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緬甸北部突發7.9級強烈地震,這場21世紀以來東南亞最嚴重的地質災難,也意外成為國際政治格局的試金石。
在黃金救援72小時的生死競速中,中國以閃電般的響應速度彰顯大國擔當,而特朗普政府卻上演了一出“打臉”大戲。
盡管特朗普承諾將在震后向緬甸提供援助,但也是在同一天,特朗普已向國會攤牌,負責國際救災的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幾萬名員工一個不留,并關閉該機構,把其剩余職能并入國務院體系。
USAID前官員公開爆料:部門早被裁員裁得只剩空殼,現在連派個人去災區都做不到。
特朗普的表態讓全球見證了美國“空洞承諾”的尷尬現實。
《紐約時報》犀利指出:“中國無人機投送藥品時,我們的官僚還在等待撥款委員會的橡皮圖章。”
這場鬧劇要追溯到特朗普的“瘦身計劃”。從第二任期上任開始,特朗普就在不斷壓縮國際援助的預算,砍掉了大量的救援項目。如根據智庫全球發展中心(CGD)的一項新報告,美國國際開發署對緬甸的約5200萬美元資助已被削減。而原本負責亞太地區救災的團隊從120人縮水到不足30人。
更諷刺的是,當前在任的USAID官員集體保持沉默,反倒是已離職的前救災主管杰里米·科寧迪克在社交平臺揭老底:“現在的USAID連基本災情評估都完成不了,去年菲律賓臺風時我們就只能干瞪眼。”
這些內部人士的爆料也戳破白宮謊言——不是不想救,而是根本沒能力救。
這種強烈的反差,簡直就像一出“左手許諾右手砍錢”的荒誕劇,讓人哭笑不得,也讓美國引以為豪的國際救援能力“翻車”了。
更可笑的是,特朗普還通過社交媒體宣布:“美利堅合眾國即將啟動緬甸地震史上最大規模救援行動!”并連續在三條推文中強調,“美國制造的直升機群即將騰空而起,就像當年我們在佛羅里達颶風救災時那樣專業!”
另據匿名美國軍方人士透露,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正在制定代號“颶風救援”的三階段方案:
第一階段將空投300噸醫療物資和凈水設備;第二階段派遣海軍陸戰隊工程兵團;第三階段由NASA提供衛星災害評估。
值得關注的是,計劃書中特別標注“所有救援人員須攜帶防彈裝備”。
但不愿具名的緬甸救災指揮部官員向媒體表示:“我們感謝所有善意幫助,但更急需的是帳篷和藥品,而不是武裝到牙齒的救援隊。”
特朗普政府這種”只說不練”、也干不到點上的援助承諾,就像是一面照妖鏡,照出了美國政府決策體系的混亂、國際救援能力的差距,也更讓人懷疑:美國的援助承諾到底靠不靠譜?
同時,更撕開了美國政治內斗的遮羞布。
當中國救援隊在廢墟中抬出第18名幸存者時,美國政壇還忙著互相甩鍋,讓救災議題徹底淪為政治工具。
民主黨議員痛批特朗普“砍預算砍出人道主義危機”,共和黨則反嗆“前任政府留下的爛攤子還沒收拾完”。
就連《華盛頓郵報》都看不下去,在社評中寫道:“當生命在廢墟下流逝時,華盛頓的精英們還在計算這場災難能帶來多少選票。”
國際觀察家們還注意到:這次面對緬甸災情,美國連派無人機測繪災區都拖了三天。
軍事專家則分析稱,這種效率滑坡可能蔓延到其他領域——如果救災都如此拖沓,戰時動員能力豈不更堪憂?
分析人士指出,東南亞國家正從“看承諾”轉向“看行動”,畢竟在滔天洪水和熊熊山火等天災面前,實實在在的救援直升機比白宮新聞稿更有說服力。
值得指出的是,東盟災害管理委員會3月3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救援力量承擔了72%的重災區搜救任務,而美國主導的“印太應急框架”成員國合計貢獻不足15%。
這種懸殊對比,或許預示著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經歷靜默但深刻的重構。
國際事務從來不是比誰的口號響亮,而是看誰能在危難時刻真正伸出有力的手。
這場突如其來的地震,猶如一柄犀利的手術刀,剖開了國際政治中溫情脈脈的承諾面紗,現出了真相。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美國轟炸胡塞武裝有錢,但救援他國卻沒錢了。
當某些大國忙著在新聞發布會念稿子時,另一些國家的救援隊已經救出了下一位幸存者——這或許就是新時代國際秩序最生動的注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