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理論與韓國經驗
主題:批評理論與韓國經驗
主講人:韓相震(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客座教授)
童小溪(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時間:12月9日下午2:30
地點:北京大學資源賓館1308室烏有之鄉書社
下面是講座錄音文字整理稿,未經主講人審閱:
主持人: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烏有之鄉參加活動。我們今天下午邀請到的是韓國首爾(漢城)國立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韓國光復60周年紀念事業推進委員會執行委員長韓相震教授,請他就“批評理論與韓國經驗”為題作此次講座,同時我們也非常感謝我們的朋友中國農業大學的童小溪老師和北京師范大學的戰洋來為本次活動做現場翻譯。我們有請韓教授開始今天的講座。
韓相震:
下午好,我現在在學中文,但是我現在還不能用中文做演說,請原諒我用英文來演講。我叫韓相震,我是今年3月份來到中國,現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社會學。
我很榮幸今天見到大家,很高興來到這里,我講的題目是批評理論和韓國經驗。我希望能夠在一個小時內講完,然后和大家進行一些討論。我是在美國取得的博士學位,在很久以前,在1979年,我做的論文是有關福柯和哈貝馬斯,福柯和哈貝馬斯都是我的老師、前輩,我很敬仰他們,但是福柯是在1974年去世,所以我沒有機會見到他,這兩位也經常去美國,大家不是和我在一個地方,我當時是一個很窮的學生,所以不能夠去見他們,后來我在德國做了博士后。我在德國的時候跟的導師叫做(克勞斯·奧斯),他也是一個著名學者。在完成了博士后之后,當時我回到了韓國,我在首爾國立大學開始教書,那是在1981年。當時韓國還處在臭名昭著和瘋狂的樸正熙獨裁政權之下,作為知識分子必須要找到一種辦法來參與當時的民主運動。
也許大家都知道哈貝馬斯是當今西方批評理論的主要學者,他很著名,為了建構批評理論,他和其他理論進行了論戰。1981年我回到韓國首都首爾之后,我開始思考,是否能有一種東亞版本的批論。我發現在批評理論當中有三個重要元素,就是現在大家能看到的。
第一個元素就是對我們當代社會里的矛盾進行的社會分析。
第二個問題是主體性問題,就是行動者,在我們社會里有哪幾個行動者,他們有機會改造我們的社會。
第三個問題是對我們未來的選擇,也就是我們的未來有什么另類的選擇,我們當今的社會是充滿了問題、充滿了沖突、充滿了風險。作為知識分子,我們應該思考未來的選擇。
我們可以用批評理論的角度來考察韓國,包括中國社會存在的一些問題,把這些問題可以大致分成五類,對它進行社會分析。
第一,首先這個社會的權威主義的權力結構。
第二,資本主義的不平等的發展和剝削的模式。
第三,置身于社會結構中的不負責任的特權。
第四,一切現存體制文化上的基礎。
第五,風險社會的后果。
這些問題都很多,我需要很多時間,我先條一些討論,然后我們其他可以在后面討論的時候再談。在我們這個社會里存在著各種群體、各種階級,其中會有一些群體和階級在理解社會問題、解決社會問題上要比其他的階級群體更有能力,我們需要辨別出這些群體。要做這個工作我們需要有三步來走,第一步需要做一個階級分析,第二步要做一個所謂的對社會運動的話語的分析,第三步我們要對不同人群、不同代、不同年歲的人進行分析。
我在中國遇到了許多社會學家,他們對階級分析非常感興趣,在中國現在很明顯出現了階級分化,工人階級、農民階級、中產階級、地方統治階級,所以首先第一步需要搞清楚社會的階級構成是什么。其次要對不同群體的各種運動做分析,第三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做不同代之間的,也就是輩分的年輕人、年老人、中年人等等,他們在社會中起的作用。
第三個問題是未來的選擇,我們未來到底要什么,從批評理論來講,從馬克思一直到今天的哈貝馬斯,可以看出他們都是有著特別西方的哲學傳統的。我們是在東亞,包括中國、韓國、日本一些東亞國家,基于這些國家的文化、規范,我們要基于這些來思考未來有什么樣的選擇。在西方很多人在談一些他們的思想家,包括康德、馬克思、韋伯等等,我們在東亞只談這些難道就夠了嗎?我不認為是這樣,我們東亞國家有自己的文化和傳統,包括規范價值,所以我們未來的社會選擇跟這些有關。
