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當地時間3月4日,美國國務院宣布因“預算限制”終止“全球空氣質量監測”項目,美國駐外使領館將停止發布當地空氣污染數據。沒錢馬上斷更,連歷史數據也已“頁面不存在”。對此,有網友評論,“就是想笑”。
一則新聞,扯出舊事。所謂“全球空氣質量監測”項目,創立于2008年,位于多國的80多個美國使領館在屋頂上安裝了空氣質量監測器,并將所獲數據通過美國環保署旗下的網站進行實時共享。至于駐華大使館,自然更是一馬當先。2011年,美國駐華大使館發布館區PM2.5數值“爆表”,還曾在中國微博上引發軒然大波。中國的空氣質量等環境保護議題,也成為西方政客攻擊中國的重要內容。
環境質量標準,包括空氣質量的制修訂,從來不是拍腦門決定的,而是要契合當時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技術條件。世界各發達國家,包括美國,其PM2.5的標準也是逐步提高的。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空氣質量過去確實一度存在差距。但空氣質量監測,涉及監測點位的布設、監測人員的資質、分析方法的選擇以及監測設備選型等多種因素。彼時,我國生態環境部就指出,外國駐華使領館不具有在中國開展環境監測和發布相關數據的法定資質,也不具備從事環境監測的專業能力和條件。美國駐華大使館的做法,在技術上既不符合國際通行的要求,也不符合中國的要求。用一個點位的監測數據對一個區域的空氣質量進行評判,所用的還是嚴重脫離他國發展階段的標準,不能不說“別有用心”。
如果說在2011年那會兒,還有不少人感激美國的“啟蒙”,那么10年后,這種操作就已經失靈了。2021年,美國駐華大使館發布的空氣監測數據中,又新增了一項“臭氧空氣質量指數”,但“臭氧濃度”中國自身一直有監測,隨便打開一個天氣APP,就能夠查到相關數據,降低臭氧污染也是中國空氣污染治理的努力方向之一。結果這次抖機靈,得到的都是這樣的高贊評論——“弗洛伊德無法呼吸了”“大使先生什么時候去日本監測一下放射性污染物”“少投炸彈就環保了”。顯然,由于這些年美國自顧不暇問題成堆,以及對中國的打壓圍堵造謠抹黑,其國家公信力出現快速下墜,盡管還在繼續堅持表演,但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能力已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這些年,中國依靠自己的努力,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了。以美國駐華大使館最“操心”的北京為例——2020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30+”水平,空氣質量改善取得標志性突破;2024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連續四年穩定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據美媒報道,僅2013年至2020年這7年,中國空氣質量的改善幅度已相當于美國《清潔空氣法案》啟動實施以來30多年的改善幅度。
一微克一微克地去摳、一天一天地去爭取,中國朝著藍天白云持續努力,“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變化悄然發生。北海觀白塔,午門攝“星軌”,絢爛晚霞映照下班路,街頭隨手拍就是“無濾鏡大片”,越來越多人發現,“天清氣朗的‘北京藍’不再是‘限時免費’,而是越來越‘包月服務、包年消費’。”面對這一切,哪怕再想帶節奏,也確實是帶不動了。更何況如今被特朗普“斷糧”,還怎么再搞無用的行為藝術呢?
這些年,中國網友愈發“人間清醒”,確實“很不好帶”,對此,美國駐華大使館怕是深有體會。其微博分享了美國駐成都總領館閉館的“告別”視頻,網友留言,“一路走好”“永遠不見”;感恩節突然煽個情,網友直懟,“美國感恩今猶在,不見當年印第安”;發布“美國平均家庭凈資產達120萬美元”的數據秀,本想吹一波經濟繁榮,結果被網友分析出“貧富差距大到離譜”“階層鴻溝深不見底”……啪啪打臉的次數多了,與其頂著“炮火”上,“打不過就跑”也許反而是更好的辦法。
“我承認我的國還不完美,但我依然愛她。”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需繼續努力。但我們對祖國“一天比一天好”有滿滿的信心。時間會褒獎踏實做事的人,那些陰陽怪氣別有用心者,只會成為老掉牙的笑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