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太陽報》20日報道了一則令人頗感意外的消息:美國有可能成為英聯邦“準成員國”。
此事的起因是英國首相斯塔默在上月訪美期間,向特朗普遞交了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的一封信件,并邀請他訪問英國。
《太陽報》透露,查爾斯國王將在特朗普訪英期間向他提出“秘密提議”——邀請美國加入英聯邦,成為“準成員國”(associate member)
3月21日,特朗普轉發了《太陽報》報道并作出回應。
他說,“我愛查爾斯國王,這聽起來不錯!”
既然特朗普積極回應了,英國輿論就將此事解讀為加強英美“特殊關系”的重大信號。
王室專欄作家理查德·伊登(Richard Eden)稱,此時正值美歐關系跌入歷史低谷之際。特朗普多次抨擊歐盟,并威脅征收高額關稅,包括對英國。
如果美英真的達成“英聯邦”協議,那么,分歧將得到解決,“查爾斯國王是一位天生的調解者”。
英國王室對此感到非常樂觀。
英聯邦皇家協會(RCS)表示:“特朗普總統非常喜愛英國,也尊重王室,我們相信他會看到其中的益處,這也有助于進一步提升英聯邦作為全球組織的地位。”
可見英國是多么渴望和重視美國加入英聯邦。
不過,對于美國來說,這有點像是1911年進宮當太監。
手術剛做完,皇上就沒了。
好處是一點沒撈著,失去的零件卻再也回不來了。
英聯邦也一樣,大英帝國早已日落西山,聯合王國也成了個破落戶。
帝國的基石--英國皇家海軍,早已淪為二流海軍。帝國的支柱--殖民地,也早已倒塌。
英聯邦其實就是一個建立在帝國廢墟之上,四面漏風的“大房子”。
特朗普難道看不到這一點嗎?
有網友說,特朗普或許是想讓特朗普家族被冊封為世襲貴族。
當然,特朗普也可能是想將王位搶過來,廢掉威廉王子,過把國王癮。
不過,調侃歸調侃。特朗普對美國加入英聯邦一事態度積極,背后是有政治動機的。
要解釋美國的動機,得了解一下英聯邦是個什么組織?
英聯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一個松散的國際組織,共有56個成員國,共同紐帶是英國王室。
有15個國家奉英國國王為國家元首,英國派總督到當地代行其職,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
另有5個國家自立君主,汶萊、斯威士蘭、萊索托、馬來西亞、湯加。
其余36國均是共和國,以總統為元首,如南非、印度、巴基斯坦……
今天的英聯邦是根據1971年發表的《新加坡宣言》而成立的,秘書處設在倫敦,但對成員國沒有約束力,它主要是在旅游、留學、貿易等方面能自由互通。
內部紛爭不斷,加勒比海14國家共同向英國索賠24萬億美元,牙買加一國就要9.5萬億美元。
這些都是英國殖民者欠下的歷史血債,英國不給,它們就到聯合國鬧。
南太洋島國則要英國為它們支付移民費用,因為海平面升高后,它們有可能消失。
英國是用小恩小惠拉攏它們,以維系虛幻的帝國榮光。
美國看中的當然不是如今2.0版的英聯邦,而是最初版本的英聯邦。
那是一個筑有小院高墻的貿易圈。
如果美國加入英聯邦,它的真正用意就是重新建立一個封閉的貿易圈,借著英國旗幟,由美國主導。
這將是一個覆蓋世界土地面積四分之一,擁有29億人口的貿易圈。
3.0版的英聯邦,想要針對誰?不言而喻。
但難點在于,美國幾乎無法將它恢復原始版的英聯邦。
更諷刺的是,恰恰是美國自己摧毀了這個封閉貿易圈。
英聯邦創始成員是八個: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新西蘭、巴基斯坦、南非、斯里蘭卡和英國。
更早前叫“大不列顛聯盟”,當時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英屬印度。
一戰之前,加拿大人口約為700萬,澳新為550萬,南非聯邦為600萬。英國為它們提供技術和產業規劃,它們只管發展農業和畜牧業,為英國提供84%左右的糧食和肉類。
它們并不是英國工業制品主要的傾銷地,英國真正的金庫是印度。
當時印度有3.1億人口,資源豐富,而且印度人缺乏反抗意識,是英國財富積累的最好源泉。
一戰之后,美國制造業已經超過英國,還有法國以及恢復中的德國,都對英國的貿易地位造成了威脅。
因此,英國拒絕了自由貿易,建立英聯邦貿易圈,各成員之間關稅要遠遠低于外部。名曰“帝國特惠制”待遇,排擠圈外競爭者。
這與正在極力拓展海外市場的美國注定會產生矛盾,美國政府必須打破英聯邦的小院高墻。
