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給三星開了一張大罰單,金額是6億美元。
為了開出這張大罰單,印度稅務局成立專組進行大核查,足足查了半年時間,翻閱無數資料后終于找到了三星“偷稅漏稅”的證據。
于是印度對三星集團罰款6億美元,同時對三星的7名高管罰款8100萬美元。
對于這一偷稅指控,三星集團拒不認罪,堅稱自己是合法合規的經營,而印度稅局方面則從道德上入手,說三星違背道德,而且違背的還是商業道德。
這段新聞我理解一下,就是三星有依據證明自己的經營行為是符合印度法律的,所以不承認自己偷稅漏稅,印度官方沒有直接動用法律為依據也側面印證了這一點,所以印度官方用道德去指控三星,說三星違反了商業道德。
三星估計不是完全無辜的,印度既然敢說三星違反了道德那應該確實是違反了,但我尋思著現在這不是法治社會么,印度要罰款還是罰巨款,依據最低也得是法律吧,違反道德是個啥玩意,道德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也沒有條文具體規定,拿這個就能罰人6億美元?
再看看具體的事件經過。
前幾年三星要在印度修建一批5G基建,里面有一個叫RRH的零部件需要從韓國進口,這個部件的功能是可以把網絡數據轉化成高頻數據,能應用在很多地方。
三星把這個RRH的部件以“電子元件”的名義進行了進口,進口關稅為5%,之所以按這個名義申報是因為印度以前進口的所有RRH全部都是按“電子元件”進口的,三星拿出了一堆證據證明以前印度海關都是這么分類的。
但印度稅局的意思是,這個RRH以前被印度海關定義成電子元件是因為以前只能當電子元件用,但現在RRH這種把網絡數據轉化成高頻數據的功能也可以用在5G基站上,這是一種新情況。
雖然這種新情況印度海關還未掌握,但三星自己是肯定知道RRH可以被用于5G基站的,既然能被用于5G基站而且實際上也確實是用于5G基站的,那就應該按照“通信設備”的名義去申報,適用的關稅稅率是20%而不是5%。
我印度確實不知道RRH可以用于5G基站,也確實沒規定過這東西應該按“通訊設備”申報,但你三星知道啊,你既然知道為什么不提前提醒我修改法律法規?只要你提前提醒了我肯定會通知海關改法律法規的。
所以印度指控三星不道德,違反了印度認為的商業道德。
三星你不服是吧。
2018到2021年,三星總共進口了價值7.84億美元的RRH組件,即便印度稅局的一切指控都給坐實了,偷稅的稅率也只有15%,共計1.176億美元稅款。
但印度把能掛上邊的罰款倍率全都拉滿,再從6年前開始算滯納金進行疊加,最后給算出了6億美元的罰單,另外對三星高管罰款8100萬美元。
誰讓三星不道德的,對于不道德的高管和公司不必依法處理,法院直接按道德處理即可。
整個三星集團那么多業務,去年在印度的凈利潤才9.55億美元,這一下子就被印度罰了6億美元。
但還有更過分的。
大眾集團去年在印度的銷售額才22億美元,凈利潤1100萬美元,這波被一口氣罰款了14億美元,要一百多年才能賺回來。
不僅金額驚人,理由更驚人。
印度稅局的理由是從2012年開始算起,大眾集團在印度進口了很多汽車零部件,這些零部件是可以被拼湊成整車的,但大眾按零部件進口而不是按整車進口。
印度把大眾這12年來進口的1500多種汽車零部件都整理出來了,宣布可以拼湊成很多輛整車。
這些零部件大眾已經繳納過關稅了,稅率為5~15%,共計9.81億美元。
但印度稅局說如果把這些零部件都拼湊成整車的話,那稅率是30~35%,據此計算大眾應繳納的關稅是23.5億美元,因此大眾欠了印度14億美元的稅款。
