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廖曉義老師應邀做客烏有大講堂為大家獻上了題為“世界環保的希望在中國”的講座,就人類環保面臨的困境和出入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首先,廖老師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另一種文明模型。作為一種文明模型在人類活動各個方面都有現實意義,中國的傳統智慧講和諧,身心和諧、個群和諧、天人和諧,這些智慧為解決當今世界的危機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出入。這些傳統智慧與環保理念結合就是中式環保理念,就是要減少對物質能源的過度依賴和消費,同時要發現作為快樂來源的心能和作為健康來源的體能的意義,蓄心能增體能惜物能的三能的平衡,樂和(道)是完全能做到的,另一種生活是可能的。
因為一直尋找有從根本上主旨上決環境問題的辦法,所以產生了由西式環保到中式環保的轉變,對比西式環保理念和中式環保理念,西式環保理念模型中并沒有提供從根上本解決環境問題的藥方,西方環保并不把生活方式作為環保內容,相反現在的所有環境問題都是西方發展道路的結果。而順天惜物順應自然減少物質消耗的中式環保能有效的解決人的身心、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國的傳統智慧講身心和諧,增強生命意識,當生命意識復蘇的時候人們的環境意識也會復蘇。中國的傳統智慧講個群和諧,避免人們利益相分離的制度設計,使道德和金銀相和,取之有道取之有度取之有形,實現社會共制和經濟共贏。中國的傳統智慧講天人和諧,能有效的解決企業效益最大化不斷的擴大再生產和自然資源供應有限性之間的相矛盾。創造環境共存、社會共制、經濟共贏、生命共享、文化共榮的新式的生態文明。
廖老師還談到,作為一個民間環保組織,樂和家園做了些什么。在經濟規模較小的鄉村,我們結合環境共存、社會共制、經濟共贏、生命共享、文化共榮的發展理念發展了自己的鄉村樂和社區。發展社會企業——追求社會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以社會企業入手完成企業轉信、產業轉型、生命轉軌、意識轉變、文明轉型。社會企業走進鄉村,在鄉村建立整體的文明模式,方方面面都蘊含著和諧和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發展城鄉共生,讓鄉村有城市的氣息,城市有鄉村的氣脈。
為什么說世界環保的希望在中國:首先中國具有這樣一個博大精神的文化,不管是中國的文明模型、哲學模板、現實模式都是擺脫西式發展模式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其次是中國還有鄉村,鄉村還有它獨特的更接近生態文明的文化。而在高度城市化的國家只有工業化的農場。再次中國人民的思想還沒有完全被西式的發展理念所征服,還有很多人在反思中國發展中的得失,而且在政府報告中明確提到發展生態文明。
講座結束后,廖老師與網友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回答了很多網友的提問。(烏有之鄉通訊員 zh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