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童小溪教授“近代亞洲地緣政治史與當代中國”講座簡訊
3月22日(周六)下午在北京大學資源賓館1308室,烏有之鄉書社邀請了中國農業大學童小溪教授發表了主題為“近代亞洲地緣政治與當代中國”的研究報告。烏有之鄉會員和熱心讀者聽取了報告并積極參與了之后的討論。
講座初始,童小溪教授首先介紹了講座的三個主體部分:世界政治與中國政治的現實、對我們經典價值的回歸以及對現有范式、體系的超越。
童教授在對“地緣政治”等相關概念做出解釋之后,指出:當今世界的政治局勢發生了很多變化。地緣政治理論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以往經典理論如英國學者哈爾福德·麥金德的“心臟地帶理論”(heartland theory)、阿爾弗萊德·馬漢的“海權論”和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的理論都面臨著現實的挑戰。以美國為例,美軍正在逐漸減少海外的軍事基地,取而代之組建了一系列快速反應部隊,這一現象體現了對以往地緣政治理論的顛覆。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世界是適用大國“弱肉強食”的法則,而戰后發展中國家和弱小國家的聲音才逐漸得到關注。地緣政治是一套智慧的體系,不是單個的思想,它的邏輯不僅有“落后就要挨打”,還要包括“愛拼才會贏”、“團結就是力量”等。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中的一些哲理:“三國鼎立”、“唇亡齒寒”、“遠交近攻”等,都對當今地緣政治有現實指導意義。
童教授認為,中國是個大國,大國外交不同于小國外交,關鍵要與周邊鄰國保持親善,同時和經濟大國搞好關系。中國要堅持近國外交,窮國外交,尤其注意和日本、印度保持良好的關系。外交中堅持國家利益與堅持道義并不矛盾,堅持國際道義才能獲得長遠的、最大的利益。中國堅持雙邊外交政策,要與印度等國建立良好的兄弟般的友誼,建立“人民的共同體”,最終實現與亞非拉人民的合作。
童教授看來所謂“經典價值”,就是建國初始革命領袖對我們這個國家的美好期許,就是堅持革命、斗爭、建國、和平,最終解放全世界。對經典價值的回歸,包含著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回歸平等和民主的價值,亦即人民主權、積極民主和直接公民;二、回歸民族解放和民族平等,帝國主義的侵略使得中國人民真正意識到要翻身做“人”,目前我們的民族政策在全世界范疇內是處于領先地位的;三、爭取平等公正的國際政治秩序,我們要積極聲援亞非拉民族的解放事業。需要強調的是,民族主義和國際主義并不是對立的關系,往往民族主義還和國際主義聯系在一起,在民族解放中受壓迫者互相聯合是一種現象。
他提出,現今的我們,并不是以往意義上的低著頭活在中華帝國下的“炎黃子孫”,而是在抗日戰爭后逐漸建立民族意識的“工農紅軍的后代”,根本屬性就是人民當家作主。
童小溪認為我們需要對現有范式和體系進行超越。歷史在發展,要與時俱進,我們之前是大國文明的體系,有影響范圍,但沒有彼此的明確邊界;我們現在的體系是緣起于西方思想的民族國家,該體系中的主體是人民,國家只是實現目的的載體。西方的歐盟模式已經超越了民族國家的概念,美國也使用軟力量如貨幣基金組織來增強影響力。在我國,一國兩制的思想也是對傳統國家概念的創新,中國也在超越。中國正處在由帝國到民族國家的轉變,這是大勢所趨,不可避免,但關鍵在于我們要爭取一個比較好的結果。
演講結束后,聽眾與童教授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有位烏有之鄉會員問到了臺灣時局和“入聯公投”問題,童小溪教授認為,臺灣在前國民黨統治時期,缺少政治、文化、民族議題上與我們的向心力,但現在我們要積極逆轉,爭取民心,爭取向心,這不光是政府的責任,還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民的責任。之后,童教授還就民族關系、周邊國家關系與聽眾交換了看法,認為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靈活處理問題的策略是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方堃)
鏈接:童小溪教授著作《近代亞洲地緣政治史與當代中國》已經出版,在本書社有售。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