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災頻發,傷亡慘重,令人心痛。但美國新政府的亂政還在不斷撕裂美國、禍亂世界。往深一層講,美國正在毫無顧忌地沖擊自身民主制度的根基,破壞美國與西方國家的所謂價值觀同盟,也讓世界更加看清了“民主燈塔”的系統性衰敗。
▲以“信號門”泄密事件為代表的美國新政府亂政,正在強化世界對美國的不信任感和負面認知。
一、美國民主丑態百出
200多年前,美國國父們設計了三權分立的民主制度,目的是相互制衡,防止濫權和獨裁。這套制度初衷是不錯的,也曾經是進步的。但時過境遷,它逐漸脫離了人民,被搞成了形式民主,還催生了金錢政治、政黨對立、社會撕裂等一系列頑疾。
這么多年,無論兩黨怎么輪換,也不管如何改革變法,都沒人能夠觸及美國民主的深層次矛盾。因為當權派不是大資本家,就是資產階級代言人,他們當然不會革自己的命。唯一區別在于,有的是偽君子,干壞事還要用民主程序包裝一下;有的是“南霸天”,直接赤膊下場,所見即所得。
美國新政府就是后者。它自詡“獲得選民強大授權”,強勢掌控國會,正在構建一種“府主院從”的新執政模式。比如在本屆國會眾議長選舉、預算決議案、政府開支法案三場重大投票前夕,總統直接向黨內“刺頭”施壓,強行操縱投票,最終共和黨三連勝,幾無議員“跑票”。
而這種“朕即國家”的威權邏輯,正在嚴重侵蝕美國分權制衡制度架構。《紐約時報》、政客網等媒體評論稱,本屆國會已由“三權分立”的光榮一極降格為行政部門的附庸。
美國總統還繞開國會大搞“行政令治國”,上任短短兩個多月已經簽了上百條行政令,超過所有前任。行政令本來是針對突發情況賦予總統的權力,現在卻成了突發奇想、朝令夕改的兒戲。這不僅說明美國當權者連對自身控制多數的國會都失去了耐心,也折射出美國代議制近乎癱瘓的現實。
在選人用人方面,新政府也是任人唯親,只講忠誠,不看專業。不少政府要員要么是政治素人,要么觀點激進,有的甚至丑聞纏身。結果就是官僚體系“近親繁殖”,派系明顯。有人認為,美國正在退回到19世紀時的政黨分贓制,政府正在異化為由總統親信掌控,為家族和小集團利益服務的私人機構。
好不容易坐穩了江山、肅清了隊伍,自然要拿國家機器打壓反對派。美國總統已公開向傳統軍工復合體等“深層政府”宣戰,不但裁編制、減人員、砍預算,還威脅要利用司法部和聯邦調查局對付他的個人、政治和意識形態敵人。過去美國政治是你支持的我必反對,現在已經成了有我沒你、不共戴天。美國原有的可以緩沖極端行為的灰色區域幾近消失,日益成為兩個自說自話、水火不容的平行社會。
▲2025年3月,美國總統在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講話,臺下的民主黨眾議員艾爾格林因高聲打斷演講被驅逐出議事廳。
不久前震驚世界的“信號門”(群聊軟件叫“信號”)事件正是當下美式民主亂象的一個縮影。曾經被吹得神乎其神的美式民主決策,原來不過是總統“核心圈”的網上群聊加表情包。空襲也門胡塞武裝這樣的重大計劃,討論前后不到兩個小時,發言完全跟著感覺走,既沒有數據支撐,也沒有深入論證,事后彈冠相慶,相互吹捧,無人發現竟還有媒體記者“潛水”。
面對如此丑聞,美國政府官官相護,避重就輕,無人道歉,更無人擔責。民主黨抓住機會死纏爛打,共和黨則反駁道,你們原來也是這樣群聊的啊。新一輪攻訐就此展開。
當我們笑話美國政府原來是個草臺班子的時候,別忘了種什么因結什么果。正是美國民主早已一地雞毛,才能生出一屆屆的烏合之眾。眼下的美國民主危機不是一夜之間蹦出來的,而是多年來美國政黨政治中贏者通吃、金錢至上等美式資本主義深層次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后的集中爆發。
難怪最新美國民調顯示,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認為美式民主還在發揮作用,約五分之一的成年人認為必須訴諸暴力才能讓美國“重回正軌”。
二、兩個西方漸行漸遠
過去我們常說“美西方”,言下之意是默認美國和西方是鐵板一塊、密不可分的共同體,而“共同價值觀”就是最強粘合劑。現在美國老大哥突然不吃這一套了,公開奚落西方民主發祥地“不民主”,掀翻了跨大西洋伙伴關系的基底。
先是美國在2025年慕安會上對著歐洲政要“懟臉輸出”,抨擊歐洲打壓右翼、言論自由和民主制度倒退,批得臺下個個面如鐵灰。之后,有歐洲國家領導人回懟稱,“沒有人能將自己的模式強加給歐洲”。如果沒有記錯,這句話原來可都是發展中國家說給西方的,現在這個西方竟也成了另一個西方的受害者。這說明,美國和歐洲之間的矛盾分歧已經從經貿、安全領域,深入到意識形態層面,價值對立、思想混亂、陣營撕裂的“兩個西方”正在浮出水面。
從本質上看,如今“兩個西方”的背后其實是右翼民粹與建制派對政權的激烈爭奪。以美國“MAGA2.0”為代表的保守主義、民族主義、反智主義勢力不斷在西方內部攻城略地,與所謂自由主義、多元文化主義、進步主義等建制派精英推崇的思潮激烈對撞,正在演變成一場文化內戰。
為了扶持更多歐洲右翼上臺,美國政客大佬們公開干涉歐洲國家民主,為英國、德國、意大利等多國極右翼力量搖旗吶喊。有人說,美國新政府發起這場“讓歐洲再次偉大”的意識形態之戰,最終目的就是要按自己的意愿重塑歐洲,打造“跨大西洋右翼聯盟”。
