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改革開放已經走完了三十年。為了正確總結三十年的歷程,我們將舉辦系列講座,將這三十年來人民創造歷史的成就充分展現出來,將這三十年來人民經歷的曲折深刻揭示出來。我們本著為國為民負責的態度努力以“反思與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為主題舉辦系列講座,把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成績講夠,問題講透”。
“反思與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系列講座
主題:總結我國三十年來的農村改革:八十年代與九十年代的比較研究
主講人:李昌平 (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河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我向總理說實話》和《我向百姓說實話》等)
時間:2008年1月20星期日下午2:30—4:30
地點:北大資源賓館三層1308室
網站: http://www.wyzxsx.com
李昌平講座簡訊
農村改革已屆三十年。從小崗村包產到戶開始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為八十年代中國農村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呈現一片繁榮和諧的景象,然進入九十年代以來,農村則出現了大面積的凋敝與貧困。三農問題日益突出,城鄉矛盾日趨尖銳。是什么原因使農村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怎樣的改革措施和方針政策又是真正符合農村實際的呢?元月二十日,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先生在烏有之鄉對此做了詳細而深刻的論述:
李昌平對于農業發展過程他講道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追求產量增長階段,通過增加勞動力改善農田水利設施等來提高單位產出;第二階段,在產量增加的基礎上,在供需平衡或供大于需后,向非農產業即通過農產品加工、流通等要增收;第三階段,追求市場份額效益,在有一定基礎和規模后,參與市場流通取得市場收益。由此觀之,李昌平認為,八十年代的農村改革,把農民從高度組織化、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中解放出來,進行土地承包,提高了農民積極性,外加公社時期完備的水利設施,使農業產量大幅提升。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階段。在農產品產量持續增加的同時,鄉鎮企業(大都為集體企業)蓬勃發展,即開始向第二階段過渡發展。然時間進入九十年代,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體制政策的不斷變動,適于農村發展的環境漸趨惡化,主要表現和原因為:
一,集體經濟的瓦解,農民合作組織的弱化。李昌平特別強調了集體經濟和農民合作組織的重要性,認為這是根本性問題。集體所有制是農業向更高階段發展的基礎,農民合作組織是其保障。當農民分散成為一個個獨立的經濟個體后,則既無土地所有權(土地國家所有),又無對外博弈能力,只能徘徊在弱勢的小農經濟階段,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增收后隨后而來的必將是“增產不增收”的局面。而集體經濟的瓦解和農民合作組織的消失也為以后出現的越來越復雜的三農問題埋下了伏筆,形成正反饋效應。
二,經營體制的改革,由原來的供銷一體化變為小農直面市場,增加了交易風險和成本,使農民陷入了豐收賣不掉,歉收即破產的兩難境地。
三,鄉村企業的限制性改造。九十年代,政府以7%的比例從鄉鎮企業提征財稅,使鄉鎮企業不堪重負,此外,外資的大舉進入,同時享受超國民待遇,是鄉鎮企業雪上加霜。為擺脫困境,則幾乎都采用一賣了之或破產倒閉的措施。
四,農村金融體系非農化改革。到目前為止,幾大國有銀行基本撤出農村,農村信用社網點在持續減少。農用資金的短缺加速了農村經濟基礎的瓦解和小農經濟的破產。
其次李昌平還提到資本帶小農的經濟模式,即政府扶持的享受各種優惠政策的龍頭企業對農村合作經濟形成嚴重的打壓剝奪之勢。公共資源的分配不公,使城鄉矛盾加深,農村教育醫療資源進一步萎縮。
進入兩千年以來,中央對三農問題開始高度關注,并采取了許多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基本問題:
一,農業政策依然基本錯誤,對集體經濟和農民合作組織默然置之;
二,農村經濟市場化仍在進行;
三,政府支農惠農資金依然不能完全到位;
四,仍把小農承包作為基本方針堅持不動搖;
五,物權法等法律法規存在否定集體化和集體經濟的傾向;
六,對西部等生態脆弱地區進行“開發式扶貧”。
對于如何扭轉當前之勢和進行行之有效的農村改革,李昌平提出了當下最為迫切的兩條:
一,思路回歸八十年代模式,即放開放活。放開對農民合作組織的限制,擴大集體經濟,成立村民自治委員會,民權進,官權退。多予少取。
二,政策大幅度向農村傾斜,改變城鄉不平等局面,合理配置公共資源。
只有這樣,方能從根本上扭轉農村落后凋敝狀況。
活動最后現場聽眾與李昌平進行了熱烈的交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