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3月15日,美國之音電臺(VOA)負責人邁克爾·阿布拉莫維茨在社交媒體吐槽,稱手下1300多名記者、制片人和助理幾乎都已被迫開始“行政休假”,這令該機構運轉陷入癱瘓。就在一天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剛下令削減美國國際媒體署(USAGM)規模,而正是該機構負責向美國之音電臺撥款。
美國之音創立于1942年,用超過40種語言向全球廣播,堪稱美國對外傳播的喉舌。自冷戰時期起,美國之音就以電波聲浪滿世界講述“美國故事”,推銷“民主自由”,近些年更是到處煽風點火,挑動對立甚至參與政權顛覆,助推一個又一個國家跌入社會動蕩的深淵。
在涉華報道中,美國之音更是一黑到底——造謠詆毀,炮制新疆“種族滅絕”“強迫勞動”等世紀謊言;炒作概念,眼見中國對外援建、中企正常合作,無端指責中國搞 “經濟侵略”“債務陷阱外交”;酸言酸語,一旦看到中國發展穩定、科技進步,就大肆叫嚷“全球威脅 ”“安全隱患”……即便反復被事實打臉,依然我行我素。
沒想到,“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前段時間,美國“政府效率部”負責人馬斯克表示,美國之音等國際媒體每年浪費大筆美國納稅人的錢,應該全部關閉。眼下,除美國之音外,USAGM豢養的“自由歐洲電臺”“自由亞洲電臺”“中東廣播網”等媒體也均被凍結了撥款,一時間,“自由的燈塔”也隨之倒塌。
說起來,特朗普和馬斯克掀起的這場“斷糧風暴”,不僅讓美國一些臭名昭著的機構傻了眼,也讓全世界更清晰看到了諸多大戲的“幕后”。長期以來,美國制造概念、包裝學術、寫假新聞,并利用媒體及各種研究機構、智庫打配合,將國際輿論場攪得烏煙瘴氣。可傳播方式的變化,讓輿論鐵幕開裂,這些金錢扶持出來的“嘴替”逐漸被邊緣。而一旦失去投喂,立刻原形畢露。比如,作為曾經的反華勢力“急先鋒”,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近期大肆“哭窮”,稱由于美國政府“斷供”,該機構已停止與中國相關的所謂研究項目;前段時間,BBC拍攝紀錄片大贊中國制造業成果,不僅一改往日陰間濾鏡、釣魚采訪,還頭頭是道分析中國的制度優勢。有網友戲言,這不是“吃錯了藥”,而是“吃不到糧”。
如果說,過去憑借媒體技術、傳播資源的優勢,美國之音等尚能主導風向,同時實現經濟利益和國家意志的擴張,“美國打個噴嚏全球都要感冒”。但在信息融通的今天,早已不是靠幾個所謂“西方主流媒體”就能遮蔽真相、塑造認知了。特別是近年來,美國屢屢在國際事務上扮演不光彩角色,信譽日漸破產,對外輸出也失去了市場。從這個角度說,特朗普也并非良心發現,而是這些機構所能發揮的效能越來越小,“關門踢人”只不過是提前扯下了遮羞布。
世人的眼睛是雪亮的。隨著“美國之音”“自由之音”迷霧消散,霸權主義也終會在世人唾棄中走向衰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