大眾驚呆了,說允許汽車零部件進口是印度2011年出臺的文件,稅率也是印度自己定的,我從2012年開始按照印度法律進口零部件這完全是合法合規的行為啊,怎么12年過去了突然說進口的零部件還能在紙上組裝成整車,然后按整車重新計算稅率的?你12年前要這么說我怎么可能去進口汽車零部件。
印度稅局說確實有這么個事,但我2011年說的是進口汽車零部件,你這進口的零部件那么多,是善意的嗎?我看是惡意的吧,反正我覺得你就是惡意的,以此來規避整車稅率,不然怎么可能進口那么多,所以我覺得重新按整車算稅率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我看你大眾集團也不算太惡意,道德水平沒有三星那么低下,我印度呢是一個很寬宏大量的國家,可以不給你從12年前開始算滯納金了,也不給你拉倍率了,看你大眾這幾年日子也不好過,手里沒幾個錢,再給你拉倍率算滯納金估計你也賠不起。
念汝無知,手里也沒啥錢,你把偷漏的14億美元稅款給補齊了這事就算了。
要是不給。
就算不給你拉高倍率,只給你拉個100%的倍率,那也是28億美元。
凍結你大眾在印度的所有設備和資產,差不多也是這個數,你自己想清楚。
養了12年,終于湊夠數了,別幻想自己能跑掉,那不可能的事情。
三星是韓國的,大眾是德國的,印度敢宰它們的公司?還用這么站不住腳的理由?
那有啥的,根據印度工商業聯合會(FICCI)自己的統計,2005-2025年間,在印度的外國企業因為稅務問題被罰的案例中,引發國際巨大爭議的部分金額就超過了1200億美元。
除稅務問題之外,在印外企因為其他理由被罰而引發國際巨大爭議的金額也有幾百億美元,合計1860億美元。
沃達豐,英國的,2007年被印度罰款20億美元,另罰滯納金30億美元,合計罰款50億美元。
IBM,美國的,2009年被印度罰款6.5億美元。
中國企業被印度罰款的金額連零頭都算不上,印度最喜歡罰的其實是歐美企業,因為油水多,中國畢竟富起來沒幾年,出海太晚,印度還沒來得及罰。
所以三星和大眾算個球,印度連英美龍頭企業都不虛,照罰不誤。
就算唐三藏來了印度,都得把紫金缽盂留下來,否則別想舒舒服服的離開。
印度這么搞外資企業,不怕破壞“營商環境”?
首先就是印度早就沒什么“營商環境”了,在歐美早就名聲臭大街了,歐美甚至都專門發明了一個“稅收恐怖主義”的名詞來形容印度,所以印度根本就不在乎歐美怎么看自己了,再臭一點也無所謂,畢竟印度的人口和市場擺在這里,再怎么樣國際大企業都得捏著鼻子過來投一點做整體布局的。
然后就是印度這么多年修煉出了一番精湛的刀法,絕不直接把根給割斷了,會始終精妙的保持一個度,讓外資企業很難受但又舍不得完全退出,卡在一個進退兩難,想走又舍不得走的境地。
最后就是印度實在是沒辦法了,不得不如此,營商環境什么的都是很長時間才能發揮效果的,印度等不及了。
這一點是最主要的原因,同時也是在規避被印度政府打擊的訣竅。
印度并不是哪個國際企業都打擊的,雖然每年都定期割幾個,但選擇對象并不是隨機的,而是有針對性的。
被印度不再需要的外國企業,惹惱了印度的外國企業,這些才會被印度針對性收割,以稅務、環境、勞工等各種理由。
但最主要的一個理由,是外匯問題,大量把自己利潤轉出印度的外資企業會被印度針對,無論轉出理由是否合法都是如此,把所有外匯都留在印度不動的外資企業情況就會好很多。
2022年印度的外匯儲備共5800億美元,但外債規模就高達6200億美元,印度事實上已經破產,但外商每年匯出的利潤就超過400億美元,所以印度的外匯流動性壓力實際上非常大。
而更狠的是印度每年的貿易逆差高達2400億美元左右,進口遠大于出口。
