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有之鄉周日講座
主題:反思民族產業發展之路,探討新改革開放觀(十三)
主講人:高梁(國家發改委研究員,著有《挺起中國的脊梁》)
時間:2006年1月8日星期日下午2:00
地點:北大資源賓館三層1308號
主辦:北京烏有之鄉書社
網址:http://www.wyzxsx.com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內容簡介:
自從2004年8月28日非主流經濟學家集體支持郎咸平打破主流派話語霸權以來,開啟了新世紀反思改革開放的思想解放運動。2005年主流派強行推進的“改革年”遭受重創,被“愛國年”和“反思改革年”甚至“質疑改革年”所取代。2005年年初,楊帆、韓德強、高梁、祝東力、黃紀蘇等非主流學者提出“新改革開放觀”,深入反思了國有企業改革、醫療改革、教育改革,使得“改革不能丟掉人民利益”的觀念深入人心,“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改革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成為“改革新共識”。
2005年歲末,老作家魏巍在紀念毛主席誕辰112周年的會議上發表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建議:十七大前全黨進行全面反思。進入2006年,這場思想解放運動將深入發展。楊帆2006年元旦期間在烏有之鄉演講時提出,反思將向科技、外資、安全領域進行。的確,“開放不能失去國家安全?!狈此歼@些年來我們國家民族產業的發展道路,國家經濟、技術安全面臨嚴峻的形勢,不能不進行調整。高梁先生多年來一直在產業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跟蹤各個產業的發展過程,提出很多警告意見。我們這次邀請他來分析這個領域的情況,深入反思“開放”領域的問題。歡迎感興趣的各界朋友參加本次講座,參加者請提前登錄烏有之鄉書社網站(www.wyzxsx..com)首頁預訂座位,并請提前15分鐘到場入座。
以下由錄音整理而成,未經主講人審閱
高梁:
今天給我出的題目是“民族產業”,這個題目比較大,如果集中到一點來說也不太可能,我就做一個大的綜合性的分析。
我自己定的題是“在全球化條件下國家的工業發展和自主創新問題”,今天是1月8日,周總理逝世三十周年,我當年從外地趕過來,萬人空巷送總理。四十年前,1966年3月,邢臺發生了強烈地震,傷亡比較重,周總理親自趕去慰問居民,是坐著我們國家自己造的“直5”型直升機去的?!爸?”在今天看來是非常落后的機型,但總理不避艱險。也就是說,老一輩的領導人把我國從一個一窮二白的落后國家變成一個有工業基礎的國家,而且身體力行去支持工業。我想這個精神在今天也值得我們學習。
先回顧一下國家工業的來由。中國現代工業是從1860年左右的洋務運動開始的,在此之前半個世紀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一個小小的英國把一個老大的中華帝國打敗了。洋務運動就是為了工業救國,工業自強。這個理想經過革命、改良、抗戰,都給我們一些經驗:一個落后國家要想在世界上不受欺負,要想保證自己人民的富強,必須跟先進國家走工業化道路。
今天看來,工業的概念還需要延伸,世界上的工業不僅僅是一個大機器生產的意思,而是不斷用更新的科學技術來武裝、改造的工業。國家的現代化、工業化一定是一個由先進的技術武裝的工業,這樣才能不斷跟上世界發展的腳步。所以,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偉大的奮斗目標:實現建設一個現代農業、現代科技和現代國防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當年紀念總理時,天安門廣場上幾十萬群眾打出的口號是:“繼承總理遺志,實現四個現代化”。這個理想深深地印在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腦子里。我們改革開放的初衷、根本目標是為了什么?我想這會使很多人聯想到1898年的變法維新,變法自強。是為了提高生產力,按文件的說法是“三個有利于“: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國家綜合實力的提高,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提高。
現在我感到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了,在這個根本的目標取向上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因為有不同的聲音,我們才有必要在前面把所謂“民族工業”的概念解釋清楚。有的同志說,在今天全球化的時代,民族工業的概念過時了。還有人說,在今天的情況下,甚至連國界都變得不重要了。還有一個最流行的說法,只要中國的土地上能夠吸收就業,提交稅收的企業,就是中國的企業。為什么呢?因為資本是沒有國界的,即今天的資本是跨越國界、不分國籍的。不管美國的、法國的,只要在這兒和我們合資,就不算外國企業。因為資本的性質使得政治邊界變得不重要。
這樣的話,中國在今天還有沒有必要振興民族工業,這個目標是否還要堅持,提出了疑問。但是,我還看到另一面的名言,是美國的著名的蘭德公司說的,它在報告中指出:一國的技術獨立是經濟獨立的基礎,技術及經濟獨立是國家獨立的基礎。我就感到困惑了,作為一個落后的在追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反而可以提出“資本無國界”,可以放棄技術獨立和經濟獨立的理想。相反的,作為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權威機構,反而提出了技術獨立和經濟獨立,這可以說是一種諷刺!
