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通訊員小五子)主講人:楊思遠,男,經濟學博士,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中央民族大學國家“985”工程經濟社會發展中心副主任。曾在西部地區做了長期的民族區域經濟調研工作。
貧困,在中國是很常見的現象。在多數人的眼里,貧困就是簡單的“窮”,就是缺衣少食,就是上不起學、看不起病……但提到貧困,人們更多的是依靠感性的認識,卻缺少科學深入的研究。所以就出現了很多困擾著人們的問題:何為貧困?貧困有哪些?貧困的特征是什么?究竟是什么導致了貧困?
講座的題目“村貧論”,聽起來似乎是是化《國富論》而來的。然而就像《國富論》討論的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一樣,楊思遠教授的在兩個半小時的講座中,以一個有代表性的西北少數民族村莊——咀頭村為例,集中探討了當地貧困的性質和原因,并指出當地的貧困在西北地區乃至全國是具有代表性的。
講座之初,楊教授就向烏有之鄉的聽眾介紹了調查地的基本情況。咀頭村,隸屬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汪集鄉。地處黃土高原,干旱少雨,年降水200-300mm,地面溝壑縱橫。當地居民全部是東鄉族,信仰伊斯蘭教。東鄉縣是國家級貧困縣,2008年人均年純收入1419 元。全縣人口為28萬,其中含16.9萬貧困人口,財政收入2416萬元,支出9億元,缺口全部由中央轉移支付。貧困是東鄉族經濟最基本的特征。
之所以選擇調查咀頭村,是因為它在西部地區具有代表性,而且對于研究經常被忽略的少數民族與漢族經濟發展差距的問題,可以提供有益的經驗。普通的經濟分析和結合少數民族特色的分析也是楊教授本次研究的特色。
首先,楊教授提出研究關注的主要問題:為什么長期不能脫貧?貧困的根源是什么?
關于貧困的原因,從村干部到村民,到全國各地的三農問題學者,下述觀點都有很多的支持者,楊教授對此一一作出評論:
1、 自然環境,尤其是干旱導致了貧困。雖然直觀來看,干旱對農作物產量的限制、對農作物品種的限制,的確導致了農民的收入減少。但楊教授對缺水導致貧困表示懷疑。他指出:缺水能影響經濟的前提是當地以傳統農牧業生產方式為主導,而對其他行業,水的制約作用不會如此嚴重。
2、 缺乏礦產資源是貧困的原因。這種說法的合理之處是,看到了單純的農牧業無法致富,看到了工礦業的好處。但礦產資源不是能否致富的決定性因素,經濟史上各國的經驗證明了這一點。東鄉的問題是沒有現代工業體系。
3、 文化素質低制約了發展。這也是很多三農學者的觀點,與前兩種觀點相比有進步性:把貧困歸結到來了人的身上。但是楊教授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批駁了這種觀點:人本身是勞動的產物,不同的生產方式對人的要求是不同的。東鄉的主要生產方式是農牧業, 需要體力而不是智力,知識對生產并無用處,并且農牧業供養不起大學生。所以文化素質低不是貧困的原因,只是農牧業生產方式的產物,是貧困的結果。
4、 缺乏資金是貧困的原因。楊教授之初這種說法是貧困的同義反復。“因為沒錢所以貧困”是錯誤的。西方經濟學認為,“窮是窮的根源,富是富的理由”。而馬克思主義指出,如果說明不了生產的貧困,就說明不了再生產的貧困,這種說法沒有從根本上解釋“生產為什么貧困”。
5、 基礎設施落后是貧困的原因。東鄉縣位于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匯點,地形對于交通發展不利。公路質量差,事故多發,通訊質量不佳等不利因素制約了經濟發展。但楊教授舉例說,在他們去調查地的路上,見到有人用車拉著一只羊去趕集,但是發現不久又拉回來了,羊沒有賣出去,由此得出故基礎設施是貧困的原因是站不住腳的。自給的農牧生產剩余產品很少,家家都種小麥和洋芋,同樣的商品沒必要交換。交通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是社會分工的前提,并且只有存在了社會分工后才能發揮作用。沒有大宗的商品交換,路修了也是白修,因為沒有東西可運。這可以歸結為“傳統的農牧業不需要交通 ”。
6、 疾病致貧。楊教授舉例說,村里有一戶人家,男人癱瘓七八年,家里一貧如洗,與其它無病家庭相比非常貧困。但他對這種說法深表懷疑。他認為,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正如我們不能把貧困的原因歸結為吃飯一樣,也不能把原因歸結為生病。如果某個家庭能被吃窮病窮,是因為這個家庭的經濟有問題,靠有病不治,攢下些錢并不叫富裕。并進一步指出,富不應該是節儉消費的結果 而是增加生產的結果,有病沒錢看只是窮的表現,而不是根源。
7、 市場發育程度低導致貧困。楊教授指出,只有形成了細密的社會分工才需要市場,汪集鄉政府建了三個市場 但是沒有人去交易,所以缺乏市場不是貧困的根源。
8、 勞動力不足致貧。楊教授認為有些人家確實貧困,并且缺乏勞動力,但他不認同勞動力短缺致貧的說法,因為該村每年輸出大量勞動力。這就說明了存在一個矛盾:村里勞動力富余和某些家庭勞動力缺乏并存。進一步可以得出,貧困不是因為該村缺乏勞動力,而是因為經濟組織以家庭為單位。根源在于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方式。包產到戶要求保證每個家庭都有勞動力耕種,而這恰是無法保證的。雖然東鄉實行三胎制 很多家庭有六七個 但不能保證每家都有男孩。