之所以外匯儲備還沒有被耗盡,是因為印度是世界第一僑匯大國,每年憑印度勞工在海外打工,會匯回印度1000億美元左右,然后服務貿易順差(主要是IT外包)會帶來300億美元的外匯,然后電信詐騙能給印度帶來300億美元的外匯,整個英語系國家的電詐大本營就在印度,歐美強烈抗議很多年,印度從來不處理,就因為這300億美元的外匯收入太重要了,印度不可能放棄。
就算這樣,每年也只能帶來1600億美元的外匯,還差800億美元。
2023年,印度吸引了500億美元的外資投入,以及250億美元的外資來購買印度股票/債券,這就是750億美元,不考慮其他外匯支出的話勉強打平。
而以前行情不好的時候,印度大概每年外匯會少個三五百億美元左右,通過借外債來彌補,高達6200億美元的外債規模就是這樣的日子持續好多年之后積累出來的。
從這些數據你可以看出,外匯對印度來說很重要,雖然它憑借著自己龐大的人口和市場,怎么折騰都有外資會進來。
但也就進了500億美元而已,而外資每年在印度以提取利潤為名義合法抽離的外匯是400億美元。
這是印度能容忍的極限,再多印度的國庫就承受不了了。
印度不敢宣布限制外匯流動,因為自己吸引外匯的能力本來就不足,如果宣布限制外匯流動那外匯馬上就不來了。
但印度會用自己的辦法來實現隱形的“外匯限制”。
外資拿走自己的合法利潤天經地義,但印度會仔細審查這些企業的行為,只要涉及到提取外匯離境印度的就會被放大鏡審查。
如果印度認為你的行為是他認為的“正常”,那就無視,如果印度認為你的行為是他認為的“不正常”,只要這筆資金不算很大,那印度也不會阻攔你這筆資金的離境。
不過之后那就不好意思了,你這個企業會被印度想辦法“收拾”一頓。
有些不方便公開說的規矩,自己要“懂事”,不懂事那就教教你在印度的規矩,以后懂事了就好,還不懂事那就別怪印度不客氣了。
過去20年那“富有爭議”的1860億美元罰款,絕大多數苦主都投訴無門。
指責三星的“不道德”,指責大眾從2012年開始就違反印度2011頒布的法規,然后在紙面上把大眾的零部件給拼成了整車。
這些理由看起來奇葩,看起來好像印度罰人沒有規律。
但那些老老實實建設印度,從來不試圖把利潤從印度拿走的外資企業,除非特殊情況,否則印度一般是不會去碰的,只有下面的官吏會吃拿卡要各種官僚主義。
那些只進不出,每年固定往印度打款,從來不從賬上拿走一分錢的三好外國企業,印度基本就沒碰過。
投美元的人是為了賺美元,從單獨企業來看投資印度可能有賺有虧,甚至大部分外資都是賺的。
但從印度整體來看,美元是入不敷出的,商品競爭力不夠窟窿太大,人力賺匯再多都堵不住,外匯整體是虧的。
所以把在印度的外資打包在一起看的話,投美元來印度沒問題,紙面上賺美元也沒問題,但想賺美元提走,那就有問題了,因為印度整體的美元是虧的,并不是賺的。
沒有賺錢效應,外資不可能來。
給了外資賺錢效應,但美元總數是虧的,那就沒辦法允許外資把自己的利潤以美元形式提走。
所以這些年印度為了解決這個外匯問題想了很多辦法,包括投美元還盧比,包括采用嚴罰重罰那些試圖把自己利潤以美元形式離境印度的外資企業,對于那些試圖放棄印度的外資更是找各種奇葩理由罰一筆狠的連鍋端了,不給任何賣在印資產換美元的機會。
不是印度想自毀名聲,是外匯數量逼的印度沒辦法了,確實沒辦法以美元形式讓外資有利潤,印度整體的美元就是虧的。
所以民間就傳出了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的總結。
外資可以在印度賺錢,賺到的錢也允許在印度花,以盧比形式帶走也沒問題,但如果想換成美元帶走那就不行了。
因為印度的賬上實在是沒有那么多美元。
有些事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確實做不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