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雙重內涵和三種趨向”講座簡訊
近兩年來,國內各界掀起了反思改革的熱潮,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當下,關于改革的反思和探討正在走向深入,反映在思想理論界,就是各種思潮的碰撞。7月15號經濟學界元老劉國光老師的一系列講話引起了經濟學界的震動,直至今日圍繞這些問題進行的爭辯依然很激烈。2005年10月30日烏有之鄉邀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副會長毛立言老師做題為“改革的雙重內涵與三種趨向”的公開講座,是對這個問題在一個方面的探討,是支持劉國光講話的一次公開表態。
毛老師近年來著力于用馬克思關于社會經濟形態內在系統結構的基本理論框架、從現代化歷史進程的視野、以審視和總結現實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為宗旨,進行“轉型經濟”的研究,對于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的歷史進程和改革的進一步走向有著自己獨立的研究和思考。
毛老師開場講道,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中國的社會形態和機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現代化基本要素的發育,從而使經濟得以高速增長。但是在今天,改革進入新的階段,在社會利益集團迅速分化的背景下,由改革的深層內涵潛在決定的三種趨向明顯化,反映在理論層面就是“主義之爭”的尖銳化,理論之爭背后的不同利益集團的利益之爭凸現。此次講座就是想從整體上,從社會結構系統變革的角度把握這場變革的內涵和趨向,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討。
任何一場社會變革都是由社會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決定的社會系統結構的變動。毛老師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為我們清晰勾勒出了社會結構的四個層次:一是生產力發展系統,例如產業結構的發展。二是狹義生產關系系統,是指一個社會微觀經濟活動體的內部結構。三是交換關系系統,即各個經濟體之間的關系。四是政府和社會這種社會基本構架的關系。
以上述四個層次為架構,毛老師在接下來講述了改革的雙重基本內涵。他認為,雖然我國現實中的社會經濟轉型是一個系統結構轉化,廣義的經濟轉型是四重內涵的轉型,然而,就最狹義的經濟轉型,即通常說的經濟體制轉型來講,也是二重內涵的轉型,即是交換關系和生產關系兩個系統的轉型,而不僅僅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轉型經濟研究中一個流行的觀點,就是單一市場化改革論,即轉型經濟的單內涵論。這種觀點認為,經濟轉型就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其實質就是資源配置方式的根本轉變。這種觀點雖然表面上強調市場經濟就是市場經濟,但隱含的一個理論前提是市場經濟天然等于私有制經濟。這種轉型觀和改革觀,就是新自由主義改革觀在理論上的表現。
他說,從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實踐來看,經過長期的理論和實踐的碰撞,經過長時間的爭論,最后認識到,我國經濟發展的程度決定著在交換關系系統層次上要使商品經濟充分發展,這是別無選擇的選擇。這一點非常關鍵,它決定著社會運行形態、體制要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也就是要進行深刻的體制改革。但是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做出什么樣的產權安排和基本經濟制度選擇,卻是存在選擇空間的。也就是說,在生產關系系統方面,客觀上存在著選擇的多樣性,在發展商品經濟的共同趨向上存在著產權怎樣構造、安排的不同選擇。這種理論上的論爭和實踐中的選擇,雖然有認識的原因,但到最后,就會凸現出其不同利益集團的博弈這一本質。因此,改革和轉型中的選擇的多樣性是客觀的,“主義之爭”是一種客觀存在。從現實來看,從整個轉型國家已經出現的各種不同結果、不同模式來看,這是已經發生的和正在發生的客觀事實。應該看到,處在轉型時期的國家,社會分化加劇,都呈現思潮紛紜的狀態,新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在所有轉型國家都是存在的,只不過這三種思潮和影響和比重在各個國家有不同的情況罷了。理論和現實都表明,由改革的二重基本內涵的不同組合潛在決定的三種趨向必然表現為理論之爭、主義之爭、道路之爭,最終的結果取決于不同利益集團力量上的較量和博弈,在現實中會轉化為三種不同的轉型模式 :
一是新自由主義思潮主導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 從整個轉型國家看,這種思潮在改革發展到要搞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來勢兇猛。該思潮宣稱社會主義徹底失敗,馬克思主義失靈,搞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別無選擇的選擇,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和私有制是天然不可分的。毛老師提醒我們,前蘇聯在新自由主義主導下走自由市場經濟的道路的“休克療法”造成其國內經濟急速下降、天文數字般的通貨膨脹、黑社會急速發育,大批優秀人才外流、教育滑坡、大多數人民生活陷入困境,這些應給予我們深刻的教訓。
二是社會民主主義思潮主導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 該種模式的代表有北歐的社會民主主義模式、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等。俄羅斯、東歐國家在實施“休克療法”后,經濟下降,社會混亂,沖突加劇。政局變幻,社會走向不同程度地向“左”偏移,社會體制和政策不同程度地向社會民主主義靠攏。社會民主主義模式本質上仍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但有較大的彈性,會出現不同的形態。東歐國家在未來仍會這一彈性空間內的不斷調整。
三是馬克思主義即社會主義思潮主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這是馬克思主義、包括西方左翼理論界在社會主義遭受挫折后,從現實出發,對社會主義的一種新探索。通過對三種模式的比較和現實的事例,結合在我們當前的國情,毛老師明確地提出,我們就是要走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這條道路,其核心就是把市場經濟與公有制有機結合起來,這條道路是真正需要制度創新的,而不是簡單地照搬別國的歷史的老路。這條道路真正能夠體現和代表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的,如果能夠搞成功,是真正能夠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貢獻的。
在這次講座中,毛老師明確地表示,他完全贊成劉國光老師的講話,認為從改革和轉型存在的三種趨向,從這三種不同走向在現階段的凸現這一事實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劉老講話的重大意義,從本質上講,劉老就是在從各個層面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抵御新自由主義的負面影響,堅持改革以來確立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目標,堅持創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模式。劉老的講話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會對我國思想界和現實社會運動產生深刻的影響 ,歷史將記下這一頁。
毛老師提出,應該看到,改革不是只有市場化這一重內涵和一種走向,最狹義的轉型也具有二重內涵和三種趨向。改革中的各種論爭,絕不僅僅是像有人宣揚的那樣,是“改革與反改革的斗爭”,這個論調是錯誤的。無論從理論或現實來看,改革中都確實存在著不同方向之爭,存在著不同趨向的改革路線之爭,存在著不同思潮主導的改革觀之爭,而不同改革觀背后本質上是不同利益集團的利益差異和對立。特別是在改革進行了20多年的今天,在改革的方向和道路之爭明顯化的情況下,否定改革和轉型中存在不同的利益趨向,否定新自由主義的存在和影響,不僅是不符合實際的,而且是別有用心的。
他明確地提出,列寧曾經說過,社會主義是千百萬人民群眾的偉大事業。改革,創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然也是千百萬人民群眾的偉大事業。我們都身處這場變革其中,都是改革的參與者,我們要積極地投入和參與到這場變革中,不做這場變革的旁觀者。這場深刻的變革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命運,關系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關乎我們每個人的命運,我們要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堅決抵御為少數人攫取財富服務并將使我們陷入歷史性災難的新自由主義改革目標。
由毛老師的講述我們可以理解和領悟到,中國國企改革要走的道路,根本不是像某些追求私利的強勢利益集團和附庸于其的學者的所宣揚那樣,只有市場化(包含私有化)才是“唯一的正確的道路”。他們所鼓吹的“唯一正確的道路”和“必然要犧牲一代人,大家要忍受改革暫時的陣痛”的那一套,那種冠以“新公有制”的各種“改制”,與改革要重塑市場型公有制主體、保證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