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毓海講座簡訊:毛岸英
主題:毛岸英
嘉賓:韓毓海(北京大學文學系教授)
時間:8月19日(星 期日)下午3:00
地點:北大資源賓館三層1308室烏有之鄉書社
8月19日下午,北京大學的韓毓海教授做客烏有之鄉,為大家帶來一場精彩而感人 的主題講座——毛岸英。
做為毛澤東大兒子的毛岸英,戰死在抗美援朝的沙場,死后依然會面對這 樣的質疑聲,如果毛岸英不死,會不會成為中國的金正日?這完全讓我們有理由去弄清 楚他一生的詳細際遇,以求在正確考證的基礎上得到正確的結論。
毛岸英在28年短暫而傳奇的一生中,最高的職務是 在蘇聯加入蘇共,參加反法西斯戰爭被授予少校軍銜。他是蘇聯衛國戰爭中唯一一個在 最前線浴血奮戰的中國人,在戰火紛飛的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戰場上,他的坦克連屢 立戰功。后來他謝絕斯大林的邀請,返回祖國,也是留學蘇聯的高干子弟中第一個回國 的。回國后,在解放區搞過土改,做過宣傳工作,并翻譯了著名的《法德農民問題》, 直到后來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他的最高職務是入朝之前指揮部臨時成立的黨支部的支 書。
早在毛岸英留學蘇聯的時候,毛澤東就寫信叮囑他,要多學習自然科學, 社會科學,好好讀書,在實踐中做一個普通人。這個在蘇聯參加過真正現代化戰爭并在 戰爭中獲得榮譽的年輕人,在回國之后,反而一直很低調。
回顧毛岸英的一生,不能不提到他的母親楊開慧。楊開慧出身湖南著名學 者之家,楊開慧的父親楊昌濟留學日本、歐洲,回長沙后做教授,聞名三湘,后受邀到北大講倫理 學。毛澤東是楊昌濟門下高足,后來在北大籌辦湖南學子旅法勤工儉學的事宜。在北大 期間,毛澤東與楊開慧志同道合,漸漸相戀。1920年,楊昌濟病逝,楊開慧與家人扶靈回到湖南。1921年冬,這對患難中建立起感情的戀人,以不坐花轎不舉行婚禮“不做俗人之舉 ”的形式結婚。
楊開慧一直支持毛澤東的革命事業,她也是中共的第二個女黨員。 1922年,毛岸英出生。此后,隨著毛澤東在國共兩黨中逐漸顯示出才干,革命斗爭 的形式也日趨復雜,小小的毛岸英在這一段并沒有留下多少記載。直到八七會議決定發 動秋收起義,毛澤東把妻兒秘密送到板倉后離去,不料與楊開慧成為永別。 1931年,軍閥何健逮捕了楊開慧以及當時只有八歲的毛岸英。經過嚴刑拷打,楊開 慧始終堅持革命氣節,寧死不屈,嚴厲拒絕了敵人讓她聲明脫離毛澤東的要求,同年 11月被殺害,年僅29歲。
八歲的毛岸英失去了母親。組織安排他和弟弟化名來到上海,期間曾流落 上海街頭,當過學徒,撿過破爛,賣過報紙,推過人力車。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 毛岸青被安排到蘇聯學習,他開始在軍政學校和軍事學院學習,以后參加了蘇聯衛國戰 爭,曾冒著槍林彈雨,轉戰歐洲戰場。
1946年,國共兩黨面臨決裂,毛主席因壓力 過大,四肢麻木,難以治愈。毛岸英此時從蘇聯回國,18年后終于見到大兒子的毛 澤東,喜悅之情無法言表,大病不治自愈。一身洋裝的毛岸英開始在延安吃戰士灶,學 農,參加土改,并憑借其出色的外語能力翻譯了著名的《法德農民問題》等重要文獻。
1950年中國出兵朝鮮,同樣面臨巨大的壓 力。大家同樣擔心的問題是,我們多大程度上能夠得到蘇聯的幫助。毛岸英做為一個出 色的俄語翻譯和秘書,同時也是參加過蘇聯現代化戰爭的軍人,奔赴抗美援朝戰場。前 線幾乎沒有人知道,他是毛澤東的兒子。1950年11月20日,美軍轟炸機用燃燒彈猛烈轟炸志愿軍指揮所,毛岸英壯烈犧牲,年僅 28歲。他的遺體跟所有的志愿軍戰士一起留在了朝鮮。
縱橫沙場運籌帷幄的毛澤東是公認出色的軍事家,他一生中用兵最為困難 的兩次,一次是1946年與國民黨決裂,另一次是 1950年抗美援朝。在這兩個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極其關鍵的時刻,毛岸英做為毛澤 東的兒子,都挺身而出,為父親毛澤東也為整個國家分憂解難。
我們常說,毛主席不是神,毛主席是人。關于毛岸英的一生,我們怎樣去看待他,也許應該回到做為一個普通父親的毛澤東。
韓 教授聲情并茂的講述似乎讓大家又回到了戰火紛飛的年代,看到了毛岸英短暫 而傳奇的一生,其中的苦樂酸甜深深地感染了在場每個人。講座結束后,聽眾們紛紛表 示感謝韓毓海 教授為大家帶來這樣一場資料翔實情節感人的講座,有聽眾甚至當場賦詩表達對毛岸英 烈士的懷念之情。不少聽眾還提出,希望韓毓海教授能夠把今天的講座內容拍成電視劇,更好的表達 我們對毛岸英烈士的深深懷念。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