我明確提出,經過多年反復考慮,我認為:對于發達國家來說,在政治上沒有根本沖突,意識上沒有根本沖突,而在技術實邊相差不多的情況下,它們之間的技術交流和資本交流確實是相對不那么重要。而對于一個懷抱著追趕發達國家,堅持國家獨立自主的國家來說,它在經濟和技術處于弱勢的條件下,反而要放棄自我,顯然是不合適的。
我說的都是關于民族工業是什么含義。我先把要點簡單說完,講四個問題。一,中國的科技和工業體系面臨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二,民族工業和戰略產業。三,國家競爭力和自主創新。四,工業和科技的發展目標與改革開放的關系。
一,中國的科技和工業體系面臨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搞了五十多年的建設,我們的國力有很大的提高,經濟發展很快,以9%的速度增長了二十多年,這是任何國家都可以認為是經濟奇跡。但到今天,我國的工業結構、經濟結構還基本上處于一個初級的水平。表現為,今天拉動經濟增長最強勁的工業部門還是勞動密集型的、外向型的,由外國資本來組織的出口加工業。我們的所謂比較優勢依然在起著作用。說到這兒我都同意,但是還有下一句話,比較優勢在得到發揚時,還有另一面即比較劣勢是什么?我們的技術、高端的產業和作為國家工業核心的裝備工業,處于衰落和被外資控制的階段。
所以中國的競爭力排名,二十幾名,好像還是靠前的。但是世界上真正可以稱為發達國家的,技術先進的國家也就是七八個。之外的都是偏后的,缺乏競爭力的國家,而我們不幸是二十多名。那么,我們歷次的中央全會、經濟工作會議都反復指出,到了結構調整階段。就是說要振興自己的裝備工業,把自己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產業部門發展起來。就是用先進技術來武裝我們的工業。我們的傳統工業是電力、建材、有色、造紙的經濟技術指標離先進技術還差得很遠。轉變增長方式的核心就是用先進技術來武裝它。要提高管理水平、節能降耗,提高品質。這就是我們今后面臨的一個迫切的任務。
但是,在這個任務面前有很大的障礙。我認為,除了剛才說的有很大的一塊勞動力沒有充分就業外,還有,在全面開放的條件下,中國的高端工業和前三十年建立的基礎工業正面臨著國外跨國公司的沖擊。我們的工業面臨著跨國公司的強大競爭壓力。舉個例子,裝備制造業是工業的核心部門,而且在解放初就建立起來了。多數以國有企業為骨干?,F在國內的裝備工業增加值,04年是1.4萬億人民幣。相當于GDP的百分之八九。而我們每年投資占經濟總量百分之四十以上。在投資總量中,有百分之四十是要買裝備的,而國內的購買量中三分之二是進口的。這當中有政策的問題。你們算一下:0.4*0.4*0.66是多少?是百分之十以上。就是說進口裝備占了國內總需求的百分之十,相當于東三省GDP的總和!
是國內裝備制造的1.2倍,而國內裝備制造有一部分是要出口的。算算進口裝備在國內市場占了多大份額?70%以上的市場被它占去了!
今天說國有企業效益下降,為什么?它沒市場!可以說有體制的問題,但沒市場能有效益嗎?所以第一是擠壓我國國內的市場空間。汽車更不要說了。
第二,蠶食我國的核心工業企業。這點我就不多說了,我有一篇文章,在烏有之鄉網上,我說了十幾個案例,現在地方上限期改制國有企業,過去是廠長MBO了,現在不行了,怎么辦呢?賣給國內集團還是改革不徹底。怎么徹底呢?賣給跨國公司,統統這么干!有些是屬于原機械系統的排頭企業,花了幾十年的經歷,國家投資,大量技術人員留在廠里,作為行業的技術領頭企業,輕而易舉地賣掉!賣了以后,先是掌握百分之五十一的控股權,然后外國人當總經理,管理進出口,管財務。幾個要害口子一把住,馬上進口零配件,全是高價,賣出去全是低價,賣給自己的關聯企業,連續做幾年虧損,虧損之后咱們再談,地方政府沒錢,我要求增資擴股,最后全買了。轉眼之間,經過三四年工夫,變成外資企業。我們的最好的企業,就這么在改制中間被改了國籍!
