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色穹頂”假想圖(圖片來源:The Debrief)】
當地時間2025年3月13日,據美國國防部新聞報道,聯合部隊的高級領導人當天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就邊境執法行動和一項新的國內導彈防御計劃作證。
【2025年3月12日,美國國防部各軍種副部長級官員在華盛頓出席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從左至右依次為:陸軍副參謀長詹姆斯·J·明格斯將軍、海軍作戰部副部長詹姆斯·W·基爾比海軍上將、海軍陸戰隊助理司令克里斯托弗·J·馬洪尼將軍、太空作戰部副部長邁克爾·A·蓋特萊因將軍、空軍作戰部副部長阿德里安·L·斯潘恩準將,以及政府問責局國防能力與管理部門主任戴安娜·毛雷爾 。(圖片源自美國國防部網)】
美軍將領作證,“金色穹頂”堪比“曼哈頓計劃”
美軍高級領導人被問及建設“金色穹頂”導彈防御系統的可行性。
“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設想,將有很多的復雜性,”太空部隊副司令邁克爾·A·格特林中將說,“該項目將是如此之大,它可以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曼哈頓計劃相媲美。”
盡管政府、國防工業基地、盟友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規模和合作水平需要將“金色穹頂”上線,但美軍高級領導人對該項目的成功持樂觀態度。
“2008年,我們在六周內擊落了一顆脫軌的充滿燃料的衛星,整個政府與各機構、科學界和工業界聚集在一起,我們做到了,”海軍作戰部副部長詹姆斯·W·基爾比海軍上將說。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做,我們只需要做概述的事情,提供清晰的指揮和控制線,堅實、一致的預算,我相信我們能實現,”基爾比告訴委員會。
【2025年3月4日,唐納德·J·特朗普總統在國會大廈向國會聯席會議發表其第二個任期的首次演講 。(圖片源自美國國防部網站)】
特朗普下達指示,打造最先進的“金色穹頂”
3月4日,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對國會的首次演講中指出:“作為總司令,我的重點是建立未來最強大的軍隊。作為第一步,我要求國會資助(撥款)一個最先進的‘金頂’導彈防御系統來保護我們的國土,這個系統全部由美國制造。”
他說:“羅納德·里根很久以前就想這么做了,但是技術不在那里,甚至不在附近。但是現在我們有了技術。實際上,這太不可思議了。其他地方也有,以色列也有,別的地方都有,美國也應該有。”
特朗普強調:“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世界,我們應該擁有它(防御系統),我們想要被保護,我們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保護我們的公民。”
【曼哈頓計劃(圖片源自網絡)】
“曼哈頓計劃”,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
太空部隊格特林將軍在國會作證時提到的“曼哈頓計劃”,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主導的一項絕密軍事工程。當時愛因斯坦等科學家致信羅斯福總統,警告稱,納粹德國可能率先掌握核武器,所以美國政府產生了率先研制原子彈的緊迫感,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賦予這一計劃以“高于一切行動的特別優先權”。
