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遠北林講座簡訊
當今社會背景下,大學生人生道路的選擇
主講人簡介:楊思遠,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理論課閱卷組成員。近年來先后在北大、清華、北航舉辦多次學術講座,深受大學生群體歡迎。
2007年12月1日晚,應北京林業大學生物學院團總支和烏有之鄉的邀請,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楊思遠在北京林業大學做了一次講座,與同學們暢談大學生人生道路的選擇。
楊老師的講座主要圍繞這三個主題:一、時代和個人的關系;二、我們處于一個什么樣的時代;三、在今天的時代,個人應該走什么道路。
一、時代和個人的關系。楊老師首先談到了航天員楊利偉的故事,楊利偉1965年出生于遼寧綏中, 1983年入伍,考取了人民解放軍空軍第八飛行學院。他小時候的理想只是能夠坐一次飛機,在他七八歲時,爸爸送給他一架航模。這一不經意的禮物讓楊利偉充滿了興趣,得到了他的認可,可以說這是很偶然的。楊利偉并不怎么聰明,但是他在踏上理想之路后,非常敬業。由于他在業務方面的卓越成績,最終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并在五年多的訓練里,從9名航天員中脫穎而出。他的理想適應了我國發展航天事業的需求,所以才能取得一番成就。
像魯迅,毛澤東這些人,后來從事的事業都不是他們原來的選擇,他們的轉變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他們能夠有一番作為。運動員劉翔出生的年代正好是改革開放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國民的體質得到了改善。而在這之前,中國田徑在世界上一直是不行的,在這樣的時代中,劉翔才能取得現在這樣的成績。袁隆平所處的時代,大家吃不飽,穿不暖,他的研究正是中國人的需要,是時代的要求造就了他的研究成果。東北有個叫馬永順的,在六七十年代國家需要大量木材時,他發明了兩種砍樹方法,極大提高了砍樹的效率,被評為黑龍江省勞模。而在八九十年代國家需要植樹造林時,他又發明了兩種新的種樹方法。又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從“砍樹勞模”到“植樹英雄”的過程中,他認清了時代的特點,把自己的事業和時代的要求緊密結合在一起。
二、我們處于一個什么樣的時代?楊老師認為,在中國共產黨的幾次黨代會中,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是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楊老師說,別人在學十七大時,總是在關注這次會議有什么新的提法和新的變化,而他自己則在關注那些不變的東西。從改革開放后六次大會的報告題目中,楊老師總結出了兩點不變的東西,這就是“社會主義”和“建設”。如果認不清時代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就有可能做出錯誤的選擇。
三、人生的追求。楊老師認為儒家的人生觀注重生的質量,覺得活著要有價值。雷鋒的生命雖然很短暫,但是卻很有價值。人活著就要提高生命的質量和價值,“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最怕的就是茍且偷安的生活。共產黨受儒家的影響很深,“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在長征那樣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如果沒有一種信念的支撐,就很難度過那段時期。過去的共產黨員,能夠在刑場上依舊保持樂觀,正是因為他們樹立了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理想。而現在,為人民服務是要倒霉的。所以社會主義在今天需要一場斗爭,需要作出犧牲。
在講座的最后,楊老師就同學們困惑的問題,與現場的同學們進行了交流探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