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連斯基滿懷期待地踏入白宮,希望得到美國更多的援助和支持。但第40分鐘開始,他意識到自己非但不是座上賓,反倒像個正接受審訊的嫌犯。鏡頭前,澤連斯基的表情由一開始的小心陪笑,逐漸變成尷尬而委屈的苦笑。在特朗普面前,他整個人透著說不出的無奈與卑微。
他多次試圖據理力爭,話還沒說完卻每次都被對方粗暴打斷。面對特朗普咄咄逼人的質問,澤連斯基只能連連點頭,偶爾插嘴解釋,卻根本無法改變對方早已寫好的劇本。此刻的他就像風暴中的一片樹葉,任憑怎樣努力保持尊嚴,依然被超級大國席卷的狂風刮得東倒西歪。
這樣的屈辱,對澤連斯基來說并非全無先兆。早在2019年,他初任總統不久,就在公開場合違心地表示“沒有受到特朗普的任何壓力”。當時特朗普被曝在通話中要求他調查政治對手,澤連斯基卻在鏡頭前硬擠出笑容,連聲說道“一點兒壓力都沒有,沒人逼我”。
這句自我矮化的表態令人印象深刻——為了不激怒華盛頓,這位新上任的總統選擇了委曲求全。事實上,在與特朗普的互動中,澤連斯基一直小心翼翼地扮演著謙卑的角色。他甚至投其所好地套用特朗普的口號,說烏克蘭也要“排干沼澤”,恭維特朗普是烏克蘭的“偉大導師”。
澤連斯基剛提及2014年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的話題,特朗普還未出聲,他的副手J.D.萬斯已猛然打斷,劈頭蓋臉就是一句:“這是在搞宣傳巡演,對美國很不尊重!”隨后特朗普也板著臉指責澤連斯基對華盛頓提供的援助“不知感恩”。原本準備簽署的美烏稀有礦產開采權協議,此刻儼然成了特朗普手中的要挾工具:不給面子?那就沒協議!八分鐘的公開爭吵在媒體鏡頭前激烈上演,引發全球輿論嘩然。
面對澤連斯基這位“嘉賓”,特朗普毫不掩飾自己的不耐。在媒體前,他和萬斯輪番上陣,對澤連斯基大聲訓斥,將其逼入言辭的死角,訓斥著堂堂的一國元首。特朗普甚至不給澤連斯基把話說完的機會,多次粗暴打斷,一副咄咄逼人、不容分說的架勢。
眾目睽睽下,澤連斯基提前黯然離開白宮,原定的聯合新聞發布會被臨時取消,所謂“礦權換支持”的協議也胎死腹中。再多的卑躬屈膝也換不來真正的尊重。澤連斯基應該深切體會到小國領袖的苦澀——他只是棋盤上一顆渺小的棋子,大國玩家愿意時會把他捧在手心,不需要時又隨時可以舍棄。當特朗普當眾斥責他“不知感恩”時,澤連斯基只能強忍著尷尬,保持外交場合的克制微笑。
但那強顏歡笑背后的委屈與憤怒,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堂堂一國元首,此刻卻如同一位在豪門宴席上被訓斥的卑微晚輩,只能低頭默默承受。澤連斯基的形象中帶上了悲劇色彩:一位喜劇演員,如今卻淪為大國博弈中的悲劇配角,他的命運不再由自己掌握,而像木偶般被系在大國博弈的利益線繩之上。
澤連斯基此番赴美,本就是來要飯的——為繼續獲得美國軍援而來。可這一碗飯沒要到,他反倒被當眾教訓了一通。本就顏面掃地的他情急之下拋出一句反擊,他試圖提醒在場的美國人:若見死不救,戰爭的火焰可能會燒向北約,三戰就會讓美國感到不好過。
澤連斯基的潛臺詞很直白:現在不出錢出力,將來你們付出的代價會更大。他甚至提及,如果烏克蘭因援助減弱而戰敗,俄羅斯勢必進犯波羅的海等鄰國,到那時美國將不得不像我們一樣,把你們的子女送上戰場,他們將不得不戰斗,甚至犧牲。
言下之意,美國人若袖手旁觀,終究難逃更大動蕩,財富和生命都將陷于風險。這番話聽在特朗普和美國鷹派耳中,無異于乞丐威脅施主,荒謬至極。果不其然,會場內萬斯等人臉色鐵青、冷笑連連——在他們看來,一個靠美國接濟的小國領導人竟敢教訓起老大來了!澤連斯基或許出于無奈的警告,被美方解讀為十足的不敬和冒犯.