所以總結起來,我們首先就要鑒別出來現在面對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其次,我們要指出誰最有能力為解決這個問題而斗爭。第三,要搞清楚我們未來要的社會是什么。
我們現在就開始談韓國經驗,我們用這樣一角度來談,也就是說作為一個斗爭空間的市民社會,在韓國社會我們能夠看到各種政治力量的很緊張的平衡。在韓國社會我們能夠看到各種價值態度之間的分配是非常平衡的,是對等的。過去的韓國社會是更偏向保守一邊的,過去這邊比較沉,現在出現了變化了,出現了一種平衡,進步的力量增加了,這是因為大批的年輕人當中具有進步的態度、價值。這個是在另一個角度來看態度的分配,最左邊是民族主義的態度、價值,右邊是全球主義的,我們能夠看到這兩種現在基本上處于一種平衡狀態。在過去民族主義曾經是很強烈的,但是今天基本平衡了,這是對我來講很有趣的現象。假如我們把剛才兩個圖結合在一起來看,剛才的保守、進步和民族主義、全球主義加在一塊兒來看會發現一個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每一個不同的顏色代表了不同的代記,50歲、60歲等等,我們來看他的坡度又都各有些區別,但是坡度基本上都是從低到高的,現在其中可以發現這么一個規律,如果自己認為自己越年輕,你的價值就會是越進步的,或者是越全球主義的。我做過很多種調查,其中包括變量,包括有代記變量,有收入、居住地等等,但是我都發現存在這樣一個斜率、坡度。
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在過去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是進步的話,他一般都會表現出民族主義的態度,但是事情發生了轉變,現在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是進步的話,他會更強烈地表現出全球主義的表現,這個事情對我來講是非常驚人的。這說明了在市民社會當中,一個理性的、進步的、而且講究實際的社會運動已經成熟了,整個社會也可以照著這種方向發展。現在我是出來解釋一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變化,我想以三個因素來解釋它。這三個元素我把它分成這樣三種,是社會結構的元素,或者是推動者。第二個是技術上的推動者。第三個是文化上的推動者。在這個社會轉變上存在一種大量的互相支持的力量,當三個推動者在全球化時代結合一起,這三個元素互相推動。
首先,我們來談社會結構的推動者。現在我們回到最開始談到的三個分析,首先就是社會分析,社會分析里我們要談的當然是像中國、韓國這樣的社會在高速的經濟發展、劇烈的現代化運動當中出現了很多很多問題,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今天這里先省略過,我們直接跳到第二個問題,就是主體性、行動者的問題。
在整個1980年代,韓國出現了很多學生運動,社會運動,在韓國現在的中產階級實際上就是在學生運動社會里產生出來的,當時參加學生運動、社會運動的人已經組成了現在韓國的中產階級,他們是中產階級的主體,他們這一代人具有很多跟社會運動相關的價值,包括改革、民主化和北朝鮮建立正常關系等等。我寫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有關于在韓國的社會轉變,在這篇文章當中我特別注重了中產階級所處的角色。現在這里面談到的是有一個稱呼,在韓國有這樣一群人,管他們叫做“386”的一代,3這里是指他們年齡在30歲,8是指他們在80年代上大學,6是指他們在60年代出生。386的這一代是在80年代上的大學,那個時期當時韓國有很活躍的社會運動,現在他們已經都不是學生了,都已經是工作了,都是白領了,都是在一些公司工作,是部員。但是他還保持著他們在學生時期的價值,包括他們的認同,他們之間是非常認同自己的,就是他們之間很團結,而且他們的價值認同是要幫助弱勢群體,而不是追求自己的自私利益。在韓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因素。所以在韓國出現了這樣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是由中產階級組成的,他們繼續支持社會的改革。