第三,瓦解我國科技能力,壓制我科技發展空間。我們要承認,有些科技我們太差,像芯片。但有些不是。比如運十,本來是我們自己可以做的,還有汽車。但是把我們自己的科技能力棄之不用,要用外國的,要進口的。最后的結果是整個市場被外國人占領,被合資企業占領。自己的研發能力被丟掉。
最后,影響我國的發展政策。用所謂融入全球化的蠱惑性的言辭瓦解我國科技技術獨立自主的意志和能力。
大家還記憶猶新,一年前五十四個跨國公司做了什么事情?在這樣一個挑戰面前,中國面臨著被動融入全球化的前景。是走依附型的工業化道路,還是保持自主創新、自主發展的行動能力和意志?就是我們面臨的嚴竣選擇。我在一個討論會上聽到一個朋友高度概括:后進國家追趕先進、發展工業可以有三種道路,一種是蘇聯型的,一種是日韓型的,一種是拉美型的。蘇聯型的發展道路在世界上正在走向衰落,當然還不能做定論。日韓型正在顯示它的生命力。拉美型是殖民地型的,我們在四九年以前也是不由自主地走這條道路。這點還需要深入研究。
在這樣一個外國競爭處于優勢的態勢下,國家有一個最現實的選擇,就是把自己的戰略產業給劃定起來進行重點支持。這是國家保持對核心工業的控制能力、貫徹自主發展的主要基礎和最后屏障。
自主創新方針是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也是關系國家命運的戰略問題。我國建國五十多年的實踐證明,技術升級的主動權來源于產業發展的自主性,自主性是產業發展的保障。而保持國家核心產業的控制是貫徹自主創新的基礎,所以國家控制核心產業是自主發展核心工業能力的基本條件!
現在黨中央提出要把自主創新作為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增強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我認為這個方針首先要落實到對戰略產業的支持。
二,戰略產業問題。戰略產業是什么東西?我做的定義是:與國家核心戰略密切相關的一組產業,它是高科技和骨干產業,構成綜合國力的核心。這類企業的存亡興衰關系到國家的尊嚴,關系到國家的安危,關系到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戰略行動能力。在發達國家占據著技術制高點的情況下,國家對技術產業的支持領域首先是安全目標,其次是社會的基本公共福利,提高國家整體競爭力。
定義是比較困難的,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國家根據自己的需要有不同定義。比如說,高科技領域,大型油田,不可再生的資源,新能源,基礎設施。另外像汽車,不能說是戰略性的,但它是支柱性的。什么是支柱產業?也有定義的,經濟學說,產業的增加值占GDP百分之五以上的,可以叫支柱產業。而汽車是絕對的支柱產業,但我國的家用汽車的整車90%的市場,零配件大約百分之七八十的市場是被在外國或在中國的合資企業占領了。它對未來經濟的拉動究竟有多少力量很難說。
三,國家競爭力。競爭力究竟是什么?這里有很多岐義。比如說,去年的五中全會剛開完,科學發展觀中有一條是自主創新,是提高國家競爭力的核心環節。廈門日報第一版馬上出了一篇哪個書記或市長的一段話:“引進外資是我市核心競爭力。”這個概念變成了這樣。胡總書記講過:科技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內容和基礎,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這是11月26日在慶祝神六大會上的講話。這兩人的理解很不一樣啊。
我引用的是諾桑的定義,我簡化了一下,國際競爭力是以企業競爭力為核心,通過綜合反映一國的生產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能力。要素是四組基本力量的平衡和相互作用。這說明競爭力太重要了。這四組基本力量是:引進吸收能力和輸出擴張能力的平衡;民財富水平和經濟整體運行的有效性的平衡(國民財富是每個人的富?;蚧盍?,和國家整體經濟運行、產業協調能力的平衡);經濟的全球化特性和經濟內部自足化(自給自足)特性;企業和個人的創新精神和社會整體的協調凝聚力。國家競爭力絕不僅僅是一個開放,而是自己能夠消化,自己能夠凝聚起來、組織起來,形成內部的組織。微觀的活力一定要和整體的能力,個人追求財富的動力和社會的凝聚力都是相互平衡的,絕不能強調一面不管另一面。經濟學家們是不是應該先把競爭力問題搞清楚。