1934年,羅斯福總統批準了《貿易互讓協定法案》
美國高喊自由貿易。英國則拒絕自由貿易,并要求英聯邦也這么做。
美國就對英國進行了關稅報復,痛批英國破壞國際貿易秩序。
關稅戰沒有贏家,英國應與美國相向而行,負起大國責任,拯救世界經濟,走出大蕭條。
但英國就躲在英聯邦里,搞小圈子貿易。
美國對英國商品加征了報復性關稅:
威士忌28%;
毛織品58%;
玻璃制品35%;
棉織品12.5%;
機器50%
……
雙方斗到二戰結束,優勢已完全在美國一邊,“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及貸款,英國不要也得要,這樣一來,英聯邦小院高墻就面臨解體。
賣羊毛的鄉巴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更是苦不堪言。
美軍要求軍服所有羊毛的供應商必須來自美國,拒絕進口澳新的天然羊毛,而英國由于經濟未能恢復,無法大量進口羊毛,袋鼠就哭了。
而對美國強大攻勢,英聯邦已難以招架。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稱:毫不夸張地說,這是經濟上的敦刻爾克。
美國立志要成為世界工廠,打敗英國。
在1947年日內瓦會議上美國拋出了“貿易和關稅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
英國如果加入,就必須逐步開放英聯邦市場,取消歧視性規則。
如果不加入,它將失去參與全球貿易的資格,英聯邦小弟也會倒戈。
兩種選擇對英國都不利,所以,英國就想破壞關貿總協定,又開始攪屎,它拉住了歐洲國家。
但在1953年,日本也加入了《關貿總協定》日內瓦談判。
在會議上,英國貿易大臣桑尼尼克羅夫特公開拒絕日本加入,稱價格低廉的日貨將沖擊歐洲市場。
美國則堅決主張日本加入,合擊英國。
法國出來打圓場,提議在1955年之后再談日本問題,算是緩和了英美矛盾,但英國仍然拒絕簽字加入。
1954年,緬甸突然“叛變”,它雖然脫離了英聯邦,但還留在英鎊區,也享受“帝國特惠制”,進口英貨關稅在10%以下,但日貨關稅在50%以上。
緬甸在美國的壓力下,將日本關稅調低到英國水平,日本產品在東南亞市場頓時就打開了缺口。
英國進行著最后的防守,英國保守黨領袖艾麥利提議立法拒絕加入《關貿總協定》,否則,英國只能把紳士帽摘下,拿在手里向美國乞食。
見英國還在抵抗,美國再次出招。
1953年,美國“約瑟夫水壩”招標,英國公司中標。1954年,美國政府卻以國內基建安全為由,否決了英國的承包權。
這已經影響到了美英政治關系,簽好的合同怎么能被政治干預否決呢?
但英國內閣選擇認慫,同意向美國開放低關稅商品:小麥、面粉、糖、煙草、石油、棉花、銅、鋁……
杜邦、美國纖維、孟山都、聯合碳化物……等美國大公司也紛紛向英聯邦地區進軍。
眼看英聯邦被美國一步步拆散,英國只能死守最后的陣地--英鎊區。
英鎊區:英聯邦各國加上愛爾蘭、緬甸、伊拉克、冰島、約旦、利比亞。
美元區:利比里亞、菲律賓、墨西哥、危地馬拉、古巴、海地、尼加拉瓜、哥倫比亞、巴拿馬、委內瑞拉、玻利維亞等。
當時英鎊的全球地位比美元高,但這也意味著英鎊成了美元稱霸世界的障礙。
英聯邦被美國攻破后,英國經濟上也難以支撐英鎊地位。
眼前美元走強,英國猶太資本家便將其掌握的黃金和外匯大量轉移到?國華爾街。
猶太資本家雖然是英國籍,但他們對國家從來沒責任感,一切從自身利益出發。
不久,加拿大這個濃眉大眼的家伙也叛變了,宣布加入美元區。
英鎊的份量、信用、權威在不斷下降,而美元恰好相反。
這又導致英聯邦的全面崩潰。
后來的2.0版英聯邦,雖然看來國家多了很多,但大多數是從殖民地獨立浪潮中新產生的國家。
2.0版英聯邦完全失去了貿易小圈子的功能,“帝國特惠制”也不復存在。
但英聯邦仍被批為“后殖民地俱樂部”,所以,英國就用“民主自由、性別平等、可持續發展、國際和平與安全”等16個價值觀為給自己貼金。
而斯威士蘭這種絕對君主制,國王能娶幾十個老婆的國家,跟性別平等有什么關系?英國在自欺欺人罷了。
事實上,56個英聯邦成員國并沒有相同的價值觀,英聯邦也跟洗手間一樣,有的國家進了退,退了進。
特朗普現在想進英聯邦,從常理上來說,就跟1911年進宮一樣。
但美國認為英聯邦或許能回到最初版本,由美國主導打造一個封閉的貿易圈子,將看不順眼的國家排除在外,這比奧巴馬搭建的失敗的TPP要容易很多。
所以,太監就太監吧,萬一練成《葵花寶典》呢,祝成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