他本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結果卻適得其反,把在場美國人徹底激怒。要飯要出火藥味,這場景堪稱黑色幽默。正如美國一位議員憤憤不平所說:“我們希望幫忙,可橢圓形辦公室里看到的卻是不知尊重的行為……澤連斯基要么道歉、要么下臺,換個人來和美國打交道”。
要援助不成倒逼來辭職勸告,澤連斯基這一“威脅施主”的舉動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說到底,無論特朗普還是澤連斯基,都明白烏克蘭問題只是大國棋局上的一枚棋子。真正坐在牌桌上的玩家,是美、俄、中的“三國”。特朗普的一系列表演,何嘗不是在為美國國內的政治和與俄羅斯的交易鋪路?華盛頓早已與莫斯科有了某種默契:盡可能貶低和削弱澤連斯基的形象,迫使烏克蘭在明年舉行選舉,把這個頑固的戰爭派總統趕下臺,換上一個軟弱甚至親俄的新領導人,好簽署一份美俄都滿意的和約。
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歷史上的雅爾塔會議,各大國不也曾背著小國私相授受,決定他人命運嗎?如今特朗普和普京可能正在下一盤沒有烏克蘭參加的棋局。對于我種花家來說,看到華盛頓和基輔鬧翻,更可以在臺灣問題上測試一下美國的底線和決心,畢竟,坐山觀虎斗,向來是中國的拿手好戲:當美國內部分裂、歐美為烏克蘭援助爭吵不休之時,中國在地緣政治中騰挪的空間就更大。
歐洲呢?盡管歐洲各國領導人會后紛紛表態力挺澤連斯基,譴責特朗普“歪曲事實,站在了俄羅斯一邊”,意大利總理甚至緊急呼吁西方盟友召開峰會彌合分歧。然而不得不承認,在這場三國演義中,歐洲更像是個被牽著鼻子走的陪跑者。別看歐盟三年來對烏克蘭的援助總額已高達1340億歐元,約比美國的援助規模高出30%,但真正拍板定調的關鍵,還在華盛頓如何權衡自身利益。歐洲出錢又出力,卻依然仰人鼻息,這種無奈恐怕連他們自己都說不出口。國際政治的殘酷就在于:實力為王的牌桌上,弱者永遠沒有主動權。烏克蘭的命運,如同二戰時的波蘭、東歐,小國的哀歌在大國的交易聲中微不可聞。
美國標榜的盟友關系向來建立在冷冰冰的利益計算之上。當烏克蘭還有利用價值時,華盛頓大談民主和正義;一旦烏克蘭成為包袱,美國會毫不猶豫地置之不理甚至果斷拋棄。這種虛偽雙標早有前科:美方對盟友的承諾往往是鏡中花、水中月,說得好聽,做起來卻是另一套。長期以來,美國習慣于在他國煽風點火、火上澆油,從中漁利,卻從不真正關心當地人的死活。嘴上掛著“人道”“道義”,實際行動全看自身利益,需要時煽動利用,不需要時轉身就走。
這次烏克蘭危機中,美國再次暴露了自私的一面:只顧制裁削弱俄羅斯、借機鞏固北約控制,“盟友”烏克蘭的生死存亡反倒成了無關痛癢的棋子。烏克蘭深陷困境時,美國居然宣布這是北約更加團結的好消息,這樣的伙伴哪里是真朋友?