改革開放是為了提高國家整體競爭力,不是說給個人最大的自由,不要社會統一團結,只要開放,讓外國公司來玩我們,不許我們去回擊它。不是這個意思。只強調一面,反對另一面,絕不會達到我們期望的結果。所以,提高國家競爭力的本質是強調學習和創新的統一,個體和整體的協調,開放性和凝聚力的協調。所以,國家競爭力的本質是一種國家組織能力的競爭。制度和政策的競爭。因為競爭力是國家的行動來實現的。
四,工業和科技發展目標和改革開放究竟是什么關系?我們確實需要正本清源。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論和提法要好好想一想。地方上若說要搞自主創新,國有企業不能亂來呀,招商引資要講講自己的權益啊,馬上人家就說:發展是硬道理!你若說房地產是泡沫,他告訴你這是我們地方發展的支柱產業,發展是硬道理。
首先,我們要什么要的發展?那種說法是似是而非的,我們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國家競爭力水平的發展。人家說,你說的是空話,今天哪有人理你那一套?地方官想的是什么?你想的是什么?就你幾個人在為國家整體利益著想,現在都講的是個人利益最大化之后才能夠形成整體利益最大化,這才是競爭力的本質。
我想,如果沒有一個總體目標的設計,放任自流,我們已經經歷過這種時代,這個國家就是一盤散沙,不堪一擊。將來要不要生存?一個國家要考慮自己的整體,不僅僅是經濟財富目標。所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基礎手段是可以再討論的。任何社會也不會把這個東西作為絕對要求。要素配置市場化,銀行是不是要素?利率是不是要素價格?要是拿到市場上去,試試看!絕對是高利貸!高利貸誰受得了?美國都不敢做。而且我認為,根據對每個具體行業和科技問題的考慮,作為一個后進國家,面臨外界的強大壓迫和內部的種種矛盾,完全讓政府退出資源配置,是烏托邦,是空想,真正做下去是災難性的。所謂完全市場配置,讓國企完全退出競爭領域,很理想化,結局是什么呢?設想一下,國企完全從石油、鐵路、內陸交通等所有壟斷性行業中退出,從裝備工業的骨干工業,發電廠等等退出,結果是什么呢?幾種可能,MBO之后,入股的人本來就沒有長期打算,轉一圈就走了,包袱還得留給政府,你不得不接。也可能它拿去后干得不錯,但它沒有長期打算,沒有長期戰略,現在還沒有到對大工業進行技術投入的時候,國際上的競爭對手到那個時候與之對磊,玩不起。需要高度組織化的工業部門時,私人經濟沒有到那一步,它面對強大的跨國公司競爭的結局,一是被擠跨,二是被吞并。這是不能否認的。這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在一個落后的經濟處于追趕狀態的國家,政府是不宜退出工業的核心部門的,盡管它是一個競爭性行業。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產業結構的升級、科技實力的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從來就不是僅僅靠市場力量能夠解決的。在發揮企業和個人積極性的同時,國家必須有長遠的發展規劃,并且具備將國家戰略貫徹到底的能力。對基礎科學和關鍵的產業應用技術要進行扶持并實施具體的政策。最崇尚自由競爭的美國對事關國家安全的產業尚且要實行保護和支持,發展中國家如果要實現追趕目標,更沒有理由放棄政府支持,片面地信奉自由貿易和比較優勢信條,放棄有限的產業保護的武器,只能變成奴隸。依附性國家換個說法就叫殖民地國家。這是什么問題,社會主義強國的理想是不是要繼續堅持的問題,問題的實質在這里。
我今天主要的問題都說完了。還有半小時,我繼續說,講些實際情況,有些東西在網上已經發過了。