那些曾經跟美國稱兄道弟的歐洲國家,現在忽然成了被美國殺熟的“軟柿子”。美國總統反復宣稱,歐洲占盡了美國便宜,還說歐盟成立就是為了“整美國”。于是反手就對歐洲加征關稅、強逼歐洲放松科技監管、“虹吸”其人才技術資金,甚至揚言強奪格陵蘭島。
美國還把歐洲安全作為“越頂外交”的籌碼,拋棄多年來的安全承諾,敲詐北約成員國提高軍費。澤連斯基白宮受辱的畫面讓“驚恐的歐洲人眼睜睜看著二戰后國際秩序崩塌”。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對14個歐洲國家進行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2%的歐洲人還視美國為“盟友”。《金融時報》直接將美國稱為“西方的敵人”。
不管是歐洲還是其他盟友,現在都不得不面對美國恃強凌弱的“新常態”。如果你有實力、敢硬剛,美國還可能跟你交易,如果你軟弱可欺,美國就要把你吃干抹凈。無論加拿大、丹麥還是烏克蘭,概莫如是。
三、世界開始祛魅反思
過去,美國一直把自己的民主制度包裝成“歷史的終結”和“人類政府的最后形式”,在世界上強推民主移植,搞得各國雞犬不寧,甚至生靈涂炭。大家原來只是覺得“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美國的制度不一定適合我。如今,美國民主亂象看多了,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反思:這套制度究竟只是移植效果不佳,還是從根子上就存在基因缺陷?
多個民調顯示,非洲國家對美式民主產生幻滅感,拉美民眾對美式民主機制不信任感加劇,認為民粹主義和政治暴力正在進一步惡化民主環境,東南亞民眾認為美國“不再是”或“從來不是”民主榜樣。新加坡國防部長公開稱美國喪失了道德合法性,是橫沖直撞的攪局者、坐收漁利的包租公。“德國編輯部網絡”發文表示,美國新總統上臺后一系列與民主背道而馳的所作所為正在讓“自由世界”蒙羞。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將美國歸為“有缺陷的民主國家”。《美國展望》雜志則直言不諱地稱“美國不是一個民主國家”。
如今的美國,在國內搞威權,在國外搞霸權,雖然自稱天天都在贏,但各國都已看清,美國德不配位。斯坦福大學教授福山批評美國新政府的所作所為完全顛覆了1945年后建立的國際秩序,美國外交倒退回“唯以領土面積、勢力范圍論成敗”的19世紀政治邏輯。《華爾街日報》直指美國新政府將使世界重回“危險的舊世界”。捫心自問,誰想跟著不可信、靠不住的美國一條道走到黑?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立信很難,失信卻很容易,人心徹底散了,不是換一屆政府就能挽回的。
四、美式民主必然衰敗
美國新政府的內外政策,是美國民主困境的表征和走向衰敗的加速劑,但不是病根。美式民主走向衰敗,是結構性矛盾長期積累后的歷史必然。
從制度缺陷看,美國政黨專注于服務選票而非服務人民,其運行機制嚴重依附金權政治。政黨為了上臺無所不用其極,相互攻訐拆臺,將黨派利益凌駕于國家利益之上,否決政治泛濫,重大政策長期議而不決,政府短視、低效問題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
從經濟成因看,生產資料私有制與政治民主之間本身就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制造的“民主騙局”僅僅給予人們形式上平等的政治權利,卻沒有讓他們獲得實質上平等的經濟權利,只不過是“容許被壓迫者每隔幾年決定一次究竟由壓迫階級中的什么人在議會里代表和鎮壓他們”。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然導致經濟不平等。特別是在新自由主義和經濟全球化驅動下,資本攫取巨額利潤但分配嚴重不均,資本收益遠超勞動收益,國家產業空心化、貧富分化問題難以逆轉,摧毀了美式民主依賴的中產階級根基。
從技術發展看,金融—科技寡頭通過平臺算法制造社交媒體信息繭房,政治影響力不斷擴張的同時,操控民意的手段更加隱蔽高效。美國政黨迎合選民“娛樂至死”心態,煽動性營銷重于政策性宣示,美式民主還會繼續在庸俗化、娛樂化的歧途上狂飆。
▲ 美式民主走向衰敗,必然導致社會治理陷入困境,制度運轉滯澀,極端行為和混亂狀況還會越來越多。
“讓美國再次偉大”聽著唬人,但正如哈佛大學教授沃爾特指出的,這反映出美國的目光“盯著的是后視鏡而非未來”。大家已經看清,異化的美式民主只能走進死胡同,因為它既沒有順應時代潮流,也沒有結合國家具體實際,更脫離了最廣大人民。這樣看來,歷史不僅沒有終結,反而會沿著“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大趨勢加速前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