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對烏克蘭政策出現顛覆性變化之后,歐洲無所適從。
老大“叛變”了,小弟們怎么辦?只能開會、合影、開會、合影、開會、合影……私下里勸澤連斯基去向美國服個軟,看能不能修復一下關系?
但歐洲拿所謂的共同價值觀去勸特朗普“識大體,講大局”,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于是,歐洲又開始講鬼故事,說要建立“歐洲軍”。
鬼故事是用來嚇人的,“歐洲軍”也是用來嚇人的。
當地時間3月4日,馮德萊恩宣布,歐盟將啟動“重新武裝歐洲”計劃,要用8000億歐元在4年時間內建立“一個安全而有韌性的歐洲”。
錢從哪里來,如何分配資金、如何建立武裝、如何建立指揮體系、如何建立軍工產業鏈?馮德萊恩都沒有說明。
反正她的五項措施,武裝計劃,都在PPT上(難道是跟印度學的?)
昨晚,馬克龍也向全國發表了13分鐘左右的電視講話《呼吁歐洲大規模重新武裝》(calls for major European rearmament)
通過France24 English頻道向全球直播。
馬克龍還希望就法國核保護傘擴及歐洲大陸的問題 “展開戰略大辯論”。
馮德萊恩與馬克龍一唱一和,但都避開了北約這個話題,因為“歐洲軍”的建立與北約的存在是相互沖突的。
“歐洲軍”與北約
二戰之后,歐洲就打算建立軍隊。1948年1月2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文發表聲明:
我們有權在自己的街道建立秩序!
1948年3月17日,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在布魯塞爾簽訂了《西歐聯盟條約》,準備建立“歐洲軍”,英軍元帥蒙哥馬利為總司令,條約為期50年。
美國就利用《馬歇爾計劃》的經濟援助來阻止“歐洲軍”建立。
6月,美國國會迅速通過“范登堡法案”,批準美國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建立軍事同盟。
同時,美國“說服”歐洲,同意建立一個由美國承擔主要軍費,并排斥德國(西德)的軍事同盟。
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意大利,荷蘭,挪威,丹麥,盧等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1952年,希臘和土耳其加入),這就是北約的基本盤。
1950年,英法等國派兵跟著美國來到朝鮮戰場。在中國人民志愿軍面前,這純屬沒事找抽。
1950年12月29日,蒙哥馬利改任北約副總司令,成為艾森豪威爾的副手。
美國成功地讓《西歐聯盟條約》化為烏有。
美國軍艦獲得了任意進入歐洲(資本主義國家)港口的權力,軍機也可以任意飛越歐洲天空……
在西邊,通過英國、格陵蘭島、亞速爾群島等基地,美軍控制了所有交通要道。
在南邊,一連串的美國海軍基地又讓地中海成了“美國內海”。
在北邊,通過挪威基地完成了對歐洲的合圍。
說好聽點,美國是在保護盟友,說不好聽就是建立軍事殖民地。
1954年10月23日,北約成員國在美國的壓力下簽署《巴黎協定》,允許西德重新武裝。
1954年11月29日,莫斯科召開了“歐洲安全與和平會議”,準備以軍事集團對抗軍事集團。
參加國有:蘇聯、波蘭、東德(民主德國)、匈牙利、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
中國作為觀察員受邀參會,但中國并不想加入軍事集團。
1955年5月14日,上述歐洲國家在華沙簽署共同防御條約,也就是華約。
從此,北約與華約在歐洲對峙了幾十年(戴高樂曾令法國退出北約,薩科奇又加了回去)
1991年,蘇聯解體,華約解散。
北約失去了存在理由,歐洲也得到了擺脫北約的最好歷史時機。
1993年,法國和德國建立了一支混合旅,并計劃組建由法國、德國、比利時、盧森堡和西班牙五國參與的總兵力約5萬人的“歐洲軍團”。
眼看《西歐聯盟條約》即將復活,美國迅速做出了反應。
1994年,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北約45周年峰會上,美國將北約說成是一個以“價值觀”聯盟,提出了“北約東擴”計劃。
法國和德國中止了“歐洲軍團”計劃,否則,它們的“價值觀”就有問題。
1997年7月,美國在馬德里峰會上啟動了北約東擴進程。
波蘭、捷克、匈牙利申請加入北約,1999年3月12日,三國正式加入,16+3=19。
