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多家歐美媒體的披露,2025年3月11日下午,美國“傳統基金會”舉行了一次閉門會議,主題是如何搞垮歐盟。
“傳統基金會”是共和黨的主要智囊,它提出的政策有很大概率被采納,特朗普現今執行的許多政策,比如小政府、減稅等等,策劃者都是“傳統基金會”。
特朗普對歐盟的敵意很大,比如2月27日,他表示,歐盟成立就是為了搞砸美國。
現在,“傳統基金會”又舉行這種主題的會議,意味著特朗普是真的想搞垮歐盟。
“傳統基金會”的閉門會議,重點討論了一份報告,報告名稱為《大重置:在 21 世紀恢復成員國主權》(后面簡稱:《報告》)。
怎么重置呢?
給大家看看報告原文,內容非常勁爆。
《報告》的核心有三點,核心一:解散歐盟委員會。
歐盟在行政層面有三個重要機構,分別是:歐洲理事會、歐盟理事會和歐盟委員會。
歐洲理事會是諸侯議政會,參會者是各國首腦,會議主席可以理解為歐盟總統;
歐盟理事會是參議院,或者叫元老院,主席是參議院議長;
歐盟委員會,就是歐盟內閣,委員會主席就是歐盟總理,現任總理是馮德萊恩。
歐盟在行政體制上是議會制的,由總理掌握實權。比如,歐盟委員會各個委員,也就是內閣成員,都由總理提名。
而名義上的歐盟總統——歐洲理事會主席,只有召集大家一起開會的權力,實權遠不如總理。
所以,馮德萊恩是歐盟層面權力最大的人。
解散歐盟委員會,等于不要內閣了,不再有總理,讓歐盟徹底失去行政權力,重新設立一個總秘書處,作為各成員國之間的聯絡機構。
秘書處的最高職位,是無實權的秘書長,就像聯合國秘書長那樣。
核心二:對歐洲法院進行徹底改革。
歐洲法院,就是歐盟司法體系內的最高法院,而各成員國的法院類似于地方或省級法院。
在判決效力上,歐洲法院高于各成員國法院。
這引發了許多成員國的不滿,因為最初成立歐盟時,關于歐洲法院的裁決效力,是否高于各成員國法院的裁決,并沒有明確的規定。
只是模糊地說,各成員國法院的判決,不應與歐洲法院的判決相抵觸。
誰的判決效力更高,誰是上級誰是下級,并無明確規定。
歐洲法院能成為事實上的歐盟最高法院,是二十多年來通過一系列裁決,逐漸擴權的結果。
越來越多的成員國認為,歐洲法院的存在侵犯了自身的司法主權。
比如波蘭,2021年10月,波蘭憲法法院曾裁定,波蘭法律高于歐盟法律,試圖收回司法主權,引發了波蘭和歐盟雙方的長期罵戰。
最后,在歐盟的巨大壓力下,波蘭屈服了。
當時波蘭的執政黨是“法律與公正黨”,他們因此恨死了歐洲法院。
這次“傳統基金會”召開的閉門會議,就有“法律秩序研究所”的參與,這是“法律與公正黨”的下屬機構。
《報告》明確指出,要限制歐洲法院“對國家法律體系的權力”,意思就是,廢掉歐洲法院的最高司法權,讓各成員國重拾司法主權。
核心三:削弱歐洲議會。
歐洲議會,就是兩院制里的下院,掌握歐盟最高立法權。
和歐洲法院類似,歐洲議會在成立之初并無實權,只有咨詢權,也沒有明確規定其擁有歐盟最高立法權。
后來在一系列復雜因素的影響下,歐洲議會才逐漸獲得最高立法權。
相應地,這也帶來了歐洲議會和各成員國的沖突。
因為有些事情成員國不反對,但是歐洲議會反對,比如2021年中國和歐盟簽署的《中歐投資協定》,成員國同意,歐盟委員會也不反對,偏偏被歐洲議會投票凍結了。
《報告》提出大幅削弱歐洲議會,就是要讓歐洲議會回到只有咨詢權的狀態,將立法權歸還給各國議會。
你看,歐盟的立法、行政、司法三個大權,《報告》都明確提出要廢掉,這和解散歐盟有啥區別。
《報告》還很“貼心”地說,完成改革后的歐盟,就不要叫歐盟了,改名為“歐洲國家共同體”,有點蘇聯解體后,各加盟國一起組建“獨聯體”的意思。
顯然,特朗普是真的想搞死歐盟。
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對歐盟有如此深仇大恨呢?
