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市場經濟必須關注地緣政治
2004年07月31日 04:54 晶報
搞市場經濟必須關注地緣政治——與中國現代國際關系問題專家張文木博士對話
今日演講嘉賓:張文木
演講題目:中國崛起的戰略選擇
演講時間:14:30~17:30
嘉賓檔案:
張文木,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1957年生于陜西。1975年中學畢業后下鄉插隊鍛煉,自1979年起,相繼在西北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山東大學學習。1997年獲山東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至今,其間就中國安全戰略問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學術專著《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2000年)、《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2004年),在國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共享世界資源是中國的權利
現在西方人就想讓中國只為世界作貢獻,而不用世界資源,這既不可能,也不符合權責對等的國際民主原則。
晶報:中國近年來很重視研究地緣政治,這是為什么?
張文木:中國人研究地緣政治,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人類生產最初是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因此,土地,特別是耕地就成為關乎人類生存的第一資源,地廣糧就多,人多兵就多,糧多兵多國家就強大。所以那時的地緣政治講的是陸權。中國軍人多研究山海關,而較少研究海洋。
工業革命以來,西方的地緣政治觀點突變,地緣政治應該是和外部交換聯系起來,是法權而不是皇權意義上的概念。
中國人直到計劃經濟時代還沒有認識到地緣政治的重要性,計劃經濟更注重解決內部問題,所以對世界并不太關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開始搞市場經濟,市場本身就是世界性的,所以搞市場經濟,就不能不關注世界,關注地緣政治。
晶報:地緣政治與中國國家安全是否直接關聯?
張文木:地緣政治對我國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有直接影響。中國的地緣政治特點是東接"財源",西接能源。東部大海利于海上貿易,西亞的能源可直接與中國西部連接。一部分通過馬六甲海峽過來,一部分進入中國"西氣東輸"管道,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支撐。西部大開發,將把能源問題提到日程上來。但是我們發現,我們在日益依賴世界資源的同時,卻對這些資源豐富的地區沒有多少控制力。
地緣政治與資源政治的統一,是當今地緣政治的基本特征。資源到哪里,地緣政治就到哪里。美國人總說中國人好,中國人很勤勞,但他沒想到人能干了飯量也大。中國在為世界做出大貢獻的同時,對外部資源的需求總量也相應增大。一個人不能只干活不吃飯。可現在西方人就想讓中國人只干活,不吃飯,即只為世界作貢獻,而不用世界資源,這既不可能,也不符合權責對等的國際民主原則。
中國要平等共享世界的資源,這是我們應享的國際民主權利,是國際法賦予我們的權利。但目前看來,我們還沒有足夠的力量保護自己的這種權利。有人說,有錢不就有資源嗎?要知道財富和資源是跟著暴力走的,工業革命前英國人比中國窮,他們用槍炮打開了世界市場,財富此后就流向英國。
中國并不總是"地大物博",最近的缺電就說明資源嚴重短缺。我們已拉響了資源短缺的警報,可謂"饑腸轆轆"啊。
海權是中國持續發展的命脈
現在國家統一的任務迫在眉睫。臺灣問題不解決,中國的生存和未來發展就談不上。統一中國,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首張資格認證書。
晶報:重視海權是中國目前"新的覺悟",這是否是中國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現實需要?
張文木:當今國家經濟的競爭力,更多地表現為對世界市場和資源的擁有總量及其控制能力。而與世界聯系的最方便的載體就是海洋。各國現在都重視海權的爭奪,西方的海權是指海上控制能力(sea power)。 海權對中國則意味著平等的海上權利(sea right )。在資本全球化時代,誰擁有強大的海軍并能有效控制海上通道,誰就在國際利益分配中占有較大的份額。因為控制海洋掌握海上運輸通道,就能夠及時讓世界資源流向本國。如果將制海權比喻為"輸液",那么制陸權就是"吃藥","輸液"能以最快的速度將藥物送達病灶,見效遠比"吃藥"快。
中國的海權還包括國家統一的含義。實現中國對臺灣、南海島嶼的主權,既是實現祖國統一的正義事業,又是實現中國海權的關鍵步驟。
晶報:海外有華人擔心,中國發展軍力會不會像蘇聯一樣拖垮自己?
張文木:一個人缺鈣,難道補鈣不可嗎?現在國家統一的任務迫在眉睫。臺灣問題不解決,中國的生存和未來發展就談不上。統一中國,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首張資格認證書。中國搞現代化的目的不是祖國分裂,而是為了祖國統一。統一祖國需要富國強兵。國富兵不強,我們的現代化就失去意義了。
中國的海軍必須具有遠程和深海保護國家利益的能力,否則只能稱作"海上巡邏隊"。我們的海軍必須有足夠的威懾力。我們有60%的石油來自中東,龐大的貿易依托海外市場。任何一個貿易大國都是海上大國。西方國家崛起的經驗告訴我們,貿易是隨炮艦而不是隨合同先行的。
沒有海軍就沒有可靠的資源保障。大家現在熱衷于談論民主,其實民主是需要更多資源支撐的。資源缺乏,就會導致權力長期集中。
學者必須學會解決現實問題
一個民族不能總回避現實。長期回避現實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
晶報:實現國富強兵,需要全國人民的踏實努力和學術界的理性指引。但目前有學人并不強調實力,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張文木:一個人老在床上呆,下來走路就會腳疼。學術界長期在空中飄,談問題就不可能切合現實。一個民族不能總回避現實。長期回避現實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
歷史上,凡是學問越做越虛的時候,離亡國就不遠了。宋朝時,空講理學,結果被北方游牧民族趕到江南去了。這么富裕的一個王朝,竟被一個馬上民族所打敗,這是宋朝的秀才們怎么也想不通的問題。后來,中國學風就轉向實際,出了好多經世致用的學者。毛澤東就是把學問和現實結合得最完美的人。
未來20年是中國發展的關鍵時期。現在的學風有浮夸的成分。學者要學會"治病"。一個醫生看病不是只為了宣傳自己的理念,而是為了治病救人。藥方再好,開藥方的邏輯再強,但不治病或吃死了病人,那也就不是好藥方。中國學者必須學會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
深圳要學會"兩條腿走路"
深圳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該主動加強深圳地區文化的民族特性。
晶報:能否談談你對深圳的期望。
張文木: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需要兩個支撐點:一是西部開發,二是海外市場拓展。西部開發是為了深化民族市場,海外拓展是為了打開國際市場。深圳要將依托海外經濟和依托民族經濟結合起來。深圳要走向世界,關鍵是讓海外利潤回流到本土,為民族經濟服務,用"兩條腿走路"。深圳是世界的,是因為它首先是民族的。
晶報:深圳提出要建設國際化城市的目標,對此你有何建議?
張文木:提出建設國際化城市的目標,有很重大的戰略意義,因為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所具有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今后的發展,對香港的繁榮穩定,甚至對祖國統一,都具有很大的示范效應。
從這個意義上看,深圳提出的建設國際化城市的目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目標,也是一個深遠的政治考慮。但我們在建設國際化城市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城市民族化的任務。
深圳不僅是中國現代經濟的一個窗口,同時也是展示民族文化的窗口。中華文化在東亞政治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深圳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該主動加強深圳地區文化的民族特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