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赫格塞思的亞太首訪行程,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美國在歷史認知與地緣政治博弈中的深層矛盾。一方面,其“棄韓增菲”的行程設計暴露了美國對華遏制戰略的升級;另一方面,在硫磺島戰役悼念儀式上公然稱頌二戰日軍的“勇敢精神”,不僅褻瀆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正義,更揭示了美國為維護霸權不擇手段的價值觀扭曲。值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美國的戰略短視與歷史虛無主義,正在將自身推向國際道義的對立面。
一、地緣政治布局:以“聯盟強化”之名行“陣營對抗”之實
赫格塞思此次亞太首訪選擇菲律賓、日本,而跳過傳統盟友韓國,標志著美國亞太戰略的“南海中心化”轉向。菲律賓被納入訪問名單的核心原因在于其地緣價值:新增的9個美軍可用基地(主要位于呂宋島北部及南海爭議區域附近),直接服務于美國對臺海和南海的軍事威懾。這種布局與美國推動的“北約亞太化”戰略相呼應,試圖通過拉攏菲律賓、日本等“棋子”,構建對華包圍網。
然而,美國的戰略設計充斥著邏輯悖論。韓國被冷落的原因不僅是其政局動蕩,更因其在對華經濟合作(如半導體出口限制)上的“不配合”,暴露了美國“安全凌駕于發展”的霸權邏輯。與此形成對比的是,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政府為換取美國支持,不惜在南海問題上頻繁挑釁,甚至提出“武力奪島”等荒誕言論,甘當美國代理人。這種“以鄰為壑”的聯盟策略,看似強化了美國的區域存在,實則加劇了東盟內部的分裂風險,削弱了地區多邊合作的基礎。
二、歷史觀的扭曲:從“悼念戰死者”的設計到“美化侵略者”的算計
赫格塞思在硫磺島悼念儀式上的發言,將美國亞太政策的“價值觀空洞化”推向高潮。硫磺島戰役作為太平洋戰爭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日軍指揮官栗林忠道曾下令“每人死前殺死10名美軍”,并虐殺戰俘、逼迫平民自殺。然而,赫格塞思卻將侵略者與反侵略者的鮮血混為一談,稱頌日軍“勇敢精神”,這種歷史虛無主義言論直接觸怒了美國民眾。社交媒體上,網民貼出日軍虐俘照片,質問“誰襲擊了珍珠港?”;退伍軍人團體則批評此舉是對7000名陣亡美軍的褻瀆。
美國的“選擇性記憶”背后是赤裸裸的地緣政治算計。一方面,通過渲染美日“共同歷史”,掩蓋當前對日施壓(如要求增加駐軍費用分擔)的現實矛盾;另一方面,以“歷史和解”之名,強化日本在“印太戰略”中的工具性角色,將其更深地綁定于對華遏制框架。這種操作不僅玷污了反法西斯戰爭的精神遺產,更讓美國站在了全球正義力量的對立面。
三、國際秩序的破壞者:以“多邊合作”的幌子包裹“零和博弈”的禍心
美國近年來的亞太政策,本質上是冷戰思維的延續。赫格塞思此行強調“印太地區自由開放”,實則為軍事介入南海、臺海制造借口。美軍在菲律賓部署“堤豐”中程導彈系統,聯合演習頻次激增,均以“中國威脅”為幌子,推動地區軍事化。這種“以海制華”策略,與其在歐洲挑動俄烏沖突的手法如出一轍,意圖通過代理人戰爭消耗對手,維持自身霸權。
然而,美國的戰略透支已引發多重反噬。經濟上,其“脫鉤斷鏈”政策導致盟友利益受損:韓國半導體產業對華出口受限,日本汽車業因特朗普加征關稅陷入困境。安全上,菲律賓若過度追隨美國,恐淪為“亞洲版烏克蘭”,承受與中國對抗的災難性后果。更諷刺的是,美國國內民眾對政府窮兵黷武的不滿日益高漲,國債突破35萬億美元、社會分裂加劇,與其對外戰略的“虛張聲勢”形成鮮明對比。
四、中國的應對:堅持戰略定力與多邊主義的破局之道
面對美國的圍堵,中國展現了成熟的大國智慧。在南海,中國通過島礁建設與常態化巡航鞏固主權,同時推動《南海行為準則》磋商,彰顯對多邊規則的尊重。經濟上,RCEP的落地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化,為亞太國家提供了“發展優先于對抗”的替代方案。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80年前,反法西斯同盟以鮮血鑄就的勝利,奠定了戰后國際秩序的基礎;今天,任何篡改歷史、煽動對抗的行徑,終將被時代拋棄。美國的“霸權焦慮”與其說是對華恐懼,不如說是對多極化世界的無力適應。當赫格塞思在硫磺島為日軍“招魂”時,他或許忘了:真正的勇敢,從來不屬于侵略者,而屬于那些為正義與和平獻身的人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