美國對烏克蘭的所謂慷慨援助其實暗藏私利,堪稱變相的經濟掠奪。美國撥出的巨額援助大多回流進了本國軍工企業的腰包——烏克蘭拿到的只是武器,美國軍火商拿到的卻是真金白銀的訂單。而對烏克蘭的財政貸款,則讓基輔背上沉重債務,需要以未來國家利益作抵押。為了換取西方貸款渡過難關,烏克蘭甚至被迫出賣本國資源和政策自主權。例如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壓力下,基輔不得不取消耕地禁售的政策,為獲取貸款拱手開放土地市場,連反對派都痛斥這是屈從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訛詐。
西方資本趁機涌入,烏克蘭最肥沃的黑土地從此面臨落入外人之手的風險。再如,在能源領域,烏克蘭戰火尚未熄滅,美國石油巨頭已迫不及待前來談判油氣項目,染指烏克蘭的天然氣寶藏。可見,美國的每一筆“援助”背后,都標好了價碼:要么讓烏克蘭付出經濟代價,要么為美國企業鋪路。華盛頓滿嘴仁義道德,實際精于算計,用巧取豪奪的手段攫取盟友的利益。烏克蘭感激涕零地接受援助,卻不知自己的未來早被美方綁上了賣身契。
歷史一再證明,充當美國的馬前卒,下場往往很慘。烏克蘭如今的境遇,讓人不由想起那些年被美式盟友情誼坑慘了的國:
阿富汗:曾幾何時,美國口口聲聲稱要扶持阿富汗政府,對抗極端勢力。然而20年后,美軍一夜之間倉皇撤離喀布爾,把阿富汗政權和人民打包丟給塔利班處置。更令人發指的是,美方走后還不忘順手牽羊——打著“人道援助”幌子,實則將阿富汗存在美國的70億美元央行資產據為己有!華盛頓滿足了自身戰略目的后,只給當地留下了饑荒和貧困的廢墟。這就是美國對待“盟友”的方式:前期利用,事后拋棄兼洗劫,一點不留情面。
伊拉克:2003年美國以莫須有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指控入侵伊拉克,號稱要帶去自由民主,結果給伊拉克人民帶來的卻是長達數十年的戰亂與苦難,幾十萬無辜平民在戰爭和內亂中喪生,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后便甩手走人,讓伊拉克陷入宗派沖突和恐怖主義蔓延的泥潭難以自拔。所謂“民主改造”變成一場災難性的玩笑,而美國達成了自身地緣戰略目的,卻從未真正承擔重建責任。這充分暴露出華盛頓的雙重標準:打著高尚旗號行使霸權,事成之后對盟友的死活漠不關心。
上述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從越南到庫爾德人,從利比亞到敘利亞,無數美國曾經的盟友和代理人都在需要時被利用、在不需要時被無情拋棄。凡是美國插手過的地方,就會出現沖突、混亂和恐怖。今天的烏克蘭,很不幸地正重些蹈這覆轍。
美國一向奉行雙重標準。在烏克蘭問題上,美方高舉國際法與道義大旗譴責他國侵略,但回顧歷史,美國自己發動的戰爭侵略從未少過,對他國主權的踐踏更是比比皆是。當年為了自身利益,美國可以公然入侵他國、顛覆政權;如今輪到烏克蘭,卻號召全世界聲援,儼然把自己打扮成正義使者。這種選擇性正義早被國際社會看穿:道理只在有利于美國時才適用,否則就被拋諸腦后。這種雙標做派,不僅突顯了美國盟友體系的虛偽,也加劇了烏克蘭的悲劇命運。
對于烏克蘭來說,最大的諷刺莫過于此:自己以為攀上了強大的盟友,實則引狼入室,把國家前途交給了一個靠不住的靠山。如今烏克蘭領土滿目瘡痍,經濟萎縮三成以上,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流落他鄉,整整一代人前途黯淡。然而即便付出如此慘痛的代價,烏克蘭得到的“回報”只是持續不斷的戰爭和遙遙無期的空頭許諾。
可以預見,一旦華盛頓覺得無法再從這場沖突中獲益,隨時可能和過去一樣抽身而去,讓烏克蘭自生自滅。那個時候,不知烏克蘭政客是否還會對美國心存感激,抑或才如夢初醒,識破美國偽善的霸權真面目,追悔自己當初的賣國式投靠。
世界上真正的獨立大國其實只有中、美、俄,其他很多國家幾乎都是美國的殖民地或昂撒人的影子國家。也只有這“上三常”才是地球真正的話事人,有能力主導國際議程,塑造世界秩序。一個新的“三國時代”正在成形。華盛頓、莫斯科和北京這三方勢力猶如鼎足而立,成為左右世界走向的決定性力量。其余國家充其量是棋盤上的小卒。
