見是,反正現在是全球化,全球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技術要素可以自由流動,那么發展中國家由于缺錢,玩不起高科技,搞自主研發太貴了,那么我們就應該買。 那么人們就會問,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怎么辦?有些東西明明是買不來的,我們的衛星、我們的空間運載能力、我們的軍用飛機、先進武器裝備不能沒有,怎么辦?所以在這點上成了問題,一個國家的國防工業、國防科技的基礎是什么?是國家整體的科技基礎、工業基礎。你把工業部門粗粗排一下,至少一半的工業是和國防有關的,不去自主研發,統統靠買外國人的,怎么弄?對國家安全形成什么樣的影響?
觀眾:高梁老師,我插你一句話,關于這一點我補充一個基本事實,就是在80年代初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和今天我們在這個領域和世界的差距,今天我們是大大擴大了而不是縮小了,這是個非常要命的東西。
高梁:這是我們的實質差距。而我們現在的國家經濟發展的要求和國際形勢的要求是迫切需要我們在產業結構上能夠升級,要能夠更快更多地通過引進、消化,把一些重要行業的自主開發能力、自主發展能力給它拿到手里,在這點上恐怕就關系到一些大的線路、政策的調整。
下一個問題,怎么樣從長遠的觀點來看經濟發展和安全問題。現在中國制造業面臨的重要困難,大體上就是這么兩個問題:一個是全面升級,而且開放力度越來越大;一個在國家整個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還沒有完全統一,這是必須高度重視的。現在的情況是,老的一批國有企業本來具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和技術開發能力,目前他們的能力正在逐漸的萎縮,這可以歸結到很多原因,就不說了。而另一面具有很靈活的反應機制、具有很強的動力的民營企業,由于過于年輕而缺乏對技術管理等要素整合的能力,所以從整體上講缺乏承擔作為工業技術進步主體的責任。這中間形成一個空白,這也是目前我們國家在科技工業戰略發展中的一個有問題的地方,所以盡管提了很多對策,比如說推動、深化體制改革,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建立建全企業創新體制,加快對國有企業,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和支持。這些東西從綜合來看都是很正確的,但在目前國際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技術發展一日千里的條件下,我們能否有足夠時間來反應、來調整、來提升我們的競爭力?這點現在我心里還沒底,有些行業確實還不行。對我們現在已有的片面強調市場化,片面強調鼓勵外資并購的政策,我覺得不能這么提,特別是所謂全方位開放,不要這么提。因為這里有個經濟安全問題。
經濟安全是國防安全的基礎。一說到安全,很多人就避而不談,好像很敏感。但人的需求有幾個層次,現在大家都認為安全是第一個層次,也是人的第一需要。從國家來講也一樣,在自主前提下,實現工業現代化,確實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需要,像我們已有的重工業基礎,包括能源、原材料、裝備工業,包括現在的軍事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現在廣義上講戰略產業),以及金融、電信等等屬于命脈的產業,是國家經濟安全之所系,是不能隨隨便便丟掉的。WTO讓外國銀行來隨便經營,這是早已有前車之鑒的。阿根廷的事情剛剛過去兩年,前面還有泰國,97年亞洲金融危機等,原因都是因為在國家經濟實力還不強的情況下,過早放開金融這個問題。
而且冷戰結束后幾十年,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們的國際安全環境已發生根本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構建自身的安全環境,加強自己的安全意識安全舉措非常必要,應該重新調整自己的安全戰略,應該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
所以我的想法就是幾條,一個是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是從80年代以來一再討論的主題,有一段時間叫穩定是壓倒一切的,有一段間是調整為主,但三條都不能偏廢。現在呢,再度把改革提到前面來,我覺得這東西要重新考慮,不能偏廢,要防止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目前令人值得注意的一種傾向,就是過分強調市場,市場萬能論,過分強調所謂全球利益而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二位,這都是不正確的。我們講總體戰略,是要實現小康,搞現代化建設、工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是我國建設經濟上的最高目標。改革開放、市場,計劃,都是我們實現戰略目標的手段,不是目標。這個東西首先要澄清。
其實在這個思想上,16大報告中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里面特別強調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這真是非常適合當前中國國情的,應該引起充分的注意和深入研究。提出新型工業道路之后都快一年了,卻沒什么舉動。什么是新型工業化道路?怎樣走這條道路?里面共有幾條:推進產業結構化升級這是一條。形成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這是第二條。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在各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這是第三條。然后,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發展有實破性的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等。他提出的目標和原則是非常到位的,但很可惜,一些主流經濟學家一講就是比較優勢,就是勞動密集產業,我覺得這是有片面性的,不是說不對,也正確,因為我們國家國情是人多地少,而工業化城市化還很不充分,需要幾十年的艱苦奮斗才能實現這個目標,但是還有另一面,就是在今天國際上,還是這句話,全球化的趨勢帶來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科技進步一日千里,對我們形成很大的壓力,我們必須回應,這就是一種挑戰。所以我們的挑戰是兩個方面的,一個就是自己的初級工業化,70%的農民還要就業,進入城市,這是第一個挑戰。第二個挑戰就是全球化,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這個挑戰是對我們國家安全的挑戰,是對我國13億人民的生存權的挑戰,是不能置若罔聞的。今天有些經濟學家批判我們的過失在于趕超戰略,這種批判是錯誤的,我認為,我們必須緊緊追趕,不能讓差距越拉越大。所以應該真正負責任地去討論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必須在這兩點中間有一種平衡,在經濟政策上、在產業優先支持政策上、在財力分配上,這都需要平衡,需要統籌兼顧。
我的基本觀點就是這些,大家還有什么問題?我這也是研究,工業結構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誰也不可能窮盡它。
觀眾:咱們講的產業結構多功升級的問題,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呢,結構是一種怎樣的升級辦法?改革應該是怎樣走?在目前,尤其是在這種大的全球化的過程當中,跨國公司自身有比較強大的資本優勢、技術優勢,有一個比較長期的發展積累這種規模,而我們國內的發展,我感覺一個在航空工業,一個在電信中,這兩個作例子,它的改革方向不是去整合這個產業,使它形成一個更強大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縮小內部成本,有一個比較良好的基礎,然后在此基礎上去壯大它的實力。而相反我們是把航空工業一分為三,分為幾塊,讓它內部去搞競爭,這樣的發展能不能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能不能參與國際上的大的競爭?電信也是這樣一個出路,電信改革的思路也是把大的分成小的,讓內部搞這種競爭。同時又搞WTO,又引入外國關系來參與競爭,等于說想把我們自己變成小的,然后再參與競爭,這種方式能否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
高梁:您提到了兩個行業。咱們這地方在北航旁邊,可能北航學生不少,所以大家提到航空問題。具體說,航空上我們這些年還是有很大進步,特別在軍機方面進步很大,當然這個進步也是部分引進的結果,但自己也搞了很多東西。你說的拆分的問題,它就是考慮到當時為什么拆。應該說我們過去的這幾個屬于國防口的行業,基本上是以部為主,是一套行政體系,一個它的企業制度基本不是老的計劃經濟,這是什么概念呢?它是產業也就是滿足軍隊需要,民機根本賣不出去等于國家用錢,用軍事訂貨,軍用科研的費用來維持它,在支持它,還遠遠沒有形成一個自我循環的。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的工業體系還是一個計劃經濟。它帶來什么問題?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確實我們承認內部的動力缺乏激勵機制,不僅是個成本問題,因為我們國家的底子比較薄,工業管理的整合能力,或大企業技術研發的組織能力相對比較弱,特別在企業層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