俄羅斯以為這樣就可以結束了,而美國的坑卻越挖越深。
西方媒體以車臣戰爭為由,將俄羅斯排除在“價值觀同盟”之外 ,為北約第二輪東擴營造氣氛。
1999年4月,北約50歲生日,再次宣布接受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保加利亞、斯洛伐克、波羅的海三國加入北約的申請。
俄羅斯發表了軟弱無力的聲明,稱北約不能對俄羅斯安全造成影響。
當然不會,這可是“價值觀”同盟,是防御性組織。
2001年7月2日,北約發表聲明稱:北約只考慮申請國的意愿和民主程度,不再考慮其他因素。
立足未穩的普京沒有做出強硬反應,一些俄羅斯媒體卻在告訴俄羅斯人民:北約擴大張是民主的結果,民主國家不會威脅俄羅斯。
第二輪東擴完成后,得寸進尺的北約就將手伸向了烏克蘭和格魯吉亞。
2008年8月,俄羅期與格魯吉亞在邊境發生軍事沖突,俄羅斯終于開始反擊北約。
接著,普京宣布中止與北約“和平伙伴”關系(葉利欽于1994年建立)
但北約東擴仍在進行,2009年4月1日,阿爾巴尼亞和克羅地亞加入北約。
2017年是黑山共和國,然后是北馬其頓(2022年之后是芬蘭和瑞典)
但美國還不死心,于是,爆炸性的沖突發生了,那就是烏克蘭危機。
北約東擴,歐盟也在東擴。
由于2017年特朗普上臺后,不斷指責歐盟占了美國便宜,要求歐洲國家增加國防開支。
德國認為,如果國防預算比提升到GDP5%左右,那歐洲還不如自己建軍。
2019年1月,默克爾和馬克龍在德國亞琛簽署《德法關于合作和一體化的條約》(《亞琛條約》)
默克爾明確表示,《亞琛條約》旨在為成立“歐洲軍”作出貢獻。
馬克龍也在暢想“歐洲軍”的未來。
特朗普對此嗤之以鼻,“如果當年沒有美國,法國人現在已經在說德語了。”
德法貌似團結,但卻同床異夢。
法國是想借“歐洲軍”嚇唬一下特朗普,要他重視和尊重北約成員國,不要將北約搞成“腦死亡”;
德國則是想借“歐洲軍”重新武裝國防軍,實現軍事正常化。
拜登上臺后,認為在北約框架之外再搞一個“歐洲軍”,明顯是要架空美國,美國必須加強對歐洲的領導地位,烏克蘭問題就是最好的抓手。
一見美國重視北約,馬克龍的“歐洲軍”計劃也就不吱聲了。
另外,法國不能明言的是:每當德國加強軍備,法國都沒好果子吃。
拜登“團結”的四年過去后,特朗普又回來折騰歐洲了。
于是,歐洲又開始講“歐洲軍”這個鬼故事了,馬克龍甚至在談法國提供“核保護”問題了。
就算法國現在是認真的,但“歐洲軍”最大問題仍很難解決--內部團結。
波蘭,它比誰都愛北約,還想把美軍司令部從德國搬到波蘭。
波蘭可以不要歐盟,但不能不抱緊美國大腿。
俄羅斯是可怕的敵人,但重新武裝的德國難道不可怕?如果“歐洲軍”由德國主導,波蘭在地圖上時隱時現的歷史就又可能重演了。
波蘭在北約和歐洲軍之間選擇誰?答案不言而喻。
意大利,素來走位飄忽,建立“歐洲軍”,它不會反對。
但意大利既不想出錢,又想獲得領導地位。
對歐洲來說,意大利這個豬隊友只會令“歐洲軍”多了一個包袱。
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雄心勃勃,它看不上“歐洲軍”。要想它加入“歐洲軍”,得先讓它進入歐盟,而這是不可能的。
至于波羅的海三虎等小卡拉米,“歐洲軍”有它們沒它們,有什么區別嗎?瑙塞達是能提供軍工,還是能提供兵源?啥都沒有,還特別好斗。
英國是另外一個大問題,由于德法在2014年與俄烏簽署《明斯克協議》時排斥了英國,英國一直耿耿于懷。
攪屎棍這幾年全力攪動烏克蘭危機,以證明自己在歐洲的重要地位。英國如果加入“歐洲軍”,它的角色一定是內鬼。
歐洲團結是不可能團結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團結。
因為歐洲的基因是分裂,它從未經歷過大一統。
務實一點的話,歐洲先要考慮的是擺脫北約問題,而不是建立“歐洲軍”。
北約就是一個罪惡組織,它的黑手伸向哪里,災難就會出現在哪里。
作為中國人,當然不會忘了北約還欠著我們一筆血債,我們對北約的警惕一刻也不能放松。
從歷史來看,在二戰之后,冷戰之后,歐洲都有機會建立“歐洲軍”,但它們卻都屈服于美國淫威。讓渡了軍事主權,服從北約(美國)領導。
“歐洲軍”就是個鬼故事。
據BBC報道,3月6日,歐盟又將召開特別峰會,討論歐洲共同防務及烏克蘭問題。
這就是歐洲,已經不知道開了多少會了,然后肯定又是宣言(廢紙),又是合影(作秀),就這,還談什么建立歐洲軍。
誰也不用指望歐洲那些投機政客有勇氣擺脫北約。
不過,特朗普或許真能把北約折騰散架。
到那一天,得給他發枚一噸重的勛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