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首次訪問五角大樓的事件,因為《紐約時報》的報道引發了巨大爭議。
盡管特朗普、國防部長赫格塞思,以及馬斯克本人都迅速否認了所謂“聽取美國對華戰爭計劃”的傳聞;
但隨著五角大樓啟動針對“未經授權信息泄露”的調查,并采取測謊儀等強硬手段追查“內鬼”,這場風波的核心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紐約時報》的報道并非“假新聞”,而是揭露了一場真實的“重大機密”。
【“泄密”而非“造謠”:五角大樓的調查透露指向真相】
美聯社3月22日報道,五角大樓的情報和執法部門已開始全面調查所謂的國家安全信息泄露事件。
國防部長赫格塞思的幕僚長在一份備忘錄中明確提到,“最近未經授權的信息泄露”已經引發高度關注,并警告相關人員不得向媒體提供敏感內容。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調查不僅涉及內部文件審查,還包括可能使用測謊儀測試來揪出泄密者。為此,五角大樓所有部門均被納入調查范圍,并都暫時中止了日常工作。
這種大規模行動顯然不是為了應對一場簡單的“造謠”。從五角大樓的反應來看,他們顯然認為某些機密信息確實泄露了。
如果僅僅是虛假報道,五角大樓完全沒有必要采取如此嚴厲的措施。這表明,《紐約時報》的爆料很可能觸及了某些真實存在的內容。
【O計劃簡報:為何需要讓馬斯克知情?】
根據《紐約時報》最初的報道,兩名匿名官員透露,馬斯克將在五角大樓聽取一份關于潛在的美中沖突作戰計劃的簡報,即所謂的“O計劃”。
這份計劃被認為是美國軍方最高級別的機密之一,內容涵蓋如何判別中國威脅跡象、打擊目標選擇等關鍵環節,是一份大約20到30頁的PPT簡報。
雖然特朗普隨后公開否認了這一說法,并強調不會讓任何商人接觸此類敏感信息,但從邏輯上看,這種可能性并不能完全排除。
事實上,五角大樓有充分理由向馬斯克展示部分內容。作為政府效率部(DOGE)負責人,馬斯克的主要任務就是審查并優化聯邦支出。
而五角大樓作為美國最大的預算部門,每年高達8000億美元的經費,自然成為政府效率部的重點關注對象。
這件事的背后很可能隱藏著這樣的邏輯:赫格塞斯并不愿意讓五角大樓的預算遭到大幅削減。
畢竟,任何內閣部長都會竭力保護本部門的資金。正如盧比奧此前因為外交預算問題,已經和馬斯克公開爭吵過。
為了說服馬斯克這些支出的必要性,赫格塞斯可能認為,有必要向他展示部分軍事計劃,以證明這些資金的重要性——“如果削減了這些支出,將嚴重影響美國的安全和戰略利益”。
然而,如何讓馬斯克理解這些支出的意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展示所謂的“對華作戰計劃”,因為這類高度敏感的作戰計劃,顯然比普通項目更具說服力。
畢竟,一般的預算項目很難體現出不可或缺的價值,而“O計劃”則能夠清晰地表明,這些支出是如何服務于美國需求的。
問題在于,這種操作存在一個關鍵的“程度”爭議。赫格塞斯或許認為,他只是透露了計劃中的“部分內容”,比如涉及預算分配的部分,并不構成真正的泄密。
但五角大樓的專業官員深知,“O計劃”中沒有任何片段可以被視為“可分享”的內容,所有細節都屬于絕密范疇。
正因如此,為了阻止信息外泄,這些專業官員選擇通過媒體關系曝光,從而引發了這場風波。
也正因如此,在《紐約時報》捅出這份消息后,五角大樓內部隨即展開了調查,甚至準備通過測謊儀測試來揪出“內鬼”。
【《紐約時報》報道坐實:泄密調查佐證了真實性】
五角大樓的行動,實際上證實了《紐約時報》報道的真實性。
如果僅僅是一場“假新聞”,五角大樓完全可以輕描淡寫地予以否認,而無需大動干戈進行內部調查。
然而,他們卻選擇了最嚴厲的方式——動用測謊儀、追查泄密源頭,甚至警告所有員工不要與媒體接觸。
這種反應強烈暗示,這次會談計劃是真實的,原本是要在五角大樓內部一個被稱為“坦克”的安全會議室舉行。
這個機密會議室通常只用于高級別機密會議。讓像馬斯克這樣不在軍事指揮體系中的平民,接受與大國戰爭有關的高度敏感計劃,這種安排極為罕見,也讓不少人感到震驚。
而且,原定簡報的主講人是四星上將塞繆爾·帕帕羅(Samuel Paparo)——他是美國印太戰區的總指揮官,一旦兩個大國開戰,他就是前線總指揮官。
只是因為《紐約時報》的爆料,會談最終被迫改成一場客氣而沒有實質內容的公開寒暄,談論效率與創新,跟戰爭計劃無關,以便堵住媒體的嘴。
【利益沖突:馬斯克的角色困境】
除了預算削減之外,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馬斯克的身份沖突。作為特斯拉和SpaceX的創始人,他不僅在美國軍工領域擁有廣泛合作,還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商業聯系。
例如,特斯拉在上海設有超級工廠,而SpaceX則在通信衛星領域尋求更多市場機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允許馬斯克接觸高度機密的信息,無疑會增加數據外泄的可能性。
對此,特朗普在白宮上明確指出:“馬斯克在中國有生意,他可能會受到影響。”這句話既是對馬斯克個人利益沖突的提醒,也是對外界質疑的一種回應。
如果馬斯克參與任何涉及美中戰爭的事務,將不可避免地引發安全擔憂。
值得注意的是,馬斯克近年來與五角大樓的合作愈發緊密。例如,SpaceX已簽署多份合同,包括備受期待的“金色穹頂導彈防御系統”,預計價值幾十億美元。
這些合作雖為公司帶來了巨大收益,但也令外界對其是否能夠保持中立產生了疑問。尤其是在當前中美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馬斯克的雙重身份無疑使他站在了一個微妙的位置上。
【結語:五角大樓的危機與《紐約時報》的勝利】
無論真相如何,五角大樓的“抓內鬼”行動已經表明,這場風波的核心并非“假新聞”,而是真實的“泄密”事件。
換句話說,這場風波不僅暴露了五角大樓在信息安全上的漏洞,也揭示了現代信息時代下國家安全機制的脆弱性。
正如有人戲謔地評論道:“這一天,《紐約時報》為五角大樓守住了球門。”
無論如何,對于馬斯克來說,如何在多重身份之間找到平衡點,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他必須面對的最大挑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