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星期五,原以為澤連斯基親自駕臨華盛頓是來簽署“礦產協(xié)議”的,想不到他與特朗普在白宮會面時發(fā)生激烈的爭吵,特朗普揚言:如果不簽協(xié)議,美國就退出俄烏戰(zhàn)爭,不再支持烏克蘭。
到目前為止,澤連斯基還沒有在協(xié)議上簽字。
特朗普與澤連斯基之間的爭吵,實際上反映了美國與“北約”歐洲盟友之間的矛盾。特朗普想退出歐洲,甚至想退出“北約”,以便集中力量對付中國,而歐洲則希望留住美國。近期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和英國首相斯塔墨相繼訪問了白宮,都是為此目的。此外,他們也希望美國不要對歐洲盟友加征關稅。
鑒于美國和歐洲盟友之間的矛盾日漸尖銳,而美國與俄國的關系卻在不斷和緩,今后的世界格局,很有可能成為中、美、俄、歐“四分天下”。
以英、法、德三國為首的歐洲,將越來越擺脫對美國的依賴,成為一個不應被忽視的國際力量。歐洲已經意識到特朗普下定決心要退出歐洲,也已經意識到今后烏克蘭將主要依靠歐洲的支持來對抗俄羅斯。
沒有美國的支持,歐洲能獨力支持烏克蘭戰(zhàn)勝俄羅斯嗎?
據報道,歐洲獨立智庫布魯蓋爾(Bruegel)和德國的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于2月21日發(fā)表專題研究報告認為,歐洲國家的國防投資每年大約需要2500億歐元(約合2616億美元),相當于歐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這筆錢足以支撐歐洲組建和部署一支30萬人的部隊,抵御可能來自俄羅斯的威脅和侵略。
也就是說,沒有美國的支持,歐洲完全有能力負擔起自己的防務。
據報道,布魯蓋爾和基爾研究所的研究報告建議歐洲每年將國防預算從目前GDP占比2% 的水平提升至4%,其中的一半用于聯(lián)合采購和償還共同的貸款,另一半則由各國自行籌措和使用。
報告指出,俄羅斯自從發(fā)動對烏克蘭的戰(zhàn)爭以來,已經大幅提升其軍事能力,并動員70萬軍人投入烏克蘭戰(zhàn)場,而且還急劇擴大了坦克和裝甲車的產量。
報告說,歐洲要增加50個旅大概需要1,400輛主戰(zhàn)坦克和2,000輛步戰(zhàn)車,而這一數(shù)字已經超過了整個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英國陸軍庫存的總和。
路透社援引報告的聯(lián)合作者貢特拉姆·沃爾夫(Guntramn Wolff)的一份聲明說:“就經濟層面看,這是可以做到的,比如說,這比新冠大流行期間為應對危機所動員的資源要少很多。”
歐盟委員會國防事務專員安德留斯·庫比柳斯(Andrius Kubilius)上周在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接受基輔獨立報采訪時表示,歐洲對烏克蘭的援助其實并不比美國少。他說:“在三年戰(zhàn)爭期間,歐盟對烏克蘭的支持,包括軍事援助、預算支持和人道支援約為1340億歐元(約合1400億美元)。如果你計算一下美國的同樣援助,大約為1000億美元,”庫比柳斯還說,歐盟對烏克蘭的援助規(guī)模比美國高出30%,而美國對烏克蘭的軍援約為600億美元,歐洲對烏克蘭的軍援稍低,約為500億美元。
庫比柳斯指出,歐盟和美國每年對烏克蘭的援助都沒有超過GDP占比的0.1%。美國國防預算在GDP中的占比約為3.5%,而歐洲一些國家的國防開支現(xiàn)在也已增加到同一水平或更高。他說,波蘭國防開支在GDP中的占比為4.5%,而波羅的海三國已宣布要將國防開支在GDP中的占比提升到5%或6%。
庫比柳斯對基輔獨立報說:“作出這些決定不是因為特朗普要求他們這樣做,而是因為有一個家伙叫普京。”
大家都還記得,三年前,即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馬克龍曾經指出,“北約“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因為它已經“腦死亡”了。但如今,“北約”不僅被重新激活,還逐漸成為獨立于美、中、俄三國之外的“第四方”。
歐洲即便有充分的經濟能力組建一支30萬人的部隊,這支來自歐洲各國的部隊由誰來指揮,在真正發(fā)生戰(zhàn)爭時,他們之間如何協(xié)調作戰(zhàn),這些都是問題。但是,如果俄烏和談無望使戰(zhàn)爭繼續(xù)下去的話,歐洲也會越戰(zhàn)越強。
盡管今后的世界格局有可能成為“四分天下”,其中的關系也會十分復雜:
美國和歐洲之間的矛盾雖然日趨激烈,但這仍然是盟友之間的非對抗性矛盾,而美國與中國的矛盾盡管美其名為“競爭”,卻是無法調和、你死我活的對抗性矛盾。
美國和俄羅斯的關系雖然可能開始和緩,其目的是分化中俄關系,只要普京繼續(xù)和中國保持“不是同盟”卻勝似同盟的關系,美國與俄羅斯的關系也不會好到哪里去。
但是歐洲與俄羅斯的矛盾卻是“對抗性”的,歐洲勢必繼續(xù)支持烏克蘭,歐洲認為俄烏戰(zhàn)爭中的任何退讓勢必使普京得寸進尺。因此,只要中國仍然在俄烏戰(zhàn)爭中站在俄羅斯這一邊,歐洲與中國之間的矛盾也難以調和。
考慮到美國對中國的敵對態(tài)度,中國除了需要保持中俄之間的友好關系,也希望得到歐洲國家的支持。為此,中國需要調整它與烏克蘭之間的關系。
最近,王毅在參加慕尼黑歐洲安全會議時,約見了烏克蘭外長瑟比加。王毅表示:中烏友好有著傳統(tǒng)基礎,兩國在2011年就已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雙邊關系保持著正常發(fā)展。近年來,中國一直是烏克蘭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這在當前形勢下來之不易,也展現(xiàn)了雙方合作的潛力和空間。中方視烏克蘭為朋友和伙伴,始終從長遠角度看待并推進中烏關系,愿同烏方一道,排除不利因素,推進雙邊關系,開展務實合作。
王毅這一前所未有的表態(tài),說明中國希望在俄烏之間尋找某種平衡點而不要過于倒向某一方。據中方媒體報道,最近中方通過中吉烏鐵路運往歐洲的大量集裝箱在途徑俄羅斯時被俄方無故扣留,據說其中很大部分是運往烏克蘭的貨物。俄烏沖突的雙方由于戰(zhàn)爭,都需要大量的物資,其中不止包括直接用于戰(zhàn)爭的軍火,還包括大量的例如化學原料、無人機組件等軍民兩用物資,和一些實際上可以用于軍事用途的對講機、防彈板、迷彩服、軍靴等民用物資。
至于普京,是否接受特朗普的和平方案,目前還沒有明確表態(tài)。從目前歐洲已經明確表態(tài)將繼續(xù)支持烏克蘭的實際情況看來,俄烏之間要達成和平是任重道遠,八字還沒有一撇。
在這個“四分天下”的格局中,中美關系將是一個主軸,其余的一切似乎都將圍繞這個主軸而旋轉。
(作者:Ksliu,美國著名時事評論員;供稿并修訂:肖志夫,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圖片Ksliu提供)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