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美國總統特朗普,無論是上一個任期,還是這一個任期,給人最深刻最鮮明的印象,就是不斷的退群。
在上一個任期,特朗普不僅一手廢除了,奧巴馬構建的封堵我國的TPP,還退出了全世界環保倡議的最大成就,巴黎協議。
更是不止一次的叫囂,退出世界衛生組織,以及世界貿易組織。
就在前不久,特朗普以及美國官方,甚至釋放了有可能退出北約的信號。
北約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對抗蘇聯的軍事聯盟。
而美國作為核心主導者一旦退出,整個組織就會分崩離析。
在全世界搞戰線收縮,在北美大陸加強控制,構建北美大帝國,是絕大多數專家,對特朗普這個任期執政路線的判斷。
可就在前天,一直急吼吼退群的特朗普,卻首次釋放要加群的全新信號。
而且即便是開始走下坡路的美國,落難的鳳凰不如雞,而他所要選擇加入的組織,依舊讓全世界大跌眼鏡。
因為特朗普這一次宣布要加入的組織,是已經日薄西山,被大多數人認為名存實亡的【英聯邦】。
根據英國媒體太陽報的報道,英國首相在上個月訪問美國的時候,向特朗普遞交了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的一封親筆信。
在那封親筆信里,查爾斯國王向特朗普提出,邀請美國加入英聯邦的建議。
因為《太陽報》在過去幾十年,制造了許多純粹想象的假新聞。
所以當太陽報報道美國有可能加入英聯邦的時候,所有讀者都當一個笑話和樂子去看。
可是太陽報報道這篇新聞的第2天,特朗普就轉載了這篇報道。
他在社交媒體轉發太陽報報道后,回應稱【我愛查爾斯國王,這個建議聽起來不錯】。
特朗普的回應,讓這個看起來特別不靠譜的邀請,成為了實錘。
過去,我們將某個人,在一個組織即將滅亡和敗落的時候選擇加入,這一錯誤時機的錯誤抉擇,我們往往有兩個比喻。
一個比喻是1911年,進入滿清的皇宮成為太監。結果第2年就民國了。
另外一個比喻,就是在1949年選擇加入國民黨,結果一敗涂地,新中國建立了。
英聯邦,雖然=名義上有56個成員國,人口高達數十億。
其中包含英國和加拿大這樣的g7國家,也包含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
但實際上,英聯邦僅僅在舉行運動會,或者是選美比賽等場合,才有存在感。
英聯邦另一個被提及較多的場合,是英聯邦的一些亞洲島國,或者是非洲國家,在聯合國多次申請,要求英國賠償過去數百年殖民掠奪的數十億美元賠款的時候,會提及英聯邦。
過去幾年。英國僅有的航母,多次爆出漏水和維修的新聞。
而英國滿世界叫囂,自由航行的海軍,也經常只能派出一兩艘老舊,原本早該退役的破船。
這種名存實亡的組織,為什么會得到特朗普的青睞呢?
特朗普這次宣布要加入英聯邦,和他上一個任期以及本次任期前幾個月不斷退群的孤立主義路線,是否矛盾呢?
我覺得這兩個問題可以放在一起回答。首先是我認為,特朗普過去幾年主張的不斷退群,和本次有意向加入英聯邦,政策路線并不矛盾,反而是一脈相承。
因為特朗普選擇加入英聯邦,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量。
第1個方面,借雞生蛋,惠而不貴。
過去特朗普之所以叫囂退出世衛組織,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甚至退出世貿組織,以及叫囂著要退出北約。
都是因為這些組織,美國每年要花費巨額經費,而實際上換來的,是美國對這個世界軍事、文化、貿易、衛生、環保等領域的隱形影響力。
既然是隱形,那么特朗普就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成效。
作為商人,他會覺得劃不來。所以他選擇不斷退群。
而加入英國名義上主導的英聯邦,首先是維系這一組織的所有經費,都由英國承擔,美國加入幾乎零成本。
而同時,英聯邦畢竟是英國,曾經作為日不落帝國,在航海時代殖民統治幾百年之后,殖民帝國崩潰,殖民時代烙印的延續。
盡管英聯邦如今沒有實際的政治、軍事影響力,但它歷史與文化傳承,一旦被美國繼承,特朗普希望美國幾乎零成本的投入,成為56個國家的【精神共主】。
這種投入產出比,是特朗普這個商人會做出的選擇。
另外我們梳理英聯邦過去百余年,從建立,到后來的一次次變遷,會發現他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影響力不斷退化。
但是,他最核心的貿易圈,依舊保存完整,并且過去100年越發緊密。
特朗普無論是上一任期,還是這一任期,擺在頭位的心頭大事,一直是重構美國的對外貿易體系。
他認為過去美國執行的自由貿易,一直是吃虧的,被諸多貿易伙伴占據了太多的便宜。
那么特朗普在通過關稅上對中國加征關稅,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關稅,對歐盟加征關稅,將美國過去的貿易體系全部砸了。
而砸爛之后,要重建美國的貿易體系,成本是非常高的。費時又費力。
在打碎了美國原有的自由貿易體系之后,又不愿意高成本的建立,各種給其他國家提供優惠待遇的,各種貿易群貿易協議的情況下,美國如何快速的構建新的貿易體系呢?
特朗普選擇的框架就是英聯邦。
英聯邦的56個成員國,某種意義上確實實現了各種生產要素,各種消費人群,工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大集合。
特朗普希望借助英聯邦的框架以幾乎零成本的代價,建立一個貿易閉環。
這也會是在得罪了加拿大和墨西哥,得罪了歐盟之后,對中國構建去中國化貿易壁壘的新方案。
所以。以特朗普的商人性格,選擇加入日薄西山的英聯邦,并不是1911年入宮當太監。
而是有著零成本,借雞生蛋的精明謀劃。
至于這場戲最終走向何方,我們拭目以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