通過指出上述所列原因的片面性,楊教授進一步說明,針對這些原因指定的脫貧措施都是無效的。在給出自己對貧困根源的見解之前,他先討論了咀頭村貧困的性質。
楊教授指出,咀頭村的貧困是“貨幣缺乏型”貧困。“自己不能自足”的小農經濟,意味著家庭的生產能夠滿足部分基本的需要,但是缺乏剩余產品進行交換以獲得貨幣收入,導致除了吃穿等基本需求 都得不到滿足,如婚喪嫁娶、蓋房子上學,即“勞動力再生產的許多環節無法得到滿足”
接下來楊教授給出了自己對于貧困根源的答案:
“農牧業生產和家庭自給的小農生產、傳統的手工生產方式、人多地少的長期局面導致的“自給的生產提供不了貨幣收入,不能自足的消費又產生了貨幣需求”的局面,是造成貨幣缺乏性貧困的根本原因。
而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強化了這種貧困。在消費領域,強化了自給不能自足的程度,因為一個村的自足程度比一個家庭的自足程度要高。雖然家庭承包后,有些家庭的貨幣收入更多,但家庭依賴市場的程度也更大,強化了自給性的農牧業生產方式,導致了貨幣缺乏性貧困的惡化。”
隨后,楊教授介紹了當地貨幣缺乏的貧困生態,即當地對貨幣缺乏的解決辦法。對此做一些了解是制定脫貧計劃的必要工作。
楊教授把其總結為“四大貨幣收入”:
1.賣羊。缺錢的時候東鄉人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賣羊。在當地一只羊賣到400-500元
東鄉人把羊當作“銀行”。平均每家一年賣三只羊,收入1500元。
2.外出務工。在收割麥子之后的9-11月,東鄉人去從事勞動密集形產業的工作,月收入為700-1000元每人每月。一個正常地家庭該項收入為2000元。
3.國家對國際級貧困縣的補貼。有基礎建設、農業生產、教育等方面的多種補貼,每戶平均可獲得三千元。
4.債務。東鄉族存在三種信用,一種是“伊斯蘭信用”,沒有利息沒有合同,不規定期限,非常普遍,運轉良好,是主要信用;一種是農村信用合作社貸款,額度不超過5000元,期限10個月,利率全國相同,要求村干部做保;還有就是高利貸,這是最糟穆斯林詬病的,但也是最需要的,因為他們呢總是會短缺貨幣。高利貸在東鄉的肆虐表明缺乏貨幣已經嚴重制約了東鄉的發展。
這四大貨幣收入的不同組合組成了各個家庭的經濟狀況。這種經濟狀況是悲劇發生的溫床,大量兒童無法上學、蓋房子難、治不起病等等。
針對東鄉的現狀,楊教授又介紹了東鄉縣政府制定的脫貧計劃。主要包括四個項目:
第一,一區三帶建設。以達坂城區為中心,劃定三個經濟帶。主要內容是修路、修渠、規模養殖場、進行水土保持工程等。這是工業化、城市化的戰略,與整個國家的戰略是一致的,但楊教授認為這沒有改變廣大農村的自給性的農牧業生產方式,所以執行至今作用不大。雖然咀頭村離達坂城不遠,但是沒有可去交換的商品。村民還吃不到達坂城的淀粉,因為沒錢買,城鎮加工廠也缺乏原料,農村既不能聚集農產品,也起不到支持小城市的加工業的作用。
楊教授指出,用國家的錢在類似東鄉的地區搞基礎建設可能得到兩種結果,一是搞成功,但將導致城鄉差距越來越大;或者會由于農村拖后腿,導致城鎮建設的失敗。前一種情況正是在烏魯木齊發生的。廣大的鄉村沒有改造,農村的傳統生產方式沒有得到改造,但城市發展得很好,這也是導致社會動蕩的原因之一。
第二,三大特色產業開發。
1.洋芋和養羊
2.經濟林:花椒 酸巴梨
3.勞務輸出
楊教授認為這里面新的內容不多,只是對已有的經濟形勢做出了肯定。
第三,基礎設施建設。東鄉用國家四萬億的投資修建公路,但楊教授認為公路修完利用不起來,作用不大。
第四,改善民生政策。楊教授認為這本質上還是依靠國家的轉移支付補貼農民,只是權宜之計。
楊教授認為,這四種方法都沒有觸及對傳統農牧業的改造,這種做法不會脫貧,而只是使導致貧困的根源茍延殘喘下來,茍延的時間越長,需要的外部輸血越多,借款、打工、補貼,都是外部貨幣收入的例子。
最后,楊教授介紹了他向當地領導提出的三個建議:
第一,變農業生產方式為工業生產方式。
第二,變農業生產方式為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現代農業是不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建立在分工的基礎上的,以現代的機械生產為基礎的農業。自然環境與發展現代農業并不矛盾,以色列的蔬菜種植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必需打破以家庭為單位的基本經濟組織,代替以合作組織。因為工業化過程中,不應先工業化后合作化,而是正好相反。楊教授舉例說,在集體經濟時代,咀頭村養殖場很有規模,最多的時候有300只羊,但遺憾的是被干部考察吃光了 沒有積累起來,如果積累下來,是一筆不小的財富。他認為,必須先用合作化的形式進行原始積累 逐漸發展非農產業,而家庭無法完成這一積累,正如毛澤東指出的:家庭是陷中國農民于永遠貧困的總根源。
總之,楊思遠教授給烏有之鄉的聽眾做了一次見解深刻、內容翔實、語言活潑的講座,不僅使人了解了咀頭村以及類似的廣大農村貧困的本質和真正的脫貧之道,還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了一些經驗。許多聽眾都反映,楊老師的這場講座使人受益匪淺,真正道出了中國三農問題的本質,楊老師也對在場的觀眾的疑問做出了很好的回答。最終,我們在陣陣掌聲中結束了這場講座。「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