現在談一下技術因素,技術因素主要是指互聯網,在韓國互聯網的使用是非常地普遍,可以說其程度是世界領先的,因為所有的人都在用。所以第二個技術因素也跟互聯網有關,跟剛才講的386一代也是非常有關的,因為386的一代也是使用互聯網,以及對IT技術非常熟悉的。
第三個因素是指文化因素,這里主要談的是全球化,在全球化下,我們發現中國也是處在全球化的情況之下。我們所說的傳統文化也可以用全球化的角度來審視。在談文化上的變化時,我們可以看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做宏觀階段,在宏觀階段里主要是以社會運動為主,主要是反對權威主義的社會運動。第二個階段叫做微觀階段,還是386的這一代,他們現在已經權威主義基本沒有了,已經缺少一個公敵了,他們存在的是微觀方面的情況,而且這一代也是數碼的一代。總之他們要面對一些日常生活的問題。
我現在馬上就要進入到這次要講的結論了,我來過中國很多次,這一次在中國待了九個月,我也看到在中國有一些問題跟韓國是共同的,這些問題我們作為公民都是必須面對的。首先我們要知道如何去理解這些問題,知道問題是什么。其次,我們要知道哪個階級、階層能夠理解這些問題,現在這個群體或階級,他們能夠去說什么、做什么來解決這個問題。當然可以由政府來解決問題,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只由政府來解決的,因為作為公民,我們也能夠去做什么,畢竟公民才是我們社會的主體。
我現在準備給大家提這樣一個問題,而且這是一個開放的問題,就是說我們今天的中國面臨的是什么問題,在迅速的經濟發展下出現了哪些嚴重的問題,這也是批評理論最重要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我們希望知道在中國哪個群體最有能力來理解這個問題,以及去解決這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就是我們所要的新社會到底是什么樣的,新社會不是說只是由政府創造出來的,而是由自由的公民去創造出來的新的社會。
回到我們今天開始提出來的問題,對于韓國社會分析的問題已經基本是比較清楚了,特別是第二個問題,有關主題性,也就是剛才提的386的一代,他們作為中產階級是社會的主要影響者。對于中國這三個問題還都是比較開放的,中國現在哪個階層能夠影響,特別是第三個問題更是開放的,我們到底想要一個什么樣的未來的社會。
剛才所談的第三個問題也許對我們來講是最困難的,過去從馬克思到哈貝馬斯,有很多人都在談人類的解放,而且他們是以極大的熱情在談這件事情,而且大家是在談解放、革命,如何建設一個好的社會。今天世界變化是如此之大,似乎已經看不到期望了,很少人還在談解放。現在我們這一代人是在十字路口上,我們應該可以做一些重大的決定。
東亞國家都有悠久的文化,我們有儒家、道家、佛教這些文化資源,以及我們還有很長的歷史,很西方很不相同的一種文化想象。所以,我們在考慮未來社會的選擇時,必須考慮我們手中有的可利用的文化資源,而且要保存自己的文化,這個任務是很艱巨、很困難的,但是我們一定要做。
童小溪:作為結論,韓老師把這個題目做了一個結論,大致翻譯一下。社會分析基本上是有了一些成果,其次三個主要推動力之間的互動,這個分析是可以找到市民社會中社會的行動者、社會的主體對于在社會轉變中的作用。對于社會轉變的目標,雙重民主化的概念可以提出來。他待會兒會解釋什么叫雙重民主化。但是最需要加以注意的,澄清的問題是最后的問題,就是說我們批評理論在東亞規范的價值基礎到底是什么。
韓教授認為能夠從西方學到的最好的東西是所謂的雙重民主化,它主要是講首先有國家權力的民主化,其次還要有一個市民社會的民主化,比如說在市民社會中有的群體會有很大權力,而有些群體會排除,所以還需要民主化。作為最后的結論,未來的社會為了要有這樣一種新的視角,未來我們的生活是什么樣,必須要基于我們東亞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而且這個成為一個我們新的重要任務。
謝謝大家!
——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