據有關資料介紹,美國陸軍部于1942年6月開始實施利用核裂變反應來研制原子彈的計劃,亦稱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該工程集中了當時西方國家(除納粹德國外)最優秀的核科學家,動員了10萬多人參加這一工程,頂峰時期起用了53.9萬人,總耗資高達25億美元,歷時3年,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計劃制造出2顆實用的原子彈。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分別導致約14萬人和7.4萬人喪生。隨著蘇聯軍隊出兵中國東北,日本天皇于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曼哈頓計劃不僅改變了戰爭結局,更重塑了全球政治格局與科技倫理的討論,還引發了美蘇冷戰核軍備競賽,蘇聯于1949年成功試爆原子彈。
【里根“星球大戰計劃”(圖片源自網絡)】
里根“星球大戰”計劃,虎頭蛇尾收場
特朗普在演講中提到里根“很久以前就想這么做了”,指的是20世紀冷戰時期美國總統里根提出的爭霸空間的計劃,也叫“星球大戰”計劃,企圖以高科技競爭拖垮蘇聯經濟。但實際上兩國并未真正展開空間爭霸戰爭,只是在太空科技領域開展競爭,如美國主要發展航天飛機、“阿波羅登月計劃”等,蘇聯主要發展空間站、人造衛星等。直到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后,蘇聯由于經濟政治等原因放棄同美國競爭。
“金色穹頂”工程浩大,可行性備受質疑
“金色穹頂”(Golden Dome)導彈防御系統是特朗普提出的國土防御計劃,其前身為“美國鐵穹”計劃。該計劃旨在構建覆蓋全美、具備太空能力的多層次導彈防御體系,以應對中俄等國的高超音速武器和彈道導彈威脅。
之所以更名,一是區別于過去的計劃,顯得“上檔次”;二是區別與以色列的“鐵穹”系統(主要用于攔截短程火箭彈)在技術定位上的差異;三是滿足特朗普個人好大喜功的偏好,金色象征權力,他聲稱重返白宮將帶來美國的“黃金時代”。
3月4日,美國駐歐洲-非洲空軍司令詹姆斯·赫克(James B. Hecker)在科羅拉多州奧羅拉舉行的2025年空天部隊協會戰爭研討會上發表講話時指出,從俄烏沖突和伊朗去年對以色列的導彈襲擊表明,美國需要新的軍事能力。他強調,“戰場經驗表明,分層防御至關重要,有了美國和盟國的船只和飛機以及以色列的鐵穹防御,數百枚導彈中只有幾枚通過了。”
所以未來的“金色穹頂”將突出多層次防御技術特點,包括地面攔截導彈(如“愛國者”、THAAD)和天基攔截器,重點強化助推段攔截能力,以應對高超音速導彈的變軌特性。
太空傳感器網絡:部署低軌道衛星群(如“跟蹤層”項目),實現對導彈發射的實時監測,縮短預警時間約50%。
天基攔截器:計劃研發具備動能撞擊或激光武器的衛星,在導彈上升階段實施摧毀,但技術尚處概念階段。
特朗普政府將太空軍作為“金穹”計劃的核心力量,推動天基武器部署,意圖通過太空優勢掌握未來戰爭主動權。因此,該計劃被視作“星球大戰2.0”,可能觸發《外層空間條約》爭議,加劇太空軍備競賽。
美國軍工復合體積極推動“金穹”計劃的落地,洛克希德·馬丁、雷神等軍火商深度參與,預計項目總投入超2.5萬億美元,巨額訂單將鞏固軍工企業利益。
但是,該計劃的可行性備受質疑:
一是技術上存在瓶頸,高超音速導彈的變軌能力遠超現有攔截技術;
二是防御成本高,天基攔截器的研發周期長,且單顆衛星成本或超10億美元,而敵方導彈的突防成本遠低于攔截成本;
三是防御效果難以預料,根據蘭德公司的模擬顯示,防御系統在飽和攻擊下仍可能失效;
四是生產能力受到制約,美國軍事工業面臨供應鏈斷裂和勞動力短缺的嚴重問題,如“愛國者”導彈生產周期長達數年,難以滿足快速部署需求,而且特朗普政府的財政赤字和國債信用風險可能擠壓國防預算。
有專家指出,里根時代的“星球大戰”計劃因技術與經濟壓力失敗,而“金穹”可能重蹈覆轍,而且追求絕對安全反而可能催生更大風險。
總之,“金色穹頂”計劃是美國在太空軍事化和大國競爭背景下的激進嘗試,其技術野心與政治象征意義遠超實際防御效能。盡管特朗普政府將其標榜為“終極護盾”,但技術短板、財政風險與國際反制共同構成了難以逾越的障礙。歷史經驗表明,依賴單邊軍事優勢的路徑可能加劇全球不穩定性,真正的戰略安全需通過多邊合作與風險管控實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