主要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美國是支持歐洲一體化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是地緣政治因素。
歐洲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英、法、意、德四國互相之間雖有合作,但也矛盾重重,如果沒有外力干預,很容易再次打起來。
冷戰前,美國不介入歐洲事務,自然懶得管歐洲的矛盾。但在冷戰開始后,美國已經深度介入歐洲事務,不可能再對歐洲的矛盾放任不管。
否則,歐洲一旦再次打起來,蘇聯就要白撿個便宜。
所以,對于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等一系列促進歐洲一體化的組織,美國非但不反對,還給予一定程度的支持。
為的就是讓歐洲好好發展經濟,別打起來。歐洲穩定,北約才能穩定。
其次,是商業因素。
由于二戰把歐洲打成了一片廢墟,打掉了許多本土企業,因此對美國企業來說,簡直是進入歐洲市場的天賜良機。
但問題在于,不同的歐洲國家,針對同一種情況,可能有不同的法律,有些甚至是完全矛盾的,對于美國企業的業務開展很不方便。
為了讓自家企業的業務順利,美國確實有必要支持歐洲一體化,以化繁就簡。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歐洲一體化逐漸不再符合美國的利益。
因素有很多,包括歐元對美元的挑戰,歐洲公司成長起來后挑戰美國公司等等,但最重要的一點是,歐盟在近些年,權力出現大幅擴張。
比如“歐盟總理”這個位子,原本由歐洲理事會,也就是各國首腦,共同商定出任者,只要有一個國家不同意,候選人就無法上任。
但2024年6月,馮德萊恩連任“歐盟總理”時,開了一個新的先例——不是由歐洲理事會商定,而是由歐洲議會的第一大黨團、人民黨黨團推舉。
歐洲議會敢這么干,是仗著自己屬于歐盟層面唯一的民選機構,打著代表民意的旗號,各國首腦不好和民意對著干,只能默認。
這樣等于削弱了成員國的權力,加強了歐盟的權力。
又比如歐洲法院的擴權,還是以波蘭和歐盟的沖突為例。
2021年7月,波蘭通過一項新法案,設立針對法官的紀律檢查機構,也就是監督法官們是否犯罪的機構。
這是波蘭內政,對吧?
但是歐洲法院炸了,指責波蘭執政黨破壞司法獨立,并裁定波蘭必須撤銷該法案。
如果波蘭不撤,歐盟表示,歐盟層面轉移支付的錢,還有其他各種優惠政策,你就拿不到了。
波蘭再次被迫屈服。
此前,鮮有歐洲法院直接干預成員國立法的,此案開啟了一個危險的先例。有了這個先例,歐洲法院便可以介入各國的立法,事實確立最高審查權。
同時,對于俄烏戰爭,歐盟是希望打下去的,可以借著戰爭的名義擴大權力。
2025年3月3日,美國《政客》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為《歐盟領導人擔心特朗普退出后,歐盟委員會將奪取國防權力》。
這篇文章說得很直白,“各國政府擔心,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將利用這場危機將布魯塞爾的權力擴展到新的領域,并加強其對各國政府的影響力”。
簡單來說,馮德萊恩的算盤,是讓歐盟委員會成為“抗俄”的最高領導機構,而各成員國雖然多支持“抗俄”,但不希望由歐盟委員會來領導。因為這樣等于上交國防權力。
除了國防權力,歐盟還瞄準了財政權力。
2024年9月,歐洲央行前行長德拉吉,向歐盟委員會提交了一份報告。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度整合各國的交易所和金融資源。
作為配套手段,成員國應將更多財政權力上交給歐盟。
這份報告已被馮德萊恩采納,未來很可能以此為行動綱領。
任由歐盟擴權下去,其后果必然是歐盟“聯邦化”,這種轉變,美國人是很熟悉的。
美國能實現崛起,《1787年憲法》功不可沒,這部新憲法讓美國從松散的邦聯,轉變為較為嚴密的聯邦,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為美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現在,歐盟也有這個趨勢。
歐盟的軍費支出和中國差不多,但軍力卻要拉垮得多,原因就在于缺乏中央集權,導致條塊分割嚴重,存在大量不必要的重復建設。
以坦克為例,德拉吉的報告明確指出,歐洲同時在生產12種型號的坦克,大部分型號的坦克產量很少,造成了極大的浪費。遠不如集中資源,主攻幾種坦克。
如果中央集權得到加強,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減少浪費,歐洲的軍力有望上一個臺階。
這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也不符合大多數國家的利益。
餐桌已經夠擠了,沒人希望再來一個實力強勁的大塊頭。
因此,特朗普才要搞垮歐盟。
實際上,拜登任期內對歐盟也是毫不客氣,兩人對歐洲的態度本質上沒有區別。
無非是特朗普明著來,而拜登暗著來。
歷史總在循環中創造新篇。
其實,“傳統基金會”的《報告》無非是利用了歐盟深埋多年的隱患——歐盟與主權國家的矛盾。
特朗普的算盤打得巧妙:只要能拆散歐盟,這個“主權國家聯盟”將不復具備與美國抗衡的集團力量。
或許只有如此布局,美國才能更好地掌控歐洲,應對中國的挑戰。畢竟,只有阻止舊大陸整合,美國才能更從容地劃定勢力范圍。
歐盟向來覺得自己在餐桌上,在特朗普眼中,歐盟卻是在菜單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