美國一邊唱著高調“美國優先”,一邊在舞臺中央頤指氣使;俄羅斯冷眼旁觀,只怕暗自竊笑澤連斯基的窘境——對普京而言,烏克蘭總統在華盛頓碰壁,無異于替他出了口惡氣。而遠在東方的中國,則不動聲色地看著這一切。美國優先的旗幟背后,是只認可強者說話的叢林邏輯:誰的拳頭大,誰就有資格劃定規則。另一方面,俄羅斯在一旁冷眼看著美烏反目,甚至幸災樂禍地稱澤連斯基在橢圓形辦公室里“自討了苦吃”。
烏克蘭當局口中的“盟友支持”其實是騙局。表面上,美國和西方不斷聲稱站在烏克蘭一邊,但實上,美國只是把烏克蘭當作地緣博弈的棋子,利用烏克蘭去消耗對手,美國自己則袖手旁觀,收割戰略利益。烏克蘭對美國可謂俯首稱臣,幾乎言聽計從,以為這樣的忠誠能換來真正的安全保障。然而現實是西方畫的大餅從未兌現。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澤連斯基四處賣慘式求援,不惜耗盡本國血汗來討好華盛頓。但即便烏克蘭付出了慘重代價,北約仍然對其大門緊閉。
烏克蘭卑躬屈膝地配合美國的每一步棋:從放棄中立、倒向西方,到不停喊打喊殺、拒絕和談。然而這一系列表忠行為并沒換來應有的尊重和平等對待,反而讓烏克蘭更加被動。美國想讓烏克蘭戰就戰、停就停,基輔毫無自主權,仿佛提線木偶一般任人擺布。等到撐不下去時,烏克蘭除了無奈地向美方再三求援,別無他法,其處境可悲至極。
大國博弈,小國的悲歡不過是背景音。所謂盟友,在利益面前往往不堪一擊;所謂援助,也可以轉瞬變成指責的籌碼。國際格局就像新“三國演義”,澤連斯基這樣的領導人,不過是歷史舞臺上的臨時演員,大國博弈的一個注腳而已。
澤連斯基的屈辱經歷再次證明:國際政治從來就沒有童話,只有利益交換。弱小如烏克蘭者,即使總統親臨,也難逃被呼來喝去的命運;強如超級大國,則可以隨意改戲、翻臉不認人。這就是現實的冷酷法則:拳頭大者說了算,面子里子不重要,利益才永恒。
不管戲碼多荒誕,背后都是權力的游戲。對于澤連斯基而言,這一刻的羞辱將長留心底;對于特朗普來說,這不過又是一場自導自演的秀。而對整個世界而言,這出白宮沖突只是大國角力的冰山一角——表象之下,是冷峻的實力較量。現實很殘酷,弱者沒有話語權,國際舞臺永遠由強者書寫劇本。
今天澤連斯基在華盛頓的遭遇,不禁讓人想起另一幕相似卻又迥異的歷史場景。1943年,曾經的民國第一夫人宋美齡訪美,爭取美國對抗日戰爭的支持。萬人空巷,近2萬人在美國麥迪遜廣場現場觀看,同時有24萬美國人通過電視轉播觀看,仿佛是自由世界的領袖,絲毫不亞于2023年的澤連斯基。
然而1948年,當解放軍開始打“三大戰役”的時候,宋美齡二次訪美豈止沒拿到任何援助,連杜魯門的面都沒見到。澤連斯基能在白宮和川普激情互噴已經很給澤連斯基面子了。除了常凱申正面戰場打得菜之外,美國大選的時候站錯隊也是很大的原因。買辦政府就是這樣,主子不高興,你什么都不是!
國際關系中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戲碼還將繼續上演,但無論臺前如何光怪陸離,幕后主宰一切的始終是力量二字。白宮的這一夜,注定會被載入史冊——不是因為有多么滑稽可笑,而是因為它無情地提醒了世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從未走遠。這是一個強者書寫規則的世界,小國的悲歌,唯有旁觀。
當世界被美式霸權的陰影籠罩,當強權以“民主”之名橫行無忌,當小國的命運只能在大國的算計中起伏沉浮,真正能打破這場不公的,唯有中國。中國從不以掠奪和壓迫作為世界秩序的基石,而是以平等與共榮為原則,為全球弱小民族撐起一片天。
從歷史上看,中國從未侵略擴張,而是以絲綢之路連接世界,以和平合作贏得人心。今日的中國,以“一帶一路”再度重塑全球格局,讓發展中國家不再受西方金融霸權的剝削,讓南方世界不再淪為資本逐利的犧牲品。面對美國用戰火與制裁書寫的所謂“國際秩序”,中國則用基建、貿易和技術幫助世界人民追求真正的繁榮。
只有中國,才真正將世界視為命運共同體,才真正尊重每一個國家的獨立與選擇。只有當中國徹底打破美國霸權,世界才會迎來真正的公平正義,所有國家才不再是西方強權的附庸,而是自尊自強的平等參與者。未來的世界,絕不僅僅屬于少數特權國家,而是屬于全人類。只有那時,弱國才有話語權,小國才有尊嚴,人類才真正邁向自由與平等的新時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