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分析的三種邏輯
埃里克•歐林•賴特
---------------------------------------------------------------------
主題:階級分析的三種邏輯
主講人:埃里克·歐林·賴特(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時間:2007年7月14日星期六下午3:00——5:00
地點:北大資源賓館三層1308室 烏有之鄉書社(010-62760856)
---------------------------------------------------------------------
賴特教授在講座之初先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30年多年前,中國文革還在進行的1974年,當賴特教授作為一個學生在伯克利讀書時,組織召開一個研究中產階級的會議。正當會議進行時,一個名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聯盟”的社團闖進會場,這個社團的成員身著類似中國紅衛兵的服裝,舉著標語、大字報,高喊著口號,他們指責賴特麻痹工人階級,抗議賴特組織的這次會議。賴特教授解釋說,他舉這個例子是要說明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不只是對中國有巨大的影響,它也對美國乃至全世界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隨后,賴特教授正式開始了他的講座。
賴特教授首先提出一個問題: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一方面具有巨大的生產能力和豐富的財富,另一方面也伴隨著剝奪、苦難和不幸,為什么會這樣?
賴特教授介紹了三種回答這個問題的理論:
個人屬性分析方法(The individual attributes approach)。這種理論認為富人之所以是富人是因為他們具有較好的學歷、技能、家庭背景等屬性,而窮人之所以是窮人就在于他們缺少這些好的屬性。這在歐美是一種主導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應該通過對窮人進行教育和培訓等來解決這個問題。賴特教授不反對對窮人進行更多的教育和培訓,但是他認為這種分析方法誤解了根本的問題,掩蓋了社會結構造成富人和窮人的分野這個基本事實。
第二種和第三種分析方法都強調社會關系對造成貧富差距的作用。
機會囤積分析方法(The opportunity-hoarding approach)。這是以馬克斯•韋伯為代表的一種分析方法。這種理論認為富人采取策略把生產資料、土地、教育機會、技能等資源控制在自己手里,從而把窮人排除出去,從而導致窮人在市場的分配關系中處于劣勢的位置。
主導和剝削分析方法(The exploitation and domination approach)。這是馬克思主義對貧富差距的解釋。該理論和機會囤積理論都認識到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導致貧富差距的重要作用。但機會囤積理論強調窮人和富人在進入市場時處于分配關系的不同位置,而這種理論更強調窮人在生產關系內部即生產環節就處于不得不出賣勞動力、從而處于被統治和被剝削的地位。
賴特教授認為在分析階級和不平等這個問題時可以綜合運用這三種理論進行微觀和宏觀的社會學分析,然后通過圖示介紹了如何把這三種理論進行結合。同時,賴特教授認為階級斗爭對社會結構有重要的影響。
對應上面三種分析階級和不平等的方法,賴特教授又介紹了三種關于中產階級的概念:第一種,中產階級——經濟福利的中間位置,中產階級這個概念本身就反映了從個人屬性角度進行分析的方法;第二種,中產階級是在勞動市場中具有文憑、技能等并排除其他一些人從而可以保證社會結構穩定的階層;第三種,中產階級——矛盾的階級位置:他們作為工人被資本家剝削,但作為管理者又主導著普通工人。
最后賴特教授通過漫畫“斯姆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Shmoo)”應用上述理論生動有趣地解釋了剝削的概念。
講座之后,賴特教授又就聽眾朋友感興趣的幾個問題與大家進行了交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