有一種說法很流行,國家搞產業政策是沒有用的,真正競爭起來國家的產業就會馬上強大起來。比如家電。二十年前基本是外國產品,經過競爭就上來了。這個是作為放棄產業政策、國家支持的最典型的案例。但是我也想講另外兩個案例,汽車就不說了,講集成電路。集成電路起步是1956年,是國家在制定第一個科技規劃的時候,在科學家的緊急建議下啟動緊急專項,設立了大學的專業系,有幾個從美國回來的人,非常感人的一些院士。他們說美國的硅單晶剛剛搞出來,硅單晶是半導體核心的東西,美國說你回國可以,但你的行李中不許有任何一點點技術資料和樣品。這位科學家在小藥瓶里搞了一小粒單晶塞在棉花里,這么過來的。成立了我們國家第一個半導體。
我國在文革前夕,大規模集成電路基本上是跟著美國、歐洲的,落得不是太遠。我和搞半導體的院士談過,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科技是“春天來到了”,存儲器從4K到16K到32K,一路搞下去,非???。但是沒多久,外國器件進來了,根本抵不了。下面怎么辦?國家一口氣引起了33條半微米的生產線,下了很大的本,分到各個大學研究所。但是出了什么問題?到了工廠是生產,到了大學發現研究不如生產,于是每個研究機構都把它變成了賺錢機器。問題在于不去消化吸收,一年半以后,新東西上來了,你的舊產品又沒市場了。最后的結局是33條生產線只剩下一條在運轉,其它全變成廢鐵。
就是說,我們到現在還沒有認真研究在開放和引進中間怎么樣把它變成我們的生產力,怎樣真正地在強勢競爭面前能趕上去。沒有。右派的學者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自由競爭好,開放好,不去認真研究一下中間的成敗的經驗。
還有一個例子,廣州的一個上市公司,八十年代全國引進了十六條先進的陶資元器件生產線,從美國引進的。分到各個地方。肇慶的公司原來是市屬大集體企業,變成了全國第一家搞一平方公里的工業區,剩下十五個全部跨掉。在高科技領域,我認為我們還沒有認真去研究,像我們這樣的國家怎樣通過引進、消化、前進的經驗。我到現在也不認為我已經搞清楚了。這正是我們國家面臨未來產業升級的最嚴重的問題。
再講一個事情。現在到處在說中國威脅論,講的是數字。有一個美國的學者叫喬治·吉爾波特在04年發表文章說,不用怕。他舉了一串數字說,中國變成了世界第二個外資流入大國,實際使用的外國資金是日本戰后半個世紀以來吸收的外資的十倍。言外之意,日本今天變成了世界科技第二,你中國到今天是什么?目前在年銷售收入五百萬的工業企業中,外資企業占我總工業企業總銷售收入的22%以上。外資企業的資產占我國工業企業的資產15%以上。就業2400萬人,稅收20%。他的結論是什么呢?中國對外國投資的依賴日益加深,外資企業和中國本國企業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將來中國的工業不是中國的工業,中國的綜合國力也不是中國的綜合國力,是外資的國力。數字在網上都有,什么啤酒行業、電梯行業、玻璃行業。啤酒現在就剩兩家了:燕京和青島。玻璃已經沒有自己的了,前五家被控股合資。電梯最大五家是外資控股,占80%市場。家電十八家定點企業中十一家是合資的。
有人說好得很,我是絕不敢茍同的!所以我就要對一些我的同行提出問題了,你說外資是來幫助我們就業的,好,各地城市下崗職工這么多,他們能做的是什么?我想他們最容易干的就是小買賣,開商店。但是現在占主導份額的大型超市領域,外資控制的比例達到80%以上。超市是節約勞動的。那你要外資來干什么?看不懂。
有人說,國企改革的核心問題是產權問題。如果產權還在原有單位手里,就是改革不徹底,好,一產權改革,產權變成跨國公司的,變成外國人的了。如果說在一個比例之下還有情可原,但現在的趨勢成了全部賣給外國人,迅速漫延。這個產權改革叫什么改革?它的本質是什么?我就搞不清了!
有人又說了,一個國有企業給外資壟斷了,它是壟斷力量。你多給幾個,外資和外資之間不就競爭了嗎?我想你要這么競爭下去,全是外資了,還有沒有中國人的份兒了?產權改革是這么改的嗎?!所以我聲明,公開反對這種改法!
什么以幫助中國改革為名,來實施經濟侵略,這樣的改革改下去,我們要負歷史的責任!
其它的不說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