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烏有之鄉講座簡訊
----------------------------------------
主題:國有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外部條件
主講人: 高粱
國家發改委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循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發改委大飛機項目協調小組負責人。烏有之鄉顧問。
曾任《經濟管理文摘》雜志社執行主編,《中國產經新聞報》社副總編。兼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特約研究員、國防經濟研究會理事 、環境文化促進會理事。
時間: 2007年4月21日星期六下午3:00
參加范圍: 感興趣者皆可參加
----------------------------------------
4月21日下午,國家發改委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高粱老師應邀,在烏有之鄉作了題為“國有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外部條件”的講座。
根據最近對一些資料的收集分析和整理,高粱老師首先依據相關統計年鑒,概括介紹了當前國企的總體狀況。通過對98年與05年資本、工業經濟、總產值等數據以及從業人員等數據的對比分析,高老師指出:國有企業的份額大幅下降,私營企業十倍二十倍增加,外資、三資企業增長數倍。具體到各行業,高老師指出,在鋼鐵、電力、交通運輸、制造業等行業中,國企占絕對優勢;私企在采礦、食品、輕工、醫藥、化工原料等行業中占絕對優勢(50%以上份額);外資企業則在高端領域(信息產業、儀器儀表等)和部分輕工業中占絕對優勢(80%以上)。也就是說,僅就工業領域而言,國企在高能鋼鐵、電力、制造等行業中占絕對優勢;在競爭性行業中處劣勢;在高端產業中,國企和民營企業爭不過外資。
高老師講的第二個主題是分析國企的功能,即為什么需要國企、國企應當干啥?他說自己個人希望不從社會主義性質或憲法層面去談這個問題,而是從實際情況出發解答這個問題。高老師說,對于一個后發國家來說,國有企業更多地和這個國家的發展戰略目標(實現現代化)相關。這個階段中如沒有一國企為標志的國家動員過程,后續的發展就變成無序的,因而發展不起來。這即“大投資理論”。印度的前三十年就是例證。他說,基礎工業(基礎設施建設、電力、鐵路、交通港口等)對市場反應不靈敏,同時投入大私企搞不了,只能大規模集中控制。因此,在工業化初期幾乎所有國家都從形態各異的國有企業起步。同時考慮國家要控制金融安全、國防工業等經濟命脈,還在推動高技術行業發展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對于后進國家來說,國有企業是實現追趕戰略、完全按成工業現代化的基本力量。
高老師說,現在有人只簡單的與美歐進行國際比較,說我國國企份額太高,是沒有道理的。他強調,不僅要反對簡單、抽象的國際比較,更要反對聽信某些外國人的指手畫腳。
高老師講的第三個問題是國企的生存發展空間問題。他說,改革前的國企總體發展狀況良好,但同時要看到那是帶有溫室發展色彩,尤其在追趕國際技術進步方面。改革后引入競爭應當是好的,但現實中卻看到大量國企沒經得起競爭。除了不正當競爭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主管國企的政府部門和國企管理層在此過程中管理能力大幅下降,即管理層大規模的損公肥私、貪污腐敗。同時,大批國企工人的下崗(4500萬)流失了大量熟練工人和優秀管理者。也就是說再加入WTO前,國企就沒經受住考驗。同時應當看到,02年以來國企的生存環境好轉,剩下的國企則在管理競爭方面有大幅度的提高。高老師舉了幾個企業的例子說,中國人是能管好企業的,畢竟已經管了三五十年都干好了。企業能否干好與所有制無關,最重要的是有沒有一個好領導班子、一把手有沒有責任心。如果國企沒搞好,一要打廠長屁股,二還要打國資委的屁股。
他說,要給國企一個好的生存環境,就要打破原來那種“只破不立”的做法——即私有化一私就靈的觀念。深化國企改革更是一個實事求是的建設問題。
最后,高老師順便講了一下裝備工業和關于破除壟斷的問題。他說,要保住裝備工業、振興裝備工業,必須發揮企業積極性,依靠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組織“官、產、學”鐵三角,必須把改革政策、開放政策、自主創新和振興裝備工業司方面政策統一協調起來。談到“破除壟斷”,高老師說,他對一個突出感覺是:有些同志在對待壟斷行業上,混淆概念、缺乏具體的行業分析,把競爭與私有化等同起來,把壟斷與國有等同起來。他舉了幾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進行說明。比如,鐵路、電力系統由于技術性能的限制必須壟斷,一旦競爭就會癱瘓;我國民航現在并成三家大航空公司,外加幾家地方公司,這本身就呈現出一個國有絕對控股的競爭性行業(即經濟學中所謂“寡頭控制的競爭機制”),沒有“民航是壟斷企業”一說;我國的航天一集團和二集團,首先無法私有化,而且一和二之間也不可能形成競爭關系,只能是行業分工互補關系。
講座在大家的熱烈提問與高老師的熱情回應中結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