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昕講座簡訊
主題:中國城鄉二元結構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
主講人:陳昕(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青少年研究室主任,主要從事農民工問題和農村發展問題研究,曾經在重慶市奉節縣做過近四年的掛職副縣長)
時間:2008年11月1日星期六下午2:30
地點:烏有之鄉書社(海淀區蘇州街18號院1號樓長遠天地C座1單元901室,電話:010-62760856)
主辦:烏有之鄉書社
網站:http://www.wyzxsx.com
陳老師講座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歐美的城市化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一般都在3%---5%左右。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歐美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可現實是,到現在為止我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還維持在60%---70%。一些主流學者對此的解釋是:農民被土地束縛住了。如果我們想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就要實行土地私有化,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這樣農民就能夠大量的進入城市,中國的城市化也就實現了。事實果真如此嗎?
歐美國家的城市化是伴隨著其工業化實現的。歐美在其3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大約向全世界轉移了它一半以上的人口。早期的殖民主義使它在全世界能夠低價獲取原材料,高價出售它的工業產品。這使得它能很快進行擴大再生產,新建更多工廠,招收更多工人。由于勞動力供不應求,英國發生了“圈地運動”,把大批失地農民趕到城市。為了維持龐大的城市化,農村實行大機器農業,這樣農業所需的人口大大減少。我們國家的城市化能這樣進行嗎?顯然不能。我們搞不了移民也不能搞殖民主義。
其實我們也可以看看當初與我們發展處于同一水平的印度和拉美,這些國家實行的就是土地私有化。幾個博弈下來,失地農民要么成為大農場主的雇傭工人,要么涌入城市貧民窟。至今這些國家還存在有毛主義的游擊隊,要求土地革命。
很顯然,中國的城市化要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在中國的現代經濟部門,近4億多的勞動力創造了近4萬億的財富,遠遠少于美國用2億多勞動力創造了近14萬億的財富。這么說來,我們城市已經“過密”。如果還要再把農村近八億的人口移到城市,那只能是把這些人移到城市的貧民窟里。如果我們的城市化要靠貧民窟來實現,對于我們的國家和政府來說是一個恥辱。
歐美國家在進行城市化的過程當中,完全沒有碰到我們今天的情況。一方面我們有八億多農民;另一方面在現在的國際市場上,有WTO等組織制定的多項針對發展中國家的規則。中國被限制在了低端產業,我們能取得的利潤極少。我們必需進行產業升級,然而產業升級的走向和就業趨勢卻是成反比的。這就是說我們要進城的人太多,而城市能接納的人有限。歐美在這方面已經不能提供給我們任何經驗,我們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大膽探索適合自己的道路。
2.城鄉二元結構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戰略選擇
城鄉二元結構現在之所以遭人詬病,原因是城鄉之間的籍貫歧視和貧富差距,而不是其二元結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指以社會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城市經濟和以小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農村經濟并存的經濟結構。二元經濟結構在當今的中國還有其重要的作用。二元結構的農村一極是相對獨立,遠離市場的自給自足的體系。在農村,農民有自己的耕地、宅基地、社區和根深蒂固的社會關系紐帶。二元經濟的保障水平盡管不高,但它是有尊嚴的,不用看國際市場價格的,甚至是不怕經濟危機的。98年那場經濟危機,我國長三角珠三角大片工廠一夜之間倒閉,成千上萬的打工子弟失去工作,但中國并沒有像泰國印尼等發生社會動亂,為什么?因為我們還有農村這個戰略緩沖地和國民經濟的回旋余地。我們的農民工在經濟危機到來時又回到農村,休養生息去了。因此,如果我們的國家還沒有富裕到可以把所有農民接到城市,讓他們過上有尊嚴、有保障的生活之前,輕言取消二元結構是欠考慮的。
可現實是城市在道路、通信、衛生和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遠遠優于農村,城市的人均消費水平也遠遠高于農村。這一問題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家政策導致的。比如說:工農業剪刀差;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礎設施幾乎完全由國家財政投入,而國家在農村的教育和基礎設施投入有限,相當一部分要由農村自己來負擔;國家每年為城鎮居民提供上千億元的各類社會保障(養老、醫療、失業、救濟、補助等),而農民生老病死傷殘幾乎沒有任何保障。之所以出現今天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我們一直相信:中國一定是要進行城市化的,這些農民過不了幾年也全都是是要進城的,那么對農村的基礎設施,教育和醫療等進行投入就是浪費。在這樣一個錯誤的思想指導下,我們今天的農村越來越衰敗,許許多多的農民急著逃離自己的家園。在前面我們已經知道:像歐美那樣的城市化道路在中國走不通。中國必須保留城鄉二元結構這樣一種模式,這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未來中國的戰略選擇。
3.建設積極的二元經濟結構
我們現在的國民經濟戰略應該是“抓兩極,帶中間”。兩極就是城市與農村。在城市,我們要搞大工業,搞尖端科技,這是我們在國際上立足的根本。在農村呢?應該有另一套思路。在保證農民的土地產權,宅基地和戶口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城鄉二元結構要長期穩定,起碼五十年不變,國家要建設農村。
建設農村首先要穩定農村,穩定村組織,還要逐步合作化。國家應通過轉移支付和政策傾向來加強對農村的教育,醫療和農業技術培訓等的投入,要降低農村在基本服務上的成本。使農村變得有尊嚴,適于生活,是可供人們選擇的一種生活模式(小崔整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