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焰講座簡訊:全面認識抗戰
(2007年 6月2日 8:30在高等教育學會馬克思主義研究分會學術“熱點講壇”上的演講)
主講:徐焰 國防大學戰略部教授
徐焰教授是國防大學戰略部的教授,在講座之初,他就提出我們需要理性的、多視角的看待、研究抗戰史。近年來,我們的抗戰史研究走向了幾個極端,對內缺乏階級觀點,導致善惡好壞的標準都沒有了,而另一方面又存在非理性民族主義,用一種極端狹隘、排他性的、非理性的思維方式來看待中日關系、看待中國抗戰史。另外,由于逆反心理,我們社會上還存在不少人對我們的教育整體的不相信,竟出現對國民黨的盲目歌頌。所以研究抗戰史,我們應該拋開政治宣傳,一方面要反映日本暴行,另一方面還應該檢討自己民族的問題,在軍事上則要思考一個弱國怎樣抗爭強國,在研究方法上,則要詳細研究史料檔案。
接著,徐教授分別從中日關系、中國抗戰歷程、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表現以及抗戰對中日關系的影響方面對抗戰史進行了客觀、辯證的解析。
在中日關系的分析上,徐教授從歷史的角度指出,日本對中國的關系經歷著從仰視、平視、俯視一直到現在的雙強對抗的過程。抗戰中,日本在給中國造成巨大傷害的同時,也在事實上造就了中國的真正覺醒,正是在抗戰中,中國人民才真正樹立起近代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
對于我們的抗戰歷程,徐教授指出,我們面對的是14年的抗戰史,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其中導致日本全面侵華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當時中國積弱不堪,政權混亂、分裂。對中國抗戰的各方面力量的抗戰成效的分析上,徐教授反復強調,中國的抗戰是一場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結合。共產黨在抗戰過程中牢牢把握住這一點,為農民解決土地問題,堅持獨立自主,積極發展了自身力量。而國民黨則寄希望于外援,為此甚至付出了巨大的國家權益。其中蔣介石更是利用抗戰以期消滅異己,樹立起領袖地位。這樣的定位導致了國民黨軍隊消極抗戰,面對在數量上遠少于我方的日軍,潰不成軍,國土大量淪陷。
在國民黨主導的正面戰場上,徐教授分析道,蔣政權堅持抗戰還是有積極意義的,而且正面戰場的確拖住了日軍很多主力。但另一方面,日方在戰爭前期出動70萬軍隊就占領了中國兩億人口的地區,不得不引起我們反思。在裝備上,中日差距并不很大,國民黨依靠美援,又有數量上的優勢,但在士兵素質、組織性方面上的差距直接導致中日雙方在戰斗力上差距甚大,比如日軍一個第五師團在中國戰場上前前后后就擊潰了中國70個師,這反映的是一個腐敗國家與一個上進國家的差別。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潰敗還與其消極防御、不發動全民族抗戰有很大關系。正是這些原因,抗戰勝利了,但國民黨政權卻失了民心。
而在解放區戰場,中國共產黨明確了抗戰是有民族革命與民主革命雙重任務的,堅持把抗戰與民生結合起來。中共抗戰始終堅持把發動群眾作為重點,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堅持游擊戰,也不放過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明確抗戰是一場持久戰。經過八年抗戰,中共越抗越大,獲得了極大發展,毛澤東思想也在這個時期得以成熟,為新中國的誕生墊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徐教授指出看待中日關系必須結合到國際環境中去。中國抗戰的勝利是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大背景下,日本戰敗后,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美國又把日本作為其在東亞的戰略點,美日由此結成軍事同盟。戰后,日本右翼化傾向也越來越明顯。這些因素都在影響著中日關系的變化,但我們還是應該從大戰略著手,爭取日本中立。
最后